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日报》)
6月下旬,我到贵州采风。第二天乘车参观,忽听司机放音乐,一个沧桑的声音在耳边响起:“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停靠在八楼的2路汽车,带走了最后一片飘落的黄叶......”
“这是谁唱的?”“刀郎!”“这歌很火,现在风靡全国!”车上3个人,就属我最孤陋寡闻。社科院的陈博士说:“我也没听过,出来之前给一个朋友打电话,问他在干吗。他说正听刀郎呢!”一路上,我们寡言少语,尽听刀郎。
改日,我们换乘另一辆车,那位陌生司机放的唱碟,竟然也是刀郎!我们又经历了一次瑞雪,感到十分凉爽,清新和愉悦。司机说,刀郎的歌,这里很流行!
回到北京的第二天,我就到一家音像商店,买了一盘刀郎的VCD——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自己买唱碟。买回来马上就放,仔细听了一遍——我至今都惊讶自己的这股尽头。
我被迷住了。那暗沙却不失高亢的声音特质,那沧桑、如饱经风霜般的深沉,那豪放、如大漠般的辽阔,那投入、如痴如醉的情感追怀,那老歌翻唱、久中出新的个性特点,那时而欢快、时而俏皮的浓郁的新疆味儿,健康的内容,优美的形式,都让我听之不厌。
我终于悟到刀郎火的点滴原因了。歌迷何以会喜欢他的歌?或许或许也有上述原因在。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他创造了刀郎的“这一个”。无论你在大街小巷,还是在汽车轮船,抑或在歌厅饭店,一听那声音和旋律,就会断定那是刀郎。他的个性太鲜明了!
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成功,都贵在个性的创造。评论家如此看,老百姓也如此品味。歌迷喜欢刀郎,数百万人购买他的唱碟,并不是无缘无故地捧臭脚,而是发自内心的欣赏。掏15或20元买一张碟,都是出于自愿。特别引人思考的时,一个来自遥远的新疆基层、没有念过大学的歌者,也没有媒体的炒作,竟突然间从民众中火起来。如我等,就是从汽车司机那里得到的信息,此前没有看到或听到媒体的宣传。
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向来是我们要提倡的。它有不完善的地方,也有有待改进之处。专家可以帮它完善,帮它提高,却不能否认它好听,不可以横挑鼻子竖挑眼,鄙视它的俗,不容它的粗。不是要贴近群众吗?这是一个好机会!否则,便如叶公好龙了。
6月下旬,我到贵州采风。第二天乘车参观,忽听司机放音乐,一个沧桑的声音在耳边响起:“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停靠在八楼的2路汽车,带走了最后一片飘落的黄叶......”
“这是谁唱的?”“刀郎!”“这歌很火,现在风靡全国!”车上3个人,就属我最孤陋寡闻。社科院的陈博士说:“我也没听过,出来之前给一个朋友打电话,问他在干吗。他说正听刀郎呢!”一路上,我们寡言少语,尽听刀郎。
改日,我们换乘另一辆车,那位陌生司机放的唱碟,竟然也是刀郎!我们又经历了一次瑞雪,感到十分凉爽,清新和愉悦。司机说,刀郎的歌,这里很流行!
回到北京的第二天,我就到一家音像商店,买了一盘刀郎的VCD——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自己买唱碟。买回来马上就放,仔细听了一遍——我至今都惊讶自己的这股尽头。
我被迷住了。那暗沙却不失高亢的声音特质,那沧桑、如饱经风霜般的深沉,那豪放、如大漠般的辽阔,那投入、如痴如醉的情感追怀,那老歌翻唱、久中出新的个性特点,那时而欢快、时而俏皮的浓郁的新疆味儿,健康的内容,优美的形式,都让我听之不厌。
我终于悟到刀郎火的点滴原因了。歌迷何以会喜欢他的歌?或许或许也有上述原因在。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他创造了刀郎的“这一个”。无论你在大街小巷,还是在汽车轮船,抑或在歌厅饭店,一听那声音和旋律,就会断定那是刀郎。他的个性太鲜明了!
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成功,都贵在个性的创造。评论家如此看,老百姓也如此品味。歌迷喜欢刀郎,数百万人购买他的唱碟,并不是无缘无故地捧臭脚,而是发自内心的欣赏。掏15或20元买一张碟,都是出于自愿。特别引人思考的时,一个来自遥远的新疆基层、没有念过大学的歌者,也没有媒体的炒作,竟突然间从民众中火起来。如我等,就是从汽车司机那里得到的信息,此前没有看到或听到媒体的宣传。
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向来是我们要提倡的。它有不完善的地方,也有有待改进之处。专家可以帮它完善,帮它提高,却不能否认它好听,不可以横挑鼻子竖挑眼,鄙视它的俗,不容它的粗。不是要贴近群众吗?这是一个好机会!否则,便如叶公好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