老子吧 关注:161,378贴子:3,034,477
  • 41回复贴,共1

核心价值观浅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6-06-21 15:04回复
    (二)
    儒家主张仁爱。仁爱这个词听上去很高大上,其实说穿了就是将人分等的爱。其原则就是推己及人,由近及远。
    比如一个人,将爱从自己身上推开去。那么,离他近的人得到的爱会比较多,离他远的人得到的爱会比较少,如果再远一些,那么对不起,爱不在服务区。
    所以,爱乡人要胜过爱国人,爱族人要胜过爱乡人,爱家人要胜过爱族人,爱父母要胜过爱家人。
    推论到这里,还算言之有据,但紧接着儒家突然脑洞大开,来了一次逻辑跳跃,他们说爱皇帝应该胜过爱父母。
    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难不成父母只生我的身,皇帝的光辉照我心?
    还是孔子一语点醒梦中人。他说,那些孝顺的人啊,几乎没有犯上作乱的!
    原来如此。儒家是把处理家庭关系的伦理,转嫁到社会关系上。不但要亲疏有别,更要尊卑有序,以此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但是,毕竟皇帝跟人民没什么血缘关系,想要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他还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爱民如子。
    当人民成了子民,皇帝就成了天下最大的父亲。皇帝播洒着爱的光辉,然后接受万民爱戴。
    可惜,皇帝的爱也要服从仁爱的原则,由近及远。离皇帝最近的人,会得到最多的爱,于是他们成了权贵,稍远些的是小康,再远些的则是温饱,而最远的底层人民,就只能挣扎在生死线上。
    所以对于底层人民,皇帝的爱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又遥不可及。于是老百姓会想,你又不给我发工资,还每年拿走我大半收成,这样的予取予夺,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如果风调雨顺,勉强还能糊口,也还罢了。但如果遇上灾年,没有了活路,说不得也只能揭竿而起,为了生存权而战。中国历史上之所以那么多农民起义,罪魁祸首就是儒家的仁爱。
    而比内忧更可怕的是外患。
    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汉族人口多过外族百倍,为什么遭受入侵的时候,却组织不起几次有效的抵抗?答案是,儒家的统治让人民一盘散沙。
    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的土地、财富,甚至人民的性命都是皇帝的。既没有民主赋予人民治权,又没有法治保障人民的产权。既没有治权,又没有产权,就没有了归属感。没有归属感的人民会认为,保家卫国是皇帝与既得利益集团的事情,而我只要打打酱油就好。
    如此一来,又怎么可能众志成城?
    鸦片战争时,百姓们纷纷站在岸上围观清兵与英军的战斗,当清军战船起火,士卒跳水逃生,岸上的百姓居然用竹竿把清兵驱赶回火海。至于三元里,那是因为英国人动了他们的祖坟,调戏了他们的女人,这才群情汹涌,跟爱国主义真没半毛钱关系。
    儒家文明一直在试图用仁爱构建一个超稳定态的社会。而超稳定态即意味着不思进取,丧失了适应环境的能力。
    这样的文明,关起门来过过小日子还行,但当强悍的西方文明汹汹而来,则必定一触即溃。


    5楼2016-06-21 16:14
    收起回复
      2025-11-12 00:16: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切价值观都是浮云,阶级和秩序才是构成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主体,进入天国的门票只有一张,就是你得俯首称臣


      7楼2016-06-21 17:22
      回复
        呵呵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6-21 17:30
        回复
          兼爱和共产主义不一样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6-21 17:45
          收起回复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6-06-22 13:14
            回复
              !!!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6-06-22 16:54
              回复
                有点乱。。。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6-23 06: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