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上古圣人中的最后一位,历史上称之为亚圣,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唐儒韩愈把孟子作为尧舜之道的最后传人。他在《原道》中写道∶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这里所说到的孟轲,就是孟子。这段话中所提到的其他几位圣哲,我们将在探讨孟子的奇妙预言时逐次说明。这里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孟子本人的生活背景。有关他的生卒年代,史籍无明确记载。据推算,大约为公元前373到前289年。
孟子可能是早年丧父,因为有关孟子的故事中,大多只见其母不见其父。有关孟子的故事,流传最广的当数西汉未年的学者刘向在《列女传》中所记载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话说孟子的母亲仉(音zhang长)氏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惜三次搬迁。第一次所搬到的地方是一个商人区,那里的小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彼此做生意。孟母不希望看到孟子长大以后心中重利轻义,就决定迁开。第二所迁到的地方不巧有一些做棺材生意的人住在那里,孩子们在一起便以做丧事为游戏。孟母认为这样会使孟子不重生死,游戏人生。因此再次动迁。第三次所迁到的地方,早上能听到学童们朗朗的读书声。孟母认为这里的人对学习看得重,故在那里住了下来。以孟母一孤单妇人,如此执意的三次搬迁,足见对孟子教育之重视。
可是孟子早年贪玩,不爱读书。身为慈母,又要身兼严父之责。为了教育孟子,孟母可以说是费尽了苦心。在现代织机发明之前,古代的中国虽为纺织之国,可是用来织布的织机却完全是手工操作的。古诗《木兰辞》中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就是对古代妇女辛勤地织布的生动写照。可是为了启发儿子,孟母有一次不惜“断织投杼”,将自已辛辛苦苦日夜不停织出的布从中剪断,又将梭子重重的摔在地上。母亲的这一举动使孟子如梦初醒,认识到自已的贪玩是如何伤透了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的心。从此发奋读书,学效孔子,终于成为一代圣贤。
孟子虽然为不能在孔子门下亲聆教诲而感到婉惜,可他却有幸做了孔子玄孙子思门下的的学生。孟子与孔子相距一百多年,不大可能直接师从子思,大概师从子思的学生,从他们那里得到孔子之道的真传。孟子一生也是设帐授徒,门生济济。他常与门生周游列国,所到之处虽倍受礼遇,可他的教诲与主张却未得各国君王的重视与采纳。
孟子一生享年八十三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孟子》一书。《孟子》一书凡七章,意深境远,其对传统的中国人的影响实非言语所能笔录。下面我们将与大家一起探究《孟子》书中的几段精彩的预言。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这里所说到的孟轲,就是孟子。这段话中所提到的其他几位圣哲,我们将在探讨孟子的奇妙预言时逐次说明。这里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孟子本人的生活背景。有关他的生卒年代,史籍无明确记载。据推算,大约为公元前373到前289年。
孟子可能是早年丧父,因为有关孟子的故事中,大多只见其母不见其父。有关孟子的故事,流传最广的当数西汉未年的学者刘向在《列女传》中所记载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话说孟子的母亲仉(音zhang长)氏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惜三次搬迁。第一次所搬到的地方是一个商人区,那里的小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彼此做生意。孟母不希望看到孟子长大以后心中重利轻义,就决定迁开。第二所迁到的地方不巧有一些做棺材生意的人住在那里,孩子们在一起便以做丧事为游戏。孟母认为这样会使孟子不重生死,游戏人生。因此再次动迁。第三次所迁到的地方,早上能听到学童们朗朗的读书声。孟母认为这里的人对学习看得重,故在那里住了下来。以孟母一孤单妇人,如此执意的三次搬迁,足见对孟子教育之重视。
可是孟子早年贪玩,不爱读书。身为慈母,又要身兼严父之责。为了教育孟子,孟母可以说是费尽了苦心。在现代织机发明之前,古代的中国虽为纺织之国,可是用来织布的织机却完全是手工操作的。古诗《木兰辞》中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就是对古代妇女辛勤地织布的生动写照。可是为了启发儿子,孟母有一次不惜“断织投杼”,将自已辛辛苦苦日夜不停织出的布从中剪断,又将梭子重重的摔在地上。母亲的这一举动使孟子如梦初醒,认识到自已的贪玩是如何伤透了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的心。从此发奋读书,学效孔子,终于成为一代圣贤。
孟子虽然为不能在孔子门下亲聆教诲而感到婉惜,可他却有幸做了孔子玄孙子思门下的的学生。孟子与孔子相距一百多年,不大可能直接师从子思,大概师从子思的学生,从他们那里得到孔子之道的真传。孟子一生也是设帐授徒,门生济济。他常与门生周游列国,所到之处虽倍受礼遇,可他的教诲与主张却未得各国君王的重视与采纳。
孟子一生享年八十三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孟子》一书。《孟子》一书凡七章,意深境远,其对传统的中国人的影响实非言语所能笔录。下面我们将与大家一起探究《孟子》书中的几段精彩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