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吧 关注:11,576贴子:364,835
胜者王侯败者寇,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你成功了就能找出各种理由来证明你行动的合理性,你失败了再出色的方案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历史上有许多相关又不相关的事,当事情定格在某一瞬间的时候,作为马后炮的我们把它称之为宿命


1楼2008-07-31 07:26回复
    白起自秦昭襄王十三年攻韩至昭襄王五十年被赐死,为秦将三十七年。
    廉颇自赵惠文王十六年攻齐至赵悼襄王继位逃亡于魏,为赵将三十八年。

    李牧自赵悼襄王二年攻燕至赵王迁七年被赐死,为赵主要将领十五年。
    王翦自秦王政十一年攻赵至秦王政二十六年灭齐,为秦主要将领十五年。


    2楼2008-07-31 07:28
    回复
      2025-08-15 22:49: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白起出场时秦国正处于一个不稳定的衰败期,从季君之乱到依靠欺诈等手段削弱楚国,秦国已经失去了惠、武时期的强盛。以齐国为首的联军两度逼迫秦国缩回函谷关,使秦国在东方的势力大减。白起的成名战伊阙之战是改变秦国走向的转折点,此战使阻挡在秦国东进道路上的两个阻碍再度衰落,而秦国趁机再度崛起。但从个人感觉上讲没有几个统帅喜欢经常面对这种运气占很大成份的战役(如果当时韩、魏同心,白起在伊阙获胜的几率将大打折扣)。廉颇出场的时间比白起晚了十一年,同白起在伊阙大破韩、魏联军相比,廉颇攻齐的“大破之”由于是在五国破齐的大背景下,所以显得不是特别显眼。但这并不妨碍廉颇出众的功绩。孙子曰:“善战者之胜,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战争需要的是有利于己的胜利,而不是电影和小说里那种以寡击众,大逆转式的惊险刺激。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略胡地,灭中山军力大增。出迎送归,立燕、秦二君,使赵国在诸侯间的威信大为提升。至五国破齐,赵国已成功的进入战国第一集团,拥有了与燕、秦、楚一较高下的实力。因此,如果单从出场条件比较一下,廉颇要比白起好的多。周赧王三十二年,提拔白起的穰侯失势,而廉颇在齐国的战场上初露锋芒……

      白起与廉颇最初的功绩都是在东方建立的,两人的多数功绩也是建立在东、南、北这三个方向。看着两个人相似的轨迹,感觉上似乎唯一缺少的东西就是交点,而那个错开的交点正是标志着秦、赵两国兴衰的历史。有趣的是阻隔并连接两人的那个中点居然正是当时希望与奇迹的代名词———马服。不得不说赵奢在阏与的胜利直接给廉颇在长平的失势埋下了伏笔,看看两次战役的记载就能得出长平换将中问题的关键。



      秦伐韩,军於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阏与和长平开始阶段非常相似,秦军猛攻赵军败退。廉颇持重不欲主动出击与秦军野战,希望秦军无利自退。而赵奢在阏与的胜利使廉颇的策略被奚落的体无完肤,直到长平战起继位的孝成王仍然记得当年阏与的胜利。可以想象孝成王当时希望也相信赵括能为自己在长平带来两人父亲在阏与那样的胜利。而廉颇则为孝成王这个希望与梦想错过了与白起的交点,而这个错过的交点也成为赵国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白起在秦国军民心中是一面旗帜,在秦王的心里是一把利剑。穰侯失势并没有影响白起在秦国的地方,但白起的结局也在穰侯失势那一刻就被决定了。穰侯和范睢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穰侯不喜欢纵横家那套利益交换外交至上的言论,他认为以这种言论治国对国家豪无益处,可以说穰侯执政时期他是把秦国的利益等同于自己的利益,所以他能提拔并重用白起、胡阳这样的战将。范睢则穰侯相反,他本身是六国的游说之士,他虽然在秦国获得了高位,但他并没有把秦国的利益等同于自己的利益,在他的眼里自己的利益还是在秦国的利益之上,所以才会因私情重用郑安平、王稽之流。其实当苏代来到范睢面前时,白起的政治生命就已经结束了。

      廉颇为什么攻击乐乘?恐怕和阏与、长平两战不无关系。惠文王用赵奢得阏与之胜,孝成王用赵括取长平之祸。从根本上看,廉颇攻击乐乘是出于对长平的悔恨,也是对赵国的忠诚,因为当时已经丢了大半太原的赵国再也输不起了。若从结果上看悼襄王算是个有为之君,但在继位初廉颇不能肯定悼襄王会不会犯他父亲孝成王一样的错误。回到长平换将,以廉颇当时的地位和国内外表现出的形势,如果他在换将时能再坚持坚持,四十万赵军不会以那种屈辱的方式死去。所以当新王继位后再次出现换将的事情,廉颇反抗了……

      廉颇逃奔魏、楚后没有获得重用和成绩,在郭开的干预下廉颇再也没能回到赵国指挥那支他至死不忘的军队,离开赵国数年后廉颇在对远方赵军的思念中郁郁而终。白起在无法阻发邯郸之战的愧疚中说出那句自嘲的话,在秦军在邯郸还有“胜机”的情况下接受了自裁的命运。白起死后,秦国在东方的攻势一挫再挫,但比赵国幸运的是迅速复苏的秦国在接替白起的蒙骜死前,夺回了大部分邯郸失利后丢失的土地。

      白起和廉颇是真正忠于国家的军人,不因任何集团的变动而改变对国家的忠诚。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可以违抗国君的意愿拼死相争,可以说拥有这样的臣子是君王的福气,可惜他们的忠诚换不来君王的信任。



      白起:“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

      廉颇:“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我思用赵人”。


      3楼2008-07-31 07:44
      回复
        廉颇出逃后,有合纵之才的庞暖和无回天之力的李牧正式站在历史舞台的中央。而秦国在白起身死杜邮二十一年后,奏响了兼并战争最后的乐章。

        历史似乎在最后时刻来了个对调,白起因势利导的奇略在赵将李牧的身上出现,而廉颇老成持重的稳妥在秦将王翦的身上出现。和白起在伊阙时的处境相同,李牧出兵燕国时赵国已经基本失去了长期与秦国相持的太原地区,处于一个非常明显的衰败期。与燕国的战争完全拖住了赵国,当赵军在燕国占有优势的同时,秦国趁赵军主力不在出兵攻打赵国。赵军回防后与秦军的战斗打的非常不理想,在武城一战中赵将扈辄率领的赵军大败。次年秦军再次侵入赵地,在局势不利情况下成为大将军的李牧率领剩余的赵军反攻宜安,在肥下大破秦军,让先前还威名赫赫的桓齮转瞬间登上了败将的名单,李牧也因此役获胜受封为武安君。同为武安君,和李牧相比白起又算得上是一个“幸运”的将领,最起码白起在创造“奇迹”后看到过自己效忠的国家崛起,拥有由偶然到必然的经历,而李牧却只能依靠创造“奇迹”来挽救自己效忠的国家。再次越过阏与的王翦迎来了与李牧直接对阵的机会,但王翦最终也没能亲手打败这个陨落在战国里的名将。当赵军拼死抵抗秦军的时候,李牧在赵国最高层的猜忌中死去。王翦不同于李牧,秦国强势的复苏使王翦不需要白起、李牧那种奇迹般的功绩,也不会因为与敌人相持太久便遭到高层怀疑。原因很简单,王翦有统军治乱的才能,而秦王政有超过历代秦君的野心,在买卖关系均等的情况下秦王政拥有超过其他任何一位国君的耐心。李牧拥有后世悲剧英雄所具有的一切特征,其中包括成为英雄最重要的一条——忠诚。王翦有吗?当秦王做出错误决定时,不像白起那样抓住机会就据理力争,更不像蔺相如那样拖着病体拼死相谏,他的选择是谢病归老,闪人。当他统帅全国大部兵力的时候,没有“呕心沥血”、“尽心尽力”的为秦国“扩土建功”,却反过来不断朝秦王索要园池田宅。我想按照当下某些连岳飞、袁崇焕都拿来批斗的思想来看,王翦这种人绝对应该抓回来千刀万剐吧?可惜历史上的王翦非但没有被千刀万剐,反而成为当之无愧的王朝第一将。白起抗命是忠,廉颇出奔是忠,李牧身死也是忠。但这种忠诚在失败的结果下又能体现出多大的价值?王翦的“不忠”却完成了那些忠臣想要完成却没能完成的事。明哲保身也好,偷合取容也罢,王翦在“大是大非”前的不争使得那些直谏身死的忠臣莫能与之争。那些身死留名的忠臣背后是一个个灭亡和衰落的国家,王翦“不忠”却完成了数代人的梦想,使自己的国家成为了最终也是最强大的存在。个人看来,王翦用自己“不忠”的行为成就了自己对国家最大的忠诚。当项燕在绝望中自杀,王翦完成了最后的任务,他的儿子王贲灭掉最后一个强国后,一个划时代的王朝诞生了。王朝建立后蒙氏渐渐取代了王氏一族的地位,但这些事情已经不能刺激起王翦的斗志了。在王翦的眼中,事情最重要的不是惊心动魄的过程,也不是刻骨铭心的回忆,最重要的只是那个必须胜利的结果。

        起翦颇牧,用兵最精。可最后真正的胜利者,只有那个没有多少精彩表现的王翦。生命只有一次,只有活着才会有回忆。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孙子·形篇》


        4楼2008-07-31 07:57
        回复
          好文要顶


          6楼2008-07-31 10:45
          回复
            • 116.22.49.*
            // 我想按照当下某些连岳飞、袁崇焕都拿来批斗的思想来看

            到底是谁中计:
            谈迁《国榷》:“建虏以(文龙)扼其背,甚忌之,阴通款崇焕,求杀文龙,而崇焕中其计不觉也,惜哉。”

            秦桧:
            计六奇《明季北略》:“崇焕捏十二罪,矫制杀文龙,与秦桧以十二金牌矫诏杀武穆古今一辙。”

            不如秦桧:
            张岱《石匮书》:“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而不知其著魅著魇也。五年灭寇,寇不能灭而自灭之矣。呜呼!秦桧力主和议,缓宋亡且二百余载;崇焕以龌龊庸才,焉可上比秦桧!亦犹之毛文龙以么魔小卒,焉可上比鄂王!论者乃取以比拟,不特开罪鄂王,亦且唐突秦桧矣。”


            7楼2008-07-31 13:36
            回复
              精之……剑桥风格的文文…


              8楼2008-07-31 17:26
              回复
                7

                袁提督的确是忠奸难辨啊…… - -~~ 关于这个我个人是认为通敌卖国的罪名不是很令人信服,所以被崇祯杀掉还是属于冤案的。擅杀毛文龙的确欠考虑,有点个人立威的意思,毛也够委屈的了……(谈迁的意见比较中肯)

                PS 某也看了一些黑袁的文章……现在只能说这段历史很纠结,不敢轻易推翻什么。期待黑袁的同学们有更有力的证据出现……


                9楼2008-07-31 17:36
                回复
                  2025-08-15 22:43: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但愿本贴别跑题……俺特别萌这句“历史似乎在最后时刻来了个对调,白起因势利导的奇略在赵将李牧的身上出现,而廉颇老成持重的稳妥在秦将王翦的身上出现。”灰常有爱的剑桥语气啊…


                  10楼2008-07-31 17:39
                  回复
                    元年,四月袁崇焕督师蓟辽,七月平台对策。
                    二年,十一月袁崇焕入援,十二月下锦衣卫狱。
                    三年,八月杀袁崇焕。

                    五年平辽,可袁崇焕从对策到入狱前后最多在任一年半。



                    《崇祯实录》:
                    (元年)八月,清兵攻黄泥洼袁崇焕令总兵官祖大寿御之。

                    黄泥洼在哪?


                    (二年)九月己丑,袁崇焕以清兵欲西先请驻宁远增戍关门,至是遣参将谢尚政等往备。顺天巡抚都御史王元雅曰此虚警耳,遣其众归师,果不出 。

                    十月清军从大安口突入,这位“虚警耳”的王元雅怎么变成了援兵兵溃,守城城陷主儿?
                    气节倒是不错,清军克遵化时没投降自缢了。


                    11楼2008-07-31 19:19
                    回复
                      浅色兄对晚明历史也有研究?关于袁崇焕我个人的评价是这样的:一个志大才疏的爱国将领……在国家危难的时候能挺身而出的确令人佩服,问题是他没有那方面的才能。要说袁崇焕是名将,戚继光胡宗宪都得哭。(个人感觉袁督师军事才能甚至不如闯王农民军的一些人。)

                      不过大明朝到了这分上,谁也救不回来。熊廷弼和刘挺一死,大明最后的军人就没了,剩下的战斗力和士气都惨不忍睹。这个失败的恶果最后由袁承担了,的确很可怜、很无奈……大丈夫勇于任事当然也要承担责任吧,即使只是作为替罪羊、殉葬品……

                      (说实在的,当后金大军兵临北京城下的时候,我能够理解崇祯的怒气……)


                      12楼2008-08-03 20:18
                      回复
                        浅色兄对晚明历史也有研究?

                        在袁崇焕吧看见他了~~
                        偶在那里没有发言


                        13楼2008-08-03 20:28
                        回复
                          我也不敢在那说话OTL 以我这样的观点恐怕也算袁黑(好像凡是不认为袁崇焕是明朝最后一颗救星的,都是黑)。虽然我坚决反对督师卖国说……与后金勾结那是不可能的


                          14楼2008-08-03 20:37
                          回复
                            = =~~ 我是觉得袁做了自己想做的事,为国家尽了一份力,也算是尽到了责任。当时如果没有他,别的人也不敢担起这个事。所以毫无疑问是个爱国将领,说是民族英雄也不为过(因为打的是满族)。不能苛求每个人都像李牧一样能实现逆转吧?只是能力问题而已…


                            15楼2008-08-03 20:46
                            回复
                              2025-08-15 22:37: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你是不敢,我是不


                              16楼2008-08-03 20: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