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力宏专辑《心中的日月》中民族音乐部分讲解
“绕三灵”:白语为“姑儿萨纳”,汉语又做“绕三林”、“绕丧灵”和“绕桑林”,民间亦称“祈雨会”。大约每年农历的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大理沿海村庄的白族男女老少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前往参加。通常,在每支参加“绕三灵”的队伍前面均由两个老歌手扶着一株杨柳,拿着手巾、蝇帚,边走边唱“花柳区”(又称“大帛曲”),后面的人们或唱“白族调”,或弹奏三弦、吹树叶,或打着“霸王鞭”、敲击着“八角鼓”、舞着“双飞燕”,一路狂欢。
——这个在音乐特集里面出现过哦
“文人音乐”,即丽江洞经古乐,纳西族民间俗称“古乐”或“洞经音乐”,它是明清以来渐次由汉族、白族地区传入纳西族地区,并至今仍然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组民间音乐1。
“笃”,意即“调音曲”。它是弹演洞经音乐前用以协调各种乐器高音并首先由竹笛演奏的乐曲。
“大调”,民间艺人特指弹演洞经活动中唱诵《大洞仙经》经文的乐曲(曲牌)。大调通常有可分作散文、韵文两个部分。丽江洞经音乐中目前保留的大调有五言、七言、杂言共12个曲牌。
“小调”,是民间艺人们对(除云锣外)不含打击乐之曲牌音乐的俗称。据老艺人们说,小调原有曲牌30种。
“杂曲”,民间艺人一般指洞经谈演仪式以外的,通常于闲暇时光或茶余饭后的“细乐”曲牌。
“打击乐曲牌”,民间艺人指洞经谈演中用于大调(经腔)部分的打击乐曲。
“已失传的曲牌”,笔者指民间艺人20世纪60年代前尚能演奏的乐曲。
纳西族的洞经音乐大致具有如下民族特色:
颤音的使用颇为频繁独特——这源于纳西族民间的民歌演唱方式。纳西族地区的全部器乐乐曲及民歌均深受古老的“古凄调”的影响,这种“下回式大幅度慢波音”正是纳西音乐的灵魂,它充分融入了纳西人的情感和气质。
独特的运弓方式——即乐队中擦弦乐器全部采用一拍一弓的运弓方式,使其有机地辅助并夸张了旋律中的颤音,构成一种十分奇特的音响效果。
特色乐器的使用——指苏古独在乐队中采用了独特的演奏方法,即“每音必滑奏”,由此产生了特殊的音响效果。曲项琵琶、波波(芦管)等在乐队中的使用及其所产生的音响效果,都与其他的乐种有明显的不同,使丽江洞经音乐糅进了纳西人的情感、气质及审美心理,最终形成了“纳西化了的汉族音乐”。
丝竹不同的乐器组合——是小调演奏中的另一特色。纳西人将不含竹笛但加入波波的演奏称作“丝弦”。“丝弦”最常演奏的曲牌有《浪淘沙》、《慢五言》、《到春来》、《水龙吟》四首,以及杂曲曲牌《步步娇》、《南极宫》、《小白梅》等。这种组合使得音乐如诉如吟、声调柔和,与有竹笛加入的演奏形式相比较,产生了一种情趣、音响均十分独特的效果。
打击乐器的频繁使用——尤其是诸如钹、铙等的引入,使得丽江洞经音乐充满了虔诚、肃穆、缥缈、脱俗等的神秘色彩。
1.丽江洞经古乐,即现今学术界所称的洞经音乐。关于其产生的年代学术界争议较少,一般均认同其产生于明朝中叶。洞经音乐作为道教传播教义的一种辅助方式,最早是紧随汉文化的传播而浸入到纳西族地区的,其后随着明末清初在纳西族地区的“开科取仕”而迎来了它普及与繁衍的鼎盛时期。可以说洞经音乐在纳西族地区传播、普及与提高的历程,亦就是汉文化在纳西族地区传播、普及与提高的历程,因而对它的研究自然成为纳西族整体文化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既是《心中的日月》中的间奏
爱捷克(艾斯卡尔送给力宏的礼物)
球形弓拉弦鸣乐器。流行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地区。通常分多朗爱捷克、新型爱捷克等数种。多朗爱捷克流行于新疆南部多朗人聚居地。形似板胡。为多朗乐队中唯一的弓弦乐器。椰木琴杆,沙枣木共鸣箱,琴面蒙羊皮或驴皮,张一缕马尾弦为主奏弦。在琴杆中部两侧设6~10根钢丝共鸣弦。c1,共鸣弦分别为g c1 d1 e1 g1 a1 b1 d1。音域为c1—c3。演奏时将琴立于左腿之上或夹在两膝之间,其音量较小,低音浑厚、优美。新型爱捷克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地区,此类爱捷克是20世纪60年代后由音乐工作者在传统多朗爱捷克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的,分高、中、低音几类。其音色、音量均近似小提琴,可用双音、和弦、断弓、跳弓、泛音、拨弦等多种技巧演奏,音乐表现力强。
——以上均摘自桑德诺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注:桑德诺瓦即为力宏云藏采风的时候和力宏在一起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此内容不多 但足够大家参考一下
“绕三灵”:白语为“姑儿萨纳”,汉语又做“绕三林”、“绕丧灵”和“绕桑林”,民间亦称“祈雨会”。大约每年农历的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大理沿海村庄的白族男女老少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前往参加。通常,在每支参加“绕三灵”的队伍前面均由两个老歌手扶着一株杨柳,拿着手巾、蝇帚,边走边唱“花柳区”(又称“大帛曲”),后面的人们或唱“白族调”,或弹奏三弦、吹树叶,或打着“霸王鞭”、敲击着“八角鼓”、舞着“双飞燕”,一路狂欢。
——这个在音乐特集里面出现过哦
“文人音乐”,即丽江洞经古乐,纳西族民间俗称“古乐”或“洞经音乐”,它是明清以来渐次由汉族、白族地区传入纳西族地区,并至今仍然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组民间音乐1。
“笃”,意即“调音曲”。它是弹演洞经音乐前用以协调各种乐器高音并首先由竹笛演奏的乐曲。
“大调”,民间艺人特指弹演洞经活动中唱诵《大洞仙经》经文的乐曲(曲牌)。大调通常有可分作散文、韵文两个部分。丽江洞经音乐中目前保留的大调有五言、七言、杂言共12个曲牌。
“小调”,是民间艺人们对(除云锣外)不含打击乐之曲牌音乐的俗称。据老艺人们说,小调原有曲牌30种。
“杂曲”,民间艺人一般指洞经谈演仪式以外的,通常于闲暇时光或茶余饭后的“细乐”曲牌。
“打击乐曲牌”,民间艺人指洞经谈演中用于大调(经腔)部分的打击乐曲。
“已失传的曲牌”,笔者指民间艺人20世纪60年代前尚能演奏的乐曲。
纳西族的洞经音乐大致具有如下民族特色:
颤音的使用颇为频繁独特——这源于纳西族民间的民歌演唱方式。纳西族地区的全部器乐乐曲及民歌均深受古老的“古凄调”的影响,这种“下回式大幅度慢波音”正是纳西音乐的灵魂,它充分融入了纳西人的情感和气质。
独特的运弓方式——即乐队中擦弦乐器全部采用一拍一弓的运弓方式,使其有机地辅助并夸张了旋律中的颤音,构成一种十分奇特的音响效果。
特色乐器的使用——指苏古独在乐队中采用了独特的演奏方法,即“每音必滑奏”,由此产生了特殊的音响效果。曲项琵琶、波波(芦管)等在乐队中的使用及其所产生的音响效果,都与其他的乐种有明显的不同,使丽江洞经音乐糅进了纳西人的情感、气质及审美心理,最终形成了“纳西化了的汉族音乐”。
丝竹不同的乐器组合——是小调演奏中的另一特色。纳西人将不含竹笛但加入波波的演奏称作“丝弦”。“丝弦”最常演奏的曲牌有《浪淘沙》、《慢五言》、《到春来》、《水龙吟》四首,以及杂曲曲牌《步步娇》、《南极宫》、《小白梅》等。这种组合使得音乐如诉如吟、声调柔和,与有竹笛加入的演奏形式相比较,产生了一种情趣、音响均十分独特的效果。
打击乐器的频繁使用——尤其是诸如钹、铙等的引入,使得丽江洞经音乐充满了虔诚、肃穆、缥缈、脱俗等的神秘色彩。
1.丽江洞经古乐,即现今学术界所称的洞经音乐。关于其产生的年代学术界争议较少,一般均认同其产生于明朝中叶。洞经音乐作为道教传播教义的一种辅助方式,最早是紧随汉文化的传播而浸入到纳西族地区的,其后随着明末清初在纳西族地区的“开科取仕”而迎来了它普及与繁衍的鼎盛时期。可以说洞经音乐在纳西族地区传播、普及与提高的历程,亦就是汉文化在纳西族地区传播、普及与提高的历程,因而对它的研究自然成为纳西族整体文化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既是《心中的日月》中的间奏
爱捷克(艾斯卡尔送给力宏的礼物)
球形弓拉弦鸣乐器。流行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地区。通常分多朗爱捷克、新型爱捷克等数种。多朗爱捷克流行于新疆南部多朗人聚居地。形似板胡。为多朗乐队中唯一的弓弦乐器。椰木琴杆,沙枣木共鸣箱,琴面蒙羊皮或驴皮,张一缕马尾弦为主奏弦。在琴杆中部两侧设6~10根钢丝共鸣弦。c1,共鸣弦分别为g c1 d1 e1 g1 a1 b1 d1。音域为c1—c3。演奏时将琴立于左腿之上或夹在两膝之间,其音量较小,低音浑厚、优美。新型爱捷克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地区,此类爱捷克是20世纪60年代后由音乐工作者在传统多朗爱捷克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的,分高、中、低音几类。其音色、音量均近似小提琴,可用双音、和弦、断弓、跳弓、泛音、拨弦等多种技巧演奏,音乐表现力强。
——以上均摘自桑德诺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注:桑德诺瓦即为力宏云藏采风的时候和力宏在一起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此内容不多 但足够大家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