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吧 关注:171,860贴子:3,295,422
  • 4回复贴,共1

【四川射洪】七月天汉清如练,兰夜私语祭婵娟- - 转汉服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08-08-03 17:38回复
    一. 七夕文化及传说背景 

    七月初七日为传统七夕节,夏历七月旧时称为“兰月”,故七夕那天晚上又称为“兰夜”。夏季的星空澄清如水,最适合遐思奇想,上下四方古往今来,可以无边无际。 

    喜欢仰望星空的民族必然思维深邃、浪漫奔逸。“倬彼云汉,昭回于天”,那条横亘夜空的银色天汉,向来就是华夏先民崇拜的祥瑞,以至后来成为我们这个有着两千年历史的、世界上最庞大的民族的族名。不仅如此,它也成为中国文学系统、神话传说中念念不忘的名词和道具。 

    七夕文化现象丰富繁杂且流传甚广,特别是优美浪漫的七夕传说,在中国、日本几乎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然而同多数有着古老起源的物事一样,七夕文化内涵,最先起于上古夏人的原始宗教崇拜,融合了天文历法、诗词歌赋、口耳相传,最后才逐步转为我们熟知的文化民俗现象,沉淀为一个约定俗成的传统节日。七夕文化的主体,就是列位于中国四大传说之首的“牵牛织女”故事。 

    1.牵牛织女传说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恨河梁。 
     ——魏曹丕《燕歌行》 

    作为七夕传说的蓝本,牵牛织女及七月初七首先牵扯到上古天文历法及星祀宗教。牵牛织女在具有人格意态前首先是作为二星出现,按照上古神话系统发展规律,先从“星到神”,而后“神到人”,牵牛星又名“河鼓”,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的第二宿,有星六颗(正好是希腊神话中的摩羯座六星);与银河另一端的织女星(即天琴座三颗主星)遥遥相望。牵牛星被我们农耕的华夏民族祖先的视为谷物神,织女则传说是天帝之女桑神,谷物神和桑蚕神都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先民极为看重的神祗。七夕之“七”的记日法是夏历的习惯,上古人们祭祀常常选在一七和二七,祭牲仪品数量也常常为七的倍数。 

    图:牵牛星与织女星星空图


    3楼2008-08-03 17:39
    回复
      2025-08-30 19:50: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 汉武帝与西王母的传说 

      这个故事与浪漫的牵牛织女相比就相形见绌多了,虽然也有仙人,不过没感觉到缥缈的空灵感觉,世俗的浊气也多了一些——《博物志》卷三记载:西王母于七月七夜见汉武帝,还带了七枚仙桃与帝分食。叹气,似乎西王母很喜欢接见中原的天子,记得她不是在八百年前刚刚会见过周天子穆王么? 

      附:“七”的宗教文化色彩 

      七和月亮的关系密切,七日一变:七日“上弦月”,即半月;再七日“满月”,再七日“下弦月”,再七日,太阳东升的时候,就往西沉下去。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shu1),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时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神话中的浑沌神死了,而可以“视听食息”的人则诞生。 

      人们对“七”这一数字的崇拜可以说无独有偶,似乎是世界范围内的: 

        佛教有释迦牟尼面壁七天顿成正果的传说。 

        基督教中说,上帝创造万物是在七天之内完成的,因而有一周七天之分。 

        伊si lan教把天堂依次分为纯银、纯金、珍珠、白金、红宝石和不可企及、无法言喻的圣光等七层。 

        古代的巴比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都认为天上存在着七颗神圣的星:太阳、月亮、木星、金星、水星、火星、土星。顺便说一下,这七星在中国古代称为“七曜”,一曜代表一天,一个轮回便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星期。不过如今国人用上了西方的星期,而将传统“七曜”扔进了故纸堆。 

        现在西方世界仍尊重所谓“七德”,回避所谓“七种会遭天罚的罪过”;阿拉伯人至今喜以“七”起誓;日本人常祈祷所谓“七福神”降福;我国谓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光有“七谱”:赤、橙、黄、绿、青、蓝、紫;音谱有“七声”: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商;瑰宝有“七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此外,扯得远一点,立体化学理论中有“七味”,人的记忆量常数为7……这也许真是一个自然界的奇妙数字。


      6楼2008-08-03 17:40
      回复
        二. 七夕之节物风俗 

        ·祭月之仪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遗传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认为盛于汉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对二七日的小小修正。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习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她们常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古来自有女子拜月的传统,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蝉祭月的传说大约是最动人的画面了。


        7楼2008-08-03 17:41
        回复
          6.做巧食 

          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7.贺牛生日 

          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 

          8. 供“摩侯罗”(磨喝乐) 

          “捏塑彩画一团泥,妆点金珠配华衣。小儿把玩得笑乐,少妇供养盼良嗣。”这是关于宋代七夕节物摩侯罗(磨喝乐)的写照。宋元玩具很有节庆性和时令性。在东京,每逢初六日、七日晚,市民多结彩楼于庭,唤作“乞巧楼”,为的是放置“魔合罗”。如元曲中所说:“今宵两星相会期,正乞巧投机。沈李浮瓜肴馔美,把几个摩呵罗儿摆起。齐拜礼,端的是塑得来可嬉。” 所谓“魔合罗”,又可称之为“摩诃罗”“磨喝乐”等,是梵语的音译,是佛经中的神名,传自西域。在宋代小说、元杂剧中,魔合罗成为漂亮可爱的化身。如《十三郎五岁朝天》:“又是一个眉清目秀,唇红齿白,魔合罗般一个能言能语,百问百答。”这些在《东京梦华录》《梦梁录》中都有记述。 

          一般来讲,魔合罗是小的泥塑偶,但用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装罩。也有将魔合罗装饰得金珠牙翠,所以贵重得值数千钱。《武林旧事》记皇家的魔喉罗“大约高至3尺,或用象牙雕镂,或用龙涎佛手香制造,全用镂金珠翠,衣褶、金钱、钗镯、佩环、真珠、头须及手中所拿的戏具,都是‘七金’做成”。 最为广泛的还是泥塑的魔合罗,在宋元俗称为“泥孩儿”。在魔合罗的塑造上,以宋代苏州地区制作最为精巧,这在《岁时广记》、《方舆胜览》中都有明确记载。


          12楼2008-08-03 17: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