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吧 关注:1,626,507贴子:87,732,127
  • 7回复贴,共1

华夏文明宝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与《圣经》一样,中国经典几千年来得以流传下来,其间也是大起大落,险象环生,奇迹迭出。这些经书也与《圣经》一样,是由许多位不同的作者写成,而且总体的历代跨度达二千多年。其中某些单本经典的形成就包括多位作者,跨越数个世纪而成。还有一点可能也会令今天中外读者感到惊讶∶其中的许多作者在论到自己的使命和教导时,都是直指上天或上帝,其情之诚其状之恭,令人肃然生敬。


1楼2008-07-30 13:25回复
      数千年来,这些经书在中国历史的传承中,一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深深地渗透到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艺术与哲学、史学民俗、以及无所不及的民族传统中。不仅塑造了华夏的民族风貌,而且更是积淀在民族的心理之中,构成了中国人灵魂深处的基本精神。不仅中国人能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体会到这一点,就是一些旅居中国的外国人,也对此深有感触。


    2楼2008-07-30 13:26
    回复
      2025-08-31 07:36: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856年一位来自英国的非国教教会(即新教)传教士理雅各( James Legge),回到英国后自发地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翻译中国经书的工作,成了将中国经书最多的介绍到西方,介绍到世界的第一人。他对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所做的贡献之大是无庸讳言的。他这样评价有着四千年历史的中国∶“很明显,在这个民族中无疑地有着某种最伟大的道德力量之准则。…中国人所养就的师道尊严是任何国家都不可比拟的,世上也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像中国那样敬重学问。


      3楼2008-07-30 13:26
      回复
          中国的所谓经典通常是指《四书五经》。据《康熙字典》中国第一部最为完整的字典的解释∶“经者道之常也, ”即永恒之真理的意思。《四书五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犹如《圣经》之於基督教。传至今天的这些经书,至少在基督教时代之前一个世纪就已形成。这些古老的经书虽然历经多次不幸,但所遭受的最大的厄运,却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公元前225━前210)所制造的臭名昭着的“焚书坑儒”事件中 。公元前213年,秦嬴政执政第三十四年。秦王在咸阳皇宫内大摆筵席,有博士七十人前往贺寿。不料席间大起争执。仆射周青臣大献浮词,令秦王大悦。可是,齐博士淳于越却进前谏奏,指周不为王室着想,只是一味地献媚邀宠,实为国家的不忠之臣,并建议秦王封侯为助。两下相执,秦王遂问身为丞相的李斯。李斯的一派淫词招来了儒生们不幸的命运。根据李斯的奏请,“史官非秦记一律焚烧;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藏《诗》(诗经)、《书》(书经 )、百家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注二)有敢私下谈论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灭族。令下三十天不烧的,在脸上刺字后服修筑长城的劳役,刑期四年。只保留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法令者,就当以吏为师。不幸的是李斯的这番奏摺得到了秦王的认可。结果民间典籍尽废,所存者仅朝廷博士官所守,以及一些大胆的士子私藏於屋壁之中者而已。


        4楼2008-07-30 13:26
        回复
            秦始皇享尽人间富贵荣华,因此对人世极为留恋。对死极为避讳,无人敢在他面前说个死字。他竭力寻求“不死之药”,甚至不惜派方士入海寻觅。可是这些方士大多一去不返。如方士徐福,就利用这个机会作了有计划的移民,最终在日本扎下根来。公元前212年,,背地议论了一番而逃出咸阳。始皇闻之大怒,又听说其他儒生也有不敬之言,於是吩咐御史审问在咸阳的儒生。结果受到牵连的儒生达四百六十馀人之多。始皇命令一并活埋於咸阳城。长子扶苏进谏:“诸生诵法孔子,今重绳之,恐天下不安。”秦始皇不仅不接受,而且令扶苏出咸阳下贬为长城监军。始皇的暴政并没有好结果。此事之后仅三年,始皇就一命呜呼了,成了千古罪人。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之一,他作恶也多,成就也丰。在二十五年的统治之内,他东征西战,用武力征服了中国。因此他自称始皇,希望万世不变,由其子孙一个一个坐下去。外国语之言中国,也大都以秦而得名。因惧匈奴(蒙古)入侵,故修筑长城,始临洮,至辽东,绵延万里,号称“万里长城,” 蔚为壮观。秦始皇实行“车同轨,度同衡,书同文”为后世统一的中国奠定了基础。可是秦始皇也污秽了对祭祀上帝的郊祭。他另立祭坛,拜起了赤帝、青帝,北帝、白帝和黑帝五帝,使纯正的单拜独一之真神上帝的信仰受到了破坏。


          5楼2008-07-30 13:27
          回复
              可幸的是,虽有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发的诏令,这些宝贵的经书并未因此而绝迹。大多数经书已存於儒生的记忆之中,是大火不能烧灭的。西汉武帝时,听取了汉朝的大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於是在建元五年(公元136 年)付诸实施,设立“五经博士,”并大力搜集古藉。汉代的搜集整理工作,形成了流传於后世的五经∶《易》《书》《诗》《礼》《春秋》。 

              关於五经,《汉书艺文志》中有一段话论到“六艺”极为切要∶“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言志,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着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


            6楼2008-07-30 13:27
            回复
              二∶《五经》 

                《五经》包括《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秋》。 

                (一)∶《易经》 

                古人称《易经》为“群经之首”,又称之为“五经之原”。《易经》是五经的枢纽和根本。所以写下《易经》,是为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说要推究世物之理,使人性得以充分发展,以至于完成天定的人生使命。《易经》大有究天人之际、寻造化之原之势,以求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修齐治平之本。用现代的话来说,《易经》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宇宙与人生观,使我们有信心、有定见、乐观积极、奋发有为。一言以蔽之,则为明天人合一之道。就是要找到人生的意义,实现符合天道的正确的人生。 

                一、卦(1)六十四卦━━伏羲画卦、乾坤居首;
                二、卦辞━━(1)卦辞━━文王作
              ━━(2)爻辞━━周公作
               易 ━━传
               ━━象传
                 三、传 ━━系辞
               经━━文言传 ━━说卦传 孔子及其门人作
               ━━序卦传
               ━━杂卦传 

                从伏羲画卦至周代之始,经过三千六百多年。据传说,夏代的易称为“连山”,商代的易称为“归藏”。我们现在所说的《易 经》又称《周易》,实则经过了四圣之手 伏羲、文王、周公、孔子 最后由孔子修订成书.秦始皇焚书时,以《易经》为卜噬之书而独存。从此《易经》成了古今第一部完书。我们在本书稍后将发现,《易经》得以幸免秦火,尚有更深的原因,因为书中不仅记载了上天的救赎大计,而且藏有永生上帝的印记。在此不表。近代新儒家的大哲学家熊十力先生说∶“孔子作周易,始绝术数,而纯为哲学大典。”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学易可以避免人生走入误途。《论语·述而》载孔子言∶“加我以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也。”这句话可以和他说的另一句话连起来读∶“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可见在孔子的人生中,周易对他这位乐天知命的夫子有着何等的地位。《周易》能帮助他认识天定的人生使命与目的,能帮助他避人生重大的错误。孔子说∶“不占而已矣。”这对於今天学易的人,应该是一个重大的启示。我们不可将重心偏置於占卜之类的活动,而迷信占卜。而应该从中寻找上天所定的人生目的。《系辞上传》载∶“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圣人用易来启迪天下人的心志,成就天下人的事业,了断天下人的疑难。人间的事业第一要讲究的就是“天时”。只有对这天时有充足的了解,人间的事业才可能立定成就。我们在本书中将较为详细地来探讨这个题目。 

                从孔子叙述中可以得知,《周易》里面深藏着不少关於上天所启示的道理,不然人何以因读易而可知天命呢?以易的博大精深,不是一两篇文字可以穷尽的。我们将仅摘取《易经》中较具代表性的语录,来研究这部古经对人类认识上帝以及上天所赋与的人生使命的指归。 

                另外,我们知道《圣经》为一部上帝亲自启示的经典。人们读《圣经》也是为了知天命而行天命即行上帝的旨意。而且《圣经》是对上帝旨意的完全的启示。两经既同样启示上天的道理,我们还将发现,藉着《圣经》所发出的亮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易经》。我们甚至可以作一个结论,不懂《圣经》的人不能真正读懂《易经》。 

                (二)∶《书经》 

                《书经》又称为《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宗教、社会习俗的唯一的宝典。其内容大多为古代策命告誓之原文。《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上古时全书的书名只有一个《书》字。因此孔孟论到《书经》时都是以《书》指称。后来朱熹在《书》的前面又加上了一个“尚”字,“尊而重之若天书然,故曰尚书。”在儒家看来,《书经》正如同天书。《书》是孔子教育弟子的主要教本之一。孔子所修订的《书》本有一百篇。可是原书在秦始皇的一把火中被烧得荡然无存。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使《书》遭受了第二次厄运。古文《书经》又完全丧失了。我们现在所存的《尚书》称为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其历史年代跨度长达1700年之久,是一直公认的可信的史料。《书经》中所记载的中国古代先祖们对上帝的虔敬之心以及与上帝的亲密往来可能会令今天的国人大感惊叹! 
              


              8楼2008-07-30 13:28
              回复
                • 119.119.130.*
                D


                11楼2009-09-30 20: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