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强在塑造“许三多”角色之后,王宝强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每天的日程排得很满,活动与采访交替进行,但忙碌的他表示一定会留出时间,接受一些企业邀请,进行演讲。
“演讲基本是免费,我希望自己的经历让更多人增加信心,只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走,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日子总会变好的。更难听一点的就是像我这样的都能走到今天,虽算不了成功,其他人还怕什么呢?”不久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王宝强自嘲地说道,但眼里透着一股子倔强,并非与生活较劲,而是走过辛酸与困苦之后的一种坚强。
当前经济波动下,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众多公司人士,重看《士兵突击》,为的可能就是一句话:不抛弃,不放弃
“选人就选许三多”
甚至有外资企业也将学习王宝强和“许三多”作为其中国本土企业文化建设的一次“重要事件”。连锁反应同样也让国内一些企业有所动容,尤其是在餐饮、保险行业掀起了观看《士兵突击》热,而企业的团购成为小说《士兵突击》销售的主体。
瞬间,王宝强的个人奋斗历程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王宝强与“许三多”几乎融为一体。
中国食品行业的一知名企业董事长不仅自己看《士兵突击》,谈论王宝强,也动员公司以及分公司的中层领导全部看《士兵突击》,该企业的2007年广告代言人也由董事长钦点换为王宝强。
之所以选择王宝强,就是看中其个人经历以及成功塑造“许三多”的社会影响力,而王宝强为理想奋斗的经历与该企业的成长史很相似,“我们的企业也是从一个不知名的小企业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成为中国食品行业首屈一指的全国性品牌。”该公司的公共关系总监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
至于该企业也想请王宝强演讲的原因,自然也是缘于王宝强的经历与他所塑造的“许三多”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希望员工能够从王宝强的个人经历中感悟到‘不放弃’‘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
其实,在这些社会精英眼里,王宝强成为中国草根成功的代表,“不抛弃、不放弃”是王宝强成功的重要原因,而让公司的老总以及中层看《士兵突击》,除了激励外,更多层面是让企业管理层有所思考,那就是对人才选择以及对企业真正成功标志的反思。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在探索着中国式的管理体系,但多是在西方模式化的管理与东方传统思维间左右徘徊。企业人事中,见缝插针的“韦小宝”、低头拉车从不看路的“郭靖”、豪赌一把的“梅超风”让企业人事变得尤其复杂,造成的结果往往是中国“贵族”不是半路落马就是成为“爆发户”,“许三多”、王宝强的诚恳努力的品质则在这样的环境中注入了新鲜活力。
在《士兵突击》热播荧屏之后,“选人才就选许三多”也成为企业老总们的口头禅;许三多最常说的一句话,也成为企业老总招聘人才时提问的一个核心,“你认为什么是有意义的事?”
把每次机会都当是最后一次
对于“王宝强就是许三多”的热捧,王宝强认为并不为过,“比起傻根,许三多更现实,而且更接近我本人。”王宝强告诉记者,这种相似不仅是出身背景的相似,更多是经历核心精神的相似,那就是永不言败。
8岁时,王宝强因为看了李连杰的《少林寺》,萌生了要演电影的想法,于是倔强的他去了少林寺。14岁,他带着500元从少林寺来到北京,选择了做“北漂”。
但这样的生活并不好过。
2002年,是王宝强最迷茫的一年,生活如上了发条一般。每天早上10点,当一声哨声响起,窝在阴暗潮湿的平房里的王宝强和其他同伴冲了出去,因为,哨声就代表着工地上有活干,如果被招工的话,每天不仅可以得到25元的工钱,还能够解决一顿午饭。但往往是“活少人多”,如果跑得慢的话,招工者的身边已围着几圈人,王宝强又要为一天的温饱发愁,不知道明天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