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62,809贴子:331,498

《论语》中有关于“创新”的论证吗?求解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许多人总说中国传统文化,孔孟之道,等等,十分守旧,压抑人的本性,让人不敢表达自己,不会创新,只知忍辱,不主张个性发展等等。觉得不对但也不能有力反驳。
唉,也是学问还太浅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6-05 09:53回复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日:“你以为我是从别人那里 学来告诉你们的吗?非也,吾道一以贯之。”
    温故而知新是想象作用下的创新思维,能产生新想法新认知,新观念。一以贯之是创造性思考,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6-05 11:22
    回复
      2025-11-14 03:26: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礼记》中的“勿不敬,俨若思。”也 是创新思考的特征。还有《中庸》中的“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远……”,亦是创新思考的描述。慧能是将儒佛融合的,其偈“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这个说的也是创新思维。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6-05 11:35
      回复
        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
        从此章句上看,夫子并不是死守周礼之人。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这本身就是非常具体的创新之举。
        —————————————————————————————————————————————————
        彩蛋
        其中“行夏之时”在汉武帝太初元年方得以实现。
        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汉书 司马迁传》)


        IP属地:江苏7楼2016-06-05 12:26
        收起回复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就是对人最好的个性培养和塑造。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就是典型的创新精神体现。
          还有7楼所举章句,体现得更为淋漓。
          还有,所谓“压抑人的本性”,本就是个模棱两可之词。若是压抑人性中的负面,也就是所谓的“兽性”,该还是不该呢?
          人的本性中,有应该压抑的一面,也有应该发挥的一面,如孟子所言四端之心,就该保持与发挥。
          守旧与创新,与之同理。有正面意义的,亦有负面意义的。如何抑恶扬善,方是该学习与探讨之话题。
          关于“忍辱”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楼2016-06-05 12:39
          收起回复
            具体言语想不起来了,是说礼的,纯冠素冠,古奢今朴,故从今。拜于门外拜于门内,古正今谄,故从古。创新的事论语倒似乎没有很直接的说法,但是不崇古而崇理,不反对创新的说法,这是一个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6-06 01:25
            回复
              楼上一杆子抡翻了西学跟宗教,合适吗?
              显然是不合适的。
              对待他人、社会、世界的感观,因为每个人的出身、际遇等不同,而产生差异。
              如:一个生来不愁衣食之人,其关注的东西必然不同于常人。
              宗教也如此。个人以为,能有资格参禅悟道,构思来世的人,基本上属于该做的都已经做好了而无后顾之忧的一个群体。
              若是还在为自己、家庭而劳碌,哪里有闲情逸致去参悟不相干的事情?
              孔子讲求实际:未知生,焉知死?
              也就是:把生搞明白了,才有资格去论死。
              荷蓧丈人算是典型普通劳动者的代言人了,说的话,也必是与自己攸关的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对于一个仍在为衣食、温饱、住行而奔波、努力的人而言,其它在他眼里都是“不务正业”。
              当然,楼上的发言是楼上的特性~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然彼此非君子,则从吾所好~可也


              17楼2016-06-07 19:02
              收起回复
                学而思,这个“思”是不是创新?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6-06-08 10:48
                收起回复
                  2025-11-14 03:20: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觉得认为论语没有创新的人问题主要在于自己死读书了,学而不思,思而不做。论语里面得思想放在今天或者说历代也行得通,百无一用是书生讽刺得极好,因为有些人把自己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6-06-08 11:05
                  收起回复
                    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味范式、成例而能理解新问题、新状况。


                    21楼2016-06-08 12:25
                    收起回复
                      回复 psx86 :
                      【在走路时突然间意识到很多年前自已对某人的不逊言辞受到他的报复,以前没有意识到过。这是反省,也是温故知新?】---这只是反省
                      【在我读《曾国藩家书》中的“言不妄发,入德之基也。”重现了《礼记》中的“行修言道,礼之质也。”。这是类推,但也温故知新了?】---二者是有区别的,曾国藩的话比较朴实。你的重现肯定不是‘温故而知新’。
                      【在读《社会心理学》中的“言行塑造心态”,想到《礼记》中的“修身践言,”是举一反三还是温故知新】---你想多了。。
                      【孔子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子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举一反三还是温故知新?】---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子贡的回答是举一反三。


                      22楼2016-06-09 09:12
                      收起回复
                        1.6……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我最新认识是“馀力”是热情,好奇心,兴趣,有或发现这些才学文。与“从吾所好”对应,亦是创新的前奏。假如你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6-06-09 09: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