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无为吧 关注:1贴子:45

回复:“古代洗漱用物拾遗”转自汉服吧“0南枝0”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材料
1)草木灰
没错在前面讲“洗头”的文中也有它,真是方便有用的好东西,功效就不再复述。宋代《鸡肋编》中记载了南方女子用草木灰浸水洗沐去污。
2)淘米水
前面讲“洗头”的文中同样提到的东西。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们用洗米水来洗澡去污,据说不光可以去污,而且保健功能奇佳, 这个在当年是廉价而又普遍的早期洗澡水
3)皂荚
同样,广为百姓喜爱的天然洗涤用料。最晚在南朝萧齐之时,已经有人专门出售皂荚。皂荚有十多个品种,去污能力有强有弱。皂荚有润滑爽利、消除垢腻以清洁皮肤的作用,亦为古代美容方中所常用。用皂荚洗衣服,衣服不会变色,不会收缩,纤维不会受损和失去光泽。用皂荚洗澡,还能去风湿,治皮廯。
4)肥珠子
肥珠子,即无患子。据《本草纲目》有记载,树生高山中,甚高大,枝叶皆如椿,五六月开白花,结实大如弹丸。实中一核,坚黑似肥皂荚之核,正圆如珠。十月采实,煮熟去核,捣和麦面或豆面作澡药。因其实如肥油而子圆如珠,故名。宋代庄季裕的《鸡肋篇》中介绍,浙中少皂荚,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每到深秋,人们将果荚采下,煮熟捣烂,加以香料、白面、拌和搓成丸,名叫“肥皂”。


IP属地:河南17楼2016-06-08 22:43
回复
    5)胰子、澡豆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记载,把猪的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可作洗涤用途的澡豆。
    是谁首先想到利用猪胰去垢。至今没有人知道,但他肯定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澡豆制作过程中,将猪胰研磨,增强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渗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后者有增强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强了洗涤能力,而且能滋润皮肤,是一种比较优质的洗涤剂。在上层贵族中流行。
    后来,人们又在澡豆的制作工艺方面加以改进,在研磨猪胰时加入砂糖,又以碳酸钠(纯碱)代替豆粉,并加入熔融的猪脂,混和均匀后,压制成球状或块状,这就是“胰子”了。胰子在化学组成上和今天的香皂极相近。而且,产品种类更是多样,桂花胰子、玫瑰胰子……与今天各种带有不同香味的肥皂已颇相似。
    唐朝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高档一点的称为“面药”和“口脂”,用来涂脸和嘴。宫中在冬天会发给官员。杜甫《腊日》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敢情冬令劳保用品古代也有发。
    优质的澡豆被视为高级品而医者瞒着不肯轻易公布配方,也因为高贵而往往只珍用于手、面部洗用。唐代李焘所著的《外台秘要方》中有详细的描写:「论曰:「面脂手膏依香澡豆,士人贵胜,皆是所要,然今之医门,极为秘惜,不许子弟泄漏一法,至於父子之间亦不传示然圣人立法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岂使愚於天下,令至道不行,壅蔽圣人之意,甚可怪也」
    6)香药料
    在很大程度上应理解为药料。将中草药或香料混入水中共浴,配方不一而足。也有结合澡豆等而设。
    光是对於头部的用料分类就已十分详细,在《外台秘要方》中已有面膏面脂兼疗面病方、洗面药方、面色光悦方、令面色白方、面皯方、面皯摿方、面皯疱方、面舻疱方、面粉滓方头风白屑方、沐头去风方、生发膏方令发黑方白秃方、赤秃方澡豆方、手膏方、口脂方等的分类方式,说明现代面部皮肤的问题,在唐代已有详细的掌握。
    而全身浴的香药料同样颇多。汉代有人身痛,皮肤脱落,此人因“得水浴,痛即止”,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药澡效力于可见一斑。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五有一则洗澡药方:丁香沉香青木香,真珠玉屑蜀水花,桃花钟乳粉木瓜花,柰花梨花红莲花,李花樱桃花。制法是“花、香分别捣碎,再将真珠、玉屑研成粉,合和大豆末,研之千遍,密贮。常用洗手面作妆,坚持一百天,其面如玉,光净润泽,臭气粉滓皆除”。咽喉臂膊用此药洗,也是这样。洗药澡不仅使皮肤白皙,而且防疫健体,所以历久不衰。宋代东京的药铺则出售专门的“洗面药”,元杂剧《谢天香》细致刻画了妇女用“熬麸浆细香澡豆”洗浴的场景,这标志着“药澡方”已很盛行。清代《三农纪》中就直接将“枸杞煎汤”洗澡药方,作为健身必用之道向人们推荐。


    IP属地:河南18楼2016-06-08 22:43
    回复
      2025-10-17 11:54: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盛器
      木桶似乎是大家对古人洗澡的印象,这都是从影视剧中得到的狭窄概念。其实盛器很丰富,材质也多样。
      从我国现存古器物中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至今在公元前就已经开始用浴盆洗澡了。周代的“虢季子自盘”的形状就极像现代的浴盆。盘高40厘米,宽87厘米,长137厘米——这形状足可叫“浴缸”。周身铸有粗大精美的蟠虺纹,形象极为生动,前后左右共有八个兽头,每个兽头又各衔一环。盘上还有铭文111个字。
      战国时期另有一种叫“鉴”的水器,则是有证可查的浴盆。现存的“战国双龙鉴”,是一件少见的大型水器。鉴的两耳成兽型,套有大环,双龙攀缘器口作操水状,极为生动,周身饰有繁茂的蟠龙纹。古书上关于“同鉴而浴”的记载,它所说的“鉴”,就是指这这一类大型的盛水器。而扬州最早的浴盆,则是1993年在扬州城北郊战国墓葬中出土的直径60厘米的灰陶沐盆,一同出土的还有陶。形如葫芦瓢,多用于舀水。
      汉代早期的时候,贵族们洗浴时人站在一种“浴盘”(看清这个字是盘!)中由侍者浇水而洗,因此浴盘的体形要选大于洗头或洗手所用之盘而已。下图是马王堆出土一件云龙纹漆浴盘,是汉代“軚侯家”的沐浴用具,直径达到了72厘米,是相当大的了,一个成年人站在盘中由侍者浇水洗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IP属地:河南19楼2016-06-08 22:44
      回复
        四、装置
        合着专用浴室一起出现的,就该是附带的功能装置了。宋代出现了淋浴装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元宵之夜,在御街上扎缚的灯山上有跨狮子、白象的文殊、普贤,他们“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用辘轳绞水上灯山尖高处,用木柜贮之,逐时放下,如瀑布状”。据此推测,在浴池中装置类似的绞水、贮水、放水器具,以当时的机械制作水平来看,是完全可能的。南宋李嵩所画的《水殿纳凉图》中,就画有水闸所控制的人工瀑布装置,依此原理,它是可以转化为淋浴装置的。
        元代的铜漏计时则是比较明确体现出淋浴器面貌的装置了。值得一提的是陶宗仪《元氏掖庭记》中所记的皇宫洗浴。皇宫浴池纹石为质,金石镂成,奇花繁叶,杂置其间,上张紫云九龙华盖,四面皆蜀锦幛帏,跨池三周。桥上结锦为亭,中匾为鸾,左匾凝霞,右匾承霄,三匾雁行相望。又设一横桥接于三亭上,以通往来。贵妃洗澡时骑在放置池中的温玉狻猊、白晶鹿、红石马等动物玩具上,作“水上迎祥之乐”游戏。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展露的是另一番景象:奉御汤中以文瑶密石,中尖有玉莲,汤泉涌以成池,又缝锦绣为凫雁于水中,帝与贵妃施镂小舟,戏玩其间。
        扬州建于元代的清真寺及普哈丁墓南侧,都有一间“水房”,即今天的淋浴间。这是为传入的伊斯兰教徒修建的进行净礼的地方。“水房”功能较全;有烧热水的锅灶,单向淋浴室,贮放热水的吊罐,罐下方有间,水流下淋,可按照先右后左、自下而下的顺序沐浴全身。这似乎是扬州“淋浴”最早的见证,对发展沐浴业有一定的贡献。


        IP属地:河南21楼2016-06-08 22:44
        回复
          :“虢季子白盘”的展览实物图,虽然还有更专业的图片但这张与人对比可以更清楚它的大小比例。
          传世铜器虢季子白盘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器。


          IP属地:河南22楼2016-06-08 22:44
          回复
            好吧,说到古代洗头也许有人知道皂荚,说到古代洗澡也许有人知道胰子,但说到古代刷牙……就很少有人知道有什么东西了。估计很多现代人都以为中国古人不知清理口齿呢。实际上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懂得保护牙齿的重要。《史记·仓公传》中就批出引起龋齿的原因是 “食而不漱”。《礼记》中: “鸡初鸣,咸盥嗽”就说明人们已有了漱口的习惯。
            秦汉时期关于口腔、牙齿之清洁、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较高的要求。例如:《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美女牙齿“齿如瓠犀”,即指牙齿要如同葫芦子一样整齐洁白。反之,对牙齿参差不齐者则称之为龃龉,咬合不齐者病之为龊,排列不正者称为龇,不平整者为龋,均视之为病态。
            (附提一下西方:英国最早提到刷牙是在1651年,相当于中国的清朝初年。伊丽莎白女王年轻时牙是黄的,晚年是黑的……)
            下面分材料、方式、工具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刷牙漱口的资料:


            IP属地:河南23楼2016-06-14 16:29
            回复
              一、材料
              1)末粉
              将不溶性硬质物磨成细末状,入口清漱齿根。秦朝时有用石砖末的,汉朝时有用瓦磨成粉的。据说还有动物骨粉的。
              2)盐
              兑盐水来漱口,是民间很常见的方式了。盐水漱口能清洁、除口腔异味、消减牙龈发炎。包括《红楼梦》的很多古代小说都提及。有说专门用青盐的,即没有精加工过的海盐。但理论上并不需要固定,只要是盐,都有相近的消毒清洁作用。
              在唐代,还用加了糖的盐水来漱口。
              3)明矾水
              最迟在明代有记载以明矾水漱口。还能治疗复发性口疮。
              4)茶水
              中国人传统爱喝茶,也盛产茶,民间普通的大碗茶又多又便宜。茶水本身就有脱牙垢的效果。不少地方就有晨起时用隔夜茶漱口的说法,还有饭后即端杯茶水漱之的习惯,可谓漱口极勤。
              饭后用浓茶漱口,既可清除牙齿缝中的食物,有利于坚固牙齿,又有清热解毒、化腐去淤的功效。茶叶中所含丰富的维生素,还可补充体内维生素的不足。据现代药理分析,茶还含有单宁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单宁具有抗菌、杀菌作用,氟化合物则有防止龋齿的作用。宋代文豪苏东坡曾经说:“吾有一法,常自珍之,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即去,而脾胃不和,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浸漱之,乃消缩不觉脱去,不烦挑剔也,两齿便漱濯,缘此渐坚密,蠹病自己。”
              5)酒
              关于酒剂漱口,对酒类有要求,可惜我实在不了解酒。《医说》刘几年七十余多,精神不衰,每一饮酒辄一漱口,虽醉不忘也,曰此可以无齿疾。酒精成分有消毒功效,这都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IP属地:河南24楼2016-06-14 16:29
              回复
                二、方式
                1)水漱法
                用清水或各种材料漱口,很简捷的一种方式。
                2)揩齿法
                揩齿以保口齿清洁,在隋唐五代时期已趋流行。即是用洗净的手指或布料清洁牙齿,同时也可配搭前面的各种洁牙材料。敦煌壁画《劳度叉头圣图》中,画有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齿。
                3)刷齿法
                采用更专业的工具——牙刷!后面马上讲工具。


                IP属地:河南26楼2016-06-14 16:30
                回复
                  2025-10-17 11:48: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工具
                  1)牙签
                  虽不是刷牙的但也是洁牙工具,故先列出。古人为了保持口腔卫生和预防牙齿疾病,除强调饭后漱口等外,此时尺有剔除齿缝间食物残渣的习惯。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发掘了汉末三国东吴时代的高荣墓葬。其中有一个金制的,两端分别为耳挖勺和小杨枝的龙形器物。小杨枝是龙的尾部,圆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证认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来剔除齿间食物残渣的口腔清扫用具,此小杨枝也就是今之牙签的雏形。
                  在文字记载上,西晋正式出现牙签之说。晋·陆云在致其兄陆机书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之语。其制法虽不知其详,但可看出牙签当时较少有,属精巧之物。
                  2)杨柳枝
                  最早的刷牙工具是杨柳枝。在晚唐时期,那时都把杨柳枝泡在水里,要用的时候,用牙齿咬开杨柳枝,里面的杨柳纤维就会支出来,好像细小的木梳齿,很方便的牙刷。古语“晨嚼齿木”就是这个来源。《处台秘要》中载有“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它使用起来廉价又方便,李时珍也说,用嫩柳枝“削为牙枝,涤齿甚妙”。配上前面的洁牙材料,颇有效果。


                  IP属地:河南27楼2016-06-14 16:30
                  回复
                    3)牙刷
                    当当当~~~你没看错,是真正的牙刷!我国1000多年前的辽驸马卫国王古墓(公元959年)中出土了两支骨制牙刷柄,头部有两排共8 个植毛孔,它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牙刷实物,而欧洲至到十八世纪才出现正式的牙刷。从古书记载来看,中国到了南宋,城里已经有专门制作、销售牙刷的店铺。那时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头部钻毛孔两行,上植马尾。和现代的牙刷已经很接近了。
                    如果大家去百度,可能会见到很多人说“牙刷”最早见于元代郭玉诗中云:“南洲牙刷寄头日,去垢涤烦一金值。”实际上是错的。牙刷的名字早在南宋就有了,俗称刷牙子:南宋吴自牧描写杭州生活的笔记体专著《梦粱录》第十三卷写道:“诸色杂货中有刷牙子。”南宋人周守忠编写养生书籍《类纂诸家养生至宝》,甚至专门讨论了用牙刷来刷牙的时间要不要安排在早上:“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摇,久之患牙痛,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极有所损。”因为早上牙根较松,而马尾较硬。
                    后来元末明初有一本为朝鲜人编订的汉语教材《朴通事》,里面有段标准市井对话:
                      顾客:卖刷子的将来。这帽刷、鞋刷各一个,刷牙两个,掠头两个,怎么卖?
                    商贩:这的有什么商量处?将二百铜钱来。哥,我与你这一个刷牙、一个掠头,将去使,休掉了。
                    顾客:不妨事,我靴靿里揣将去。
                    再次可见牙刷在市井小民间也是普通货品。
                    明代冯梦龙辑录的民歌集《童痴二弄》第八卷收有一首南方情歌:“ 吃个镜子来里做眼,编筐着弗得个蓬尘,牙刷子只等你开口,绊头带来里缱筋,眉刷弗住介掠来掠去,刮舌又介掀嘴撩唇。”不仅提到了牙刷,还很形象地描绘了刷牙时的动作:刮舌、掀嘴、撩唇。堪证明代南方有人刷牙,详细度甚至比一些今人还高——你刷牙时还清理舌苔吗?另外,里面提到“眉刷”,怀疑那时牙刷已经告别了马尾,改用又细又软的眉毛之类来制作了。
                    不过,没啥考察本事的美国牙医学会的资料声称,世上第一把牙刷由中国明朝皇帝明孝宗于1498年发明,方法是把短硬的猪猔毛插进一支骨制手把上。……算了咱不计较……╮(〉_〉")╭


                    IP属地:河南28楼2016-06-14 16: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