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出场时秦国正处于一个不稳定的衰败期,从季君之乱到依靠欺诈等手段削弱楚国,秦国已经失去了惠、武时期的强盛。以齐国为首的联军两度逼迫秦国缩回函谷关,使秦国在东方的势力大减。白起的成名战伊阙之战是改变秦国走向的转折点,此战使阻挡在秦国东进道路上的两个阻碍再度衰落,而秦国趁机再度崛起。但从个人感觉上讲没有几个统帅喜欢经常面对这种运气占很大成份的战役(如果当时韩、魏同心,白起在伊阙获胜的几率将大打折扣)。廉颇出场的时间比白起晚了十一年,同白起在伊阙大破韩、魏联军相比,廉颇攻齐的“大破之”由于是在五国破齐的大背景下,所以显得不是特别显眼。但这并不妨碍廉颇出众的功绩。孙子曰:“善战者之胜,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战争需要的是有利于己的胜利,而不是电影和小说里那种以寡击众,大逆转式的惊险刺激。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略胡地,灭中山军力大增。出迎送归,立燕、秦二君,使赵国在诸侯间的威信大为提升。至五国破齐,赵国已成功的进入战国第一集团,拥有了与燕、秦、楚一较高下的实力。因此,如果单从出场条件比较一下,廉颇要比白起好的多。周赧王三十二年,提拔白起的穰侯失势,而廉颇在齐国的战场上初露锋芒……
白起与廉颇最初的功绩都是在东方建立的,两人的多数功绩也是建立在东、南、北这三个方向。看着两个人相似的轨迹,感觉上似乎唯一缺少的东西就是交点,而那个错开的交点正是标志着秦、赵两国兴衰的历史。有趣的是阻隔并连接两人的那个中点居然正是当时希望与奇迹的代名词———马服。不得不说赵奢在阏与的胜利直接给廉颇在长平的失势埋下了伏笔,看看两次战役的记载就能得出长平换将中问题的关键。
秦伐韩,军於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阏与和长平开始阶段非常相似,秦军猛攻赵军败退。廉颇持重不欲主动出击与秦军野战,希望秦军无利自退。而赵奢在阏与的胜利使廉颇的策略被奚落的体无完肤,直到长平战起继位的孝成王仍然记得当年阏与的胜利。可以想象孝成王当时希望也相信赵括能为自己在长平带来两人父亲在阏与那样的胜利。而廉颇则为孝成王这个希望与梦想错过了与白起的交点,而这个错过的交点也成为赵国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白起在秦国军民心中是一面旗帜,在秦王的心里是一把利剑。穰侯失势并没有影响白起在秦国的地方,但白起的结局也在穰侯失势那一刻就被决定了。穰侯和范睢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穰侯不喜欢纵横家那套利益交换外交至上的言论,他认为以这种言论治国对国家豪无益处,可以说穰侯执政时期他是把秦国的利益等同于自己的利益,所以他能提拔并重用白起、胡阳这样的战将。范睢则穰侯相反,他本身是六国的游说之士,他虽然在秦国获得了高位,但他并没有把秦国的利益等同于自己的利益,在他的眼里自己的利益还是在秦国的利益之上,所以才会因私情重用郑安平、王稽之流。其实当苏代来到范睢面前时,白起的政治生命就已经结束了。
廉颇为什么攻击乐乘?恐怕和阏与、长平两战不无关系。惠文王用赵奢得阏与之胜,孝成王用赵括取长平之祸。从根本上看,廉颇攻击乐乘是出于对长平的悔恨,也是对赵国的忠诚,因为当时已经丢了大半太原的赵国再也输不起了。若从结果上看悼襄王算是个有为之君,但在继位初廉颇不能肯定悼襄王会不会犯他父亲孝成王一样的错误。回到长平换将,以廉颇当时的地位和国内外表现出的形势,如果他在换将时能再坚持坚持,四十万赵军不会以那种屈辱的方式死去。所以当新王继位后再次出现换将的事情,廉颇反抗了……
廉颇逃奔魏、楚后没有获得重用和成绩,在郭开的干预下廉颇再也没能回到赵国指挥那支他至死不忘的军队,离开赵国数年后廉颇在对远方赵军的思念中郁郁而终。白起在无法阻发邯郸之战的愧疚中说出那句自嘲的话,在秦军在邯郸还有“胜机”的情况下接受了自裁的命运。白起死后,秦国在东方的攻势一挫再挫,但比赵国幸运的是迅速复苏的秦国在接替白起的蒙骜死前,夺回了大部分邯郸失利后丢失的土地。
白起和廉颇是真正忠于国家的军人,不因任何集团的变动而改变对国家的忠诚。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可以违抗国君的意愿拼死相争,可以说拥有这样的臣子是君王的福气,可惜他们的忠诚换不来君王的信任。
白起:“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
廉颇:“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我思用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