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叶下珠属植物 化学成分 药理 研究进展
大戟科叶下珠属(Phyllanthus L)植物全世界共有600多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及温带地区。我国有33个种4个变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北方较罕见[1],是传统的中草药,有平肝清热、利水解毒之功效,民间常用来治疗痢疾、腹泻、肠炎、肾炎水肿、黄疸性肝炎、尿路感染和小儿疳积等疾病[2]。牛晓峰等[3]通过对陕西省11个地区县进行叶下珠植物的资源种类与分布调查,发现主要有2 个品种的叶下珠属植物,分别为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和黄珠子草(Phyllanthus simplex retz)。前者主要生存于潮湿且温差相对较小的湿地,以紫阳县产量最多,后者多生于相对干燥的山坡、路边等,且以南郑分布较多。
1 叶下珠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1.1 黄酮类 槲皮素(Quercetin)、山萘素(Kaempferol)[4]、槲皮素-3-0-葡萄糖苷(Quercetin-3-0-glucosideⅡ)[5]、紫云英苷(Astragalin)[6]、芸香苷(Rutin)和Nirurin。
1.2 生物碱类[7-9] 4-甲氧基一叶秋碱(4-Methoxysecurinine)、4-甲氧基-去甲一叶秋碱(4-Methoxy-nor-securinine)、4-羟基一叶秋碱(4-Hydroxysecurinine)和Nirurine。
1.3 酚酸类 没食子酸(Gallic acid)、短叶苏木酚(Brevifolin)[10]、叶下珠素E(Phyllanthusiin E)、老鹳草素(Geraniin)[11]、柯里拉京(Corilagin)[12]、短叶苏木酚酸(Brevifolin carboxylic acid)[13]、阿魏酸(Fumalic acid)、靴花酸(Ellag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油酸(Linolenic acid)[14]、蒬儿茶素(Gallo catechin)、表没食子儿茶精(Epigallocatechin)[15]。
1.4 香豆素类 短叶苏木酚酸甲酯(Methyl brevifolin carboxylate)、短叶苏木酚酸乙酯(Ethyl brevifol incarboxylate)。
1.5 木脂素类 叶下珠脂素(Phyllanthin)、珠子草素(Niranthin)、叶下珠次素(Hypophyllanthin)[11]、珠子草次素(Nirtetralin)、扁柏脂素(Hinokinin)[16]、4-羟基芝麻(4-Hydroxysesamin)[17]。
1.6 其他 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苷(Dauc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去氢诃子次酸甲脂(Methyl ester dehydrochebulic acid)、去氢诃子次酸三甲酯(Trimethyl ester dehydrochebulic acid)[5]、正十八烷(n-Octadecane)等。
2 叶下珠属植物的药理作用
2.1 抗病毒作用
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叶下珠,在抗乙肝病毒、保肝护肝、免疫调节等方面均具有很好的疗效。陈征途等[18]通过对苦味叶下珠、黄珠子草以及新发现的珠子草延益亚种的水提物进行了体外抗乙肝病毒实验,研究发现,苦味叶下珠和黄珠子草在体外细胞培养第5天时对HepG2.2.15细胞上清液中的抗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苦味叶下珠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黄珠子草对表面抗原(HBsAg)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因此,两种叶下珠属植物在体外均具有很好的抗乙肝病毒(HBV)作用。贺浪冲等[19]通过体外灭活乙肝病毒抗原的方法,对陕西产地的叶下珠进行研究,发现该产地叶下珠的甲醇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杀灭乙肝病毒抗原的作用。
徐贵丽等[20]将云南采集的珠子草制成胶囊应用于300 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显示,珠子草能使乙肝表面抗原滴度由高变低,部分由低滴度转阴,具有明显降低患者体内HBsAg的作用,且临床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毒性小,是一种安全的中药制剂。
祁忠焱[21]通过对雏鸭接种鸭乙肝病毒血清进行鸭型肝炎动物模型实验,并对用鸭乙肝病毒血清感染的鸭子,连续灌胃珠子草21 d,发现灌药组鸭子均没有检测到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DHBsAg),而对照组鸭子则能检测到DHBsAg,且表现出阳性感染症状,该实验说明珠子草能抑制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Shin等[22]从药物植物叶下珠中分离得到了黄酮类成分鞣花酸,并对该成分进行了抗病毒机制的研究,通过利用HepG2.2.15 细胞,进行抑制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分泌、抑制DNA复制以及抑制表面抗原分泌的实验。结果发现鞣花酸既不抑制HBsAg的分泌,也不抑制病毒DNA复制,只对HBeAg的分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由于HBeAg是乙肝病毒侵染肝细胞后进行重组的核心抗原,且与感染乙肝病毒宿主所出现的免疫耐受有关,因此鞣花酸在克服乙肝患者免疫耐受方面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2.2 保肝护肝的作用
周世文等[23]通过研究叶下珠对四氯化碳(CCL4)肝损伤小鼠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小鼠肝脏丙二醛(MDA)的含量、CCL4体外损伤大鼠肝细胞膜流动性以及对大鼠肝细胞[Ca2+]i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叶下珠能显著抑制CCL4所引起的小鼠ALT和MDA的升高,并且能够有效防止CCL4所致的肝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对大鼠肝细胞内[Ca2+]i浓度的升高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果提示叶下珠抗CCL4所致肝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对抗脂质过氧化及[Ca2+]i升高,保护肝细胞膜流动性和完整性有关。
周军等[24]使用四氯化碳、硫代乙酰胺(TAA)和D-氨基半乳糖(D-GN)造成肝损伤动物模型,使谷丙转氨酶(ALT)在大鼠和小鼠体内的含量升高,叶下珠的醇提物可以使鼠体内的ALT降低,且对体外实验中的谷丙转氨酶(ALT)无明显作用,揭示了珠子草保肝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并通过观察其对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的影响,发现珠子草醇提液能够显著缩短小鼠的睡眠时间,由此推断出叶下珠具有保肝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其具有较强的诱导肝药酶 活性的能力,能够保护肝细胞免受损伤。
2.3 抑菌作用
张云等[25]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对黄珠子草各个部分的有效成分总黄酮和总酚进行了含量测定,并对7种常见病原菌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在黄珠子草的不同部位中均含有总黄酮、总酚类成分,并通过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黄珠子草的根、茎、叶、果实中的总黄酮及总酚的含量,测定结果为:叶中的总黄酮与总酚的含量最高,分别达到31.07mg/g和23.85 mg/g,果实中两者的含量次之,茎中两者的含量均较低。试验在对黄珠子草不同部位总黄酮与总酚含量测定的基础上,又对黄珠子草四个部位的抑菌效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黄珠子草的叶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对黄瓜枯萎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抑制率分别为:100%、100%和89.78%,其中果实的抑菌效果次之,其对黄瓜枯萎病原菌的抑制率达到98.13%。根部分相比之下抑菌作用较弱,但对黄瓜枯萎病原菌、大肠杆菌有较强的作用,而黄珠子草茎的提取物有较小的抑菌作用。通过进行相关性分析,认为其黄珠子草的抑菌效果与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其中黄酮类成分主要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黄瓜枯萎病原菌,酚类主要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菌和辣椒疫霉病原菌。
2.4 抗氧化作用 Kumaran和Karunakaran等[26]通过几种不同的抗氧化活性方法,对5种叶下珠属植物的醇提液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发现5种植物在这几种测试方法中,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并得到了它们的抗氧化强弱顺序,分别为:锐叶叶下珠>叶下珠>黄珠子草>麻德拉斯叶下珠>苦味叶下珠。郑秀青[27]通过应用叶下珠水提取物及不同浓度的醇提物分别测定其对羟基自由基的消除率、双氧水(H2O2)诱导红细胞氧化溶血的抑制率以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发现叶下珠水提液具有较高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抑制H2O2诱导红细胞氧化溶血的作用以及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实验证明,叶下珠的提取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
2.5 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 郭卫真等对8种叶下珠属植物的抗单纯疱疹病毒Ⅱ型作用进行研究,通过采用原代兔肾细胞和地鼠肾细胞株(BHK)进行体外实验,发现7种叶下珠属植物的水提物对两种细胞的单纯疱疹病毒Ⅱ型感染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它们分别是:苦味叶下珠、黄珠子草、云泰叶下珠、云贵叶下珠、广东叶下珠、广西叶下珠、余甘子。
2.6 抗内毒素作用
曾伟成等[29]对厦门产叶下珠用水、醇提取,然后将水、醇提取液萃取,通过鲎试验法测试萃取所得几组成分与内毒素的作用,从中筛选出3组成分具有抗内毒素作用,且其抗内毒素作用随着浓度的变换而变化,浓度越大,抗内毒素作用越强。
2.7 抗炎作用 叶下珠属植物在治疗肠炎、肾炎水肿、黄疸肝炎、结膜炎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黄珠子草在贵州作为一种民间用药被广泛使用,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2.8 减肥作用 近年来又发现了该属植物中所含的有效成分短叶苏木酚具有新用途。清华大学邢东明等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短叶苏木酚对前脂肪细胞向脂肪细胞转化时胞内甘油三酯的聚集、前脂肪细胞分化末期胞内3-磷酸甘油脱氢酶活性升高以及脂肪细胞胞内甘油三酯聚集时脂蛋白脂酶活性升高均具有抑制作用,可作为用于预防和治疗肥胖症药物的活性成分,单独或配合其他药物制成制剂应用于临床。
3 小 结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叶下珠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颇多,许多研究表明其中含有的有效成分——多酚类物质具有抗乙肝病毒的活性作用。因此,进一步利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分析该属植物的活性成分和有效成分,开发在抗乙肝病毒方面具有独特疗效的药物制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巨大的潜在价值。
大戟科叶下珠属(Phyllanthus L)植物全世界共有600多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及温带地区。我国有33个种4个变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北方较罕见[1],是传统的中草药,有平肝清热、利水解毒之功效,民间常用来治疗痢疾、腹泻、肠炎、肾炎水肿、黄疸性肝炎、尿路感染和小儿疳积等疾病[2]。牛晓峰等[3]通过对陕西省11个地区县进行叶下珠植物的资源种类与分布调查,发现主要有2 个品种的叶下珠属植物,分别为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和黄珠子草(Phyllanthus simplex retz)。前者主要生存于潮湿且温差相对较小的湿地,以紫阳县产量最多,后者多生于相对干燥的山坡、路边等,且以南郑分布较多。
1 叶下珠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1.1 黄酮类 槲皮素(Quercetin)、山萘素(Kaempferol)[4]、槲皮素-3-0-葡萄糖苷(Quercetin-3-0-glucosideⅡ)[5]、紫云英苷(Astragalin)[6]、芸香苷(Rutin)和Nirurin。
1.2 生物碱类[7-9] 4-甲氧基一叶秋碱(4-Methoxysecurinine)、4-甲氧基-去甲一叶秋碱(4-Methoxy-nor-securinine)、4-羟基一叶秋碱(4-Hydroxysecurinine)和Nirurine。
1.3 酚酸类 没食子酸(Gallic acid)、短叶苏木酚(Brevifolin)[10]、叶下珠素E(Phyllanthusiin E)、老鹳草素(Geraniin)[11]、柯里拉京(Corilagin)[12]、短叶苏木酚酸(Brevifolin carboxylic acid)[13]、阿魏酸(Fumalic acid)、靴花酸(Ellag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油酸(Linolenic acid)[14]、蒬儿茶素(Gallo catechin)、表没食子儿茶精(Epigallocatechin)[15]。
1.4 香豆素类 短叶苏木酚酸甲酯(Methyl brevifolin carboxylate)、短叶苏木酚酸乙酯(Ethyl brevifol incarboxylate)。
1.5 木脂素类 叶下珠脂素(Phyllanthin)、珠子草素(Niranthin)、叶下珠次素(Hypophyllanthin)[11]、珠子草次素(Nirtetralin)、扁柏脂素(Hinokinin)[16]、4-羟基芝麻(4-Hydroxysesamin)[17]。
1.6 其他 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苷(Dauc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去氢诃子次酸甲脂(Methyl ester dehydrochebulic acid)、去氢诃子次酸三甲酯(Trimethyl ester dehydrochebulic acid)[5]、正十八烷(n-Octadecane)等。
2 叶下珠属植物的药理作用
2.1 抗病毒作用
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叶下珠,在抗乙肝病毒、保肝护肝、免疫调节等方面均具有很好的疗效。陈征途等[18]通过对苦味叶下珠、黄珠子草以及新发现的珠子草延益亚种的水提物进行了体外抗乙肝病毒实验,研究发现,苦味叶下珠和黄珠子草在体外细胞培养第5天时对HepG2.2.15细胞上清液中的抗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苦味叶下珠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黄珠子草对表面抗原(HBsAg)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因此,两种叶下珠属植物在体外均具有很好的抗乙肝病毒(HBV)作用。贺浪冲等[19]通过体外灭活乙肝病毒抗原的方法,对陕西产地的叶下珠进行研究,发现该产地叶下珠的甲醇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杀灭乙肝病毒抗原的作用。
徐贵丽等[20]将云南采集的珠子草制成胶囊应用于300 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显示,珠子草能使乙肝表面抗原滴度由高变低,部分由低滴度转阴,具有明显降低患者体内HBsAg的作用,且临床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毒性小,是一种安全的中药制剂。
祁忠焱[21]通过对雏鸭接种鸭乙肝病毒血清进行鸭型肝炎动物模型实验,并对用鸭乙肝病毒血清感染的鸭子,连续灌胃珠子草21 d,发现灌药组鸭子均没有检测到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DHBsAg),而对照组鸭子则能检测到DHBsAg,且表现出阳性感染症状,该实验说明珠子草能抑制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Shin等[22]从药物植物叶下珠中分离得到了黄酮类成分鞣花酸,并对该成分进行了抗病毒机制的研究,通过利用HepG2.2.15 细胞,进行抑制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分泌、抑制DNA复制以及抑制表面抗原分泌的实验。结果发现鞣花酸既不抑制HBsAg的分泌,也不抑制病毒DNA复制,只对HBeAg的分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由于HBeAg是乙肝病毒侵染肝细胞后进行重组的核心抗原,且与感染乙肝病毒宿主所出现的免疫耐受有关,因此鞣花酸在克服乙肝患者免疫耐受方面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2.2 保肝护肝的作用
周世文等[23]通过研究叶下珠对四氯化碳(CCL4)肝损伤小鼠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小鼠肝脏丙二醛(MDA)的含量、CCL4体外损伤大鼠肝细胞膜流动性以及对大鼠肝细胞[Ca2+]i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叶下珠能显著抑制CCL4所引起的小鼠ALT和MDA的升高,并且能够有效防止CCL4所致的肝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对大鼠肝细胞内[Ca2+]i浓度的升高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果提示叶下珠抗CCL4所致肝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对抗脂质过氧化及[Ca2+]i升高,保护肝细胞膜流动性和完整性有关。
周军等[24]使用四氯化碳、硫代乙酰胺(TAA)和D-氨基半乳糖(D-GN)造成肝损伤动物模型,使谷丙转氨酶(ALT)在大鼠和小鼠体内的含量升高,叶下珠的醇提物可以使鼠体内的ALT降低,且对体外实验中的谷丙转氨酶(ALT)无明显作用,揭示了珠子草保肝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并通过观察其对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的影响,发现珠子草醇提液能够显著缩短小鼠的睡眠时间,由此推断出叶下珠具有保肝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其具有较强的诱导肝药酶 活性的能力,能够保护肝细胞免受损伤。
2.3 抑菌作用
张云等[25]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对黄珠子草各个部分的有效成分总黄酮和总酚进行了含量测定,并对7种常见病原菌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在黄珠子草的不同部位中均含有总黄酮、总酚类成分,并通过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黄珠子草的根、茎、叶、果实中的总黄酮及总酚的含量,测定结果为:叶中的总黄酮与总酚的含量最高,分别达到31.07mg/g和23.85 mg/g,果实中两者的含量次之,茎中两者的含量均较低。试验在对黄珠子草不同部位总黄酮与总酚含量测定的基础上,又对黄珠子草四个部位的抑菌效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黄珠子草的叶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对黄瓜枯萎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抑制率分别为:100%、100%和89.78%,其中果实的抑菌效果次之,其对黄瓜枯萎病原菌的抑制率达到98.13%。根部分相比之下抑菌作用较弱,但对黄瓜枯萎病原菌、大肠杆菌有较强的作用,而黄珠子草茎的提取物有较小的抑菌作用。通过进行相关性分析,认为其黄珠子草的抑菌效果与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其中黄酮类成分主要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黄瓜枯萎病原菌,酚类主要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菌和辣椒疫霉病原菌。
2.4 抗氧化作用 Kumaran和Karunakaran等[26]通过几种不同的抗氧化活性方法,对5种叶下珠属植物的醇提液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发现5种植物在这几种测试方法中,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并得到了它们的抗氧化强弱顺序,分别为:锐叶叶下珠>叶下珠>黄珠子草>麻德拉斯叶下珠>苦味叶下珠。郑秀青[27]通过应用叶下珠水提取物及不同浓度的醇提物分别测定其对羟基自由基的消除率、双氧水(H2O2)诱导红细胞氧化溶血的抑制率以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发现叶下珠水提液具有较高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抑制H2O2诱导红细胞氧化溶血的作用以及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实验证明,叶下珠的提取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
2.5 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 郭卫真等对8种叶下珠属植物的抗单纯疱疹病毒Ⅱ型作用进行研究,通过采用原代兔肾细胞和地鼠肾细胞株(BHK)进行体外实验,发现7种叶下珠属植物的水提物对两种细胞的单纯疱疹病毒Ⅱ型感染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它们分别是:苦味叶下珠、黄珠子草、云泰叶下珠、云贵叶下珠、广东叶下珠、广西叶下珠、余甘子。
2.6 抗内毒素作用
曾伟成等[29]对厦门产叶下珠用水、醇提取,然后将水、醇提取液萃取,通过鲎试验法测试萃取所得几组成分与内毒素的作用,从中筛选出3组成分具有抗内毒素作用,且其抗内毒素作用随着浓度的变换而变化,浓度越大,抗内毒素作用越强。
2.7 抗炎作用 叶下珠属植物在治疗肠炎、肾炎水肿、黄疸肝炎、结膜炎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黄珠子草在贵州作为一种民间用药被广泛使用,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2.8 减肥作用 近年来又发现了该属植物中所含的有效成分短叶苏木酚具有新用途。清华大学邢东明等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短叶苏木酚对前脂肪细胞向脂肪细胞转化时胞内甘油三酯的聚集、前脂肪细胞分化末期胞内3-磷酸甘油脱氢酶活性升高以及脂肪细胞胞内甘油三酯聚集时脂蛋白脂酶活性升高均具有抑制作用,可作为用于预防和治疗肥胖症药物的活性成分,单独或配合其他药物制成制剂应用于临床。
3 小 结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叶下珠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颇多,许多研究表明其中含有的有效成分——多酚类物质具有抗乙肝病毒的活性作用。因此,进一步利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分析该属植物的活性成分和有效成分,开发在抗乙肝病毒方面具有独特疗效的药物制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巨大的潜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