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冤吧 关注:157贴子:706
双岛斩帅。
时间跨度:紧接宁锦之战,从天启七年八月天启驾崩,崇祯登基开始,到崇祯二年六月袁崇焕双岛斩帅,崇祯追认毛文龙罪名为止。
基本内容,暂时想到以下几个方面,实际内容肯定会跟计划有出入,毕竟这帖子仍然是一个草稿
1,已经被天启赶走,被阉党开除党籍的袁崇焕,是如何复出的?
2,崇祯清洗阉党,袁崇焕为何能够躲过一劫?为什么同样的行为,其他人遭殃,袁崇焕反而高升?
3,崇祯皇帝不懂详情可以理解,但是大臣们都知道袁崇焕是个什么货色,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崇祯面前推荐袁崇焕?
4,阉党如何定性?崇祯清洗阉党是否正确?魏忠贤是忠是奸?
5,袁崇焕升任督师后,做了哪些布置?哪些布置是跟斩帅相关,是为斩帅做铺垫的?
6,袁崇焕双岛斩帅的情节究竟是什么样的?真的是他本人题本里说的那样?
7,袁崇焕杀了人后,崇祯为什么不依法处置杀人犯,反而还纵容其犯罪,还说他杀得对?


1楼2016-04-15 19:55回复
    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二日,明朝第15个皇帝驾崩,享年23岁,在位7年,是明朝唯一一个没活到30岁的皇帝,倒数第二的景泰刚好30岁(就是我现在的年龄)。先来看天启遗诏。
    朕以眇躬仰绍祖宗鸿业,七年于兹。深惟皇考取法尧舜之训,兢兢业业,不敢怠遑。迩者三殿告成,光复堂构,夷氛屡挫,边圉渐安,方锐意治平,与民休息,不谓禀赋虚弱,自青宫已然。及临御以来,东西多警,朝夕在念,益用忧劳,多思伤脾,遂致绵惙。今乃复触夙恙,衄血陡发,凭几弥留,殆不能起,有负先考顾托之命,朕用尽伤。若夫死生尝理,人所不免,惟在继统得人,宗社生民有赖,全归顺受,朕何憾焉?皇五弟信王聪明夙著,仁孝性成,爰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丕绍伦序,即皇帝位,勉修令德,亲贤纳规,讲学勤政,宽恤民生,严修内外,大小文武诸臣协心辅佐,恪遵典则,保固皇图。以年易月,二十七日释服,毋禁民间音乐、嫁穑。得輙离封域各处。总督镇巡三司各止于本处朝夕哭临三日,进香。——《明熹宗实录》最后一段话。


    2楼2016-04-15 19:56
    回复
      2025-05-18 05:51:08
      广告
      由于主角是袁崇焕,所以一切内容都是袁崇焕为主线。
      宁锦之战结束后,袁崇焕以谈款误国和不救锦州被阉党开除党籍,革除官职,遣返回家。本来嘛,袁崇焕的政治生命是结束了,这样对他本人和对明朝来说,都是件好事。
      对袁崇焕来说,他就是顶着“宁锦大捷”的巨大光环而衣锦还乡,当时朝廷宣扬大捷,全国都知道是袁崇焕大捷,但是这个“伪捷”是我作为后人分析出来的,当时的老百姓不关注这些史料,没有深入研究邸报,也没有满文老档可看,他们是无法分析出宁锦大捷是伪捷的,所以他们认为袁崇焕就是取得宁锦大捷的英雄。袁崇焕衣锦还乡后,就可以在东莞享受英雄待遇,虽然犯了错,不过天启已经下旨不加谴责了,那么袁崇焕在东莞,混个自然死亡是肯定没问题的,绝不会落到个“谁知盘中餐,粒粒皆崇焕”的下场。
      对于明朝来说,他们少了个卖国贼,少了个事后谋款斩帅、纵敌长驱的人,没有袁崇焕,毛文龙就不会被谋杀,毛文龙不死,也许……这后面就不好说了,我也就不说了
      有人可能会说,没有袁崇焕谋杀毛文龙,难道不会有王崇焕、李崇焕、张崇焕这些人去做同样的事?那我只能说,杀一品左都督这事,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的,那些王崇焕、李崇焕、张崇焕等人,还真做不了,也就袁崇焕了。杀毛文龙是时代背景和袁崇焕个人两个因素共同造成的,把袁崇焕换掉,只剩下一个时代背景,那么其他人是代替不了袁崇焕的,杀毛文龙这事无法完成。


      3楼2016-04-17 00:10
      回复
        只要天启还活着,袁崇焕就不可能有复出的机会了,安安心心在东莞呆一辈子吧。但是,这一切都随着天启之死而发生了改变。接任他的是家里的五弟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
        先来看看他们一家子。老爸是泰昌帝朱常洛(1582—1620),在位一个月驾崩,终年39岁。他下面有七个儿子。
        长子朱由校(1605—1627),母王氏,就是刚刚死了的先帝。
        次子朱由㰒(1606—1609),母王氏,天启同母,天启二年追封简怀王。
        三子朱由楫(1609—1616),母王氏,跟上面那个王氏是两个人。
        四子朱由模(1610—1614),母李氏,就是西宫李选侍,移宫案中的重要人物那个人。
        五子朱由检(1611—1644),母刘氏,就是崇祯皇帝。
        六子朱由栩,出生不久夭折。
        七子朱由橏,出生不久夭折。
        一家七个儿子,很不幸的是,五个夭折,到了天启七年天启驾崩的时候,天启的儿子也都是夭折,七兄弟有且只有崇祯一个人了,于是跑不了了,就你了,上吧!
        于是,朱由检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他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公认的,南明的皇帝清朝不认),也是中国封建帝王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皇帝(袁世凯这种就一边去吧)。从此,一个更加风波诡异、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4楼2016-04-17 00:10
        回复
          崇祯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干掉了魏忠贤。由于主线是袁崇焕,所以魏忠贤的是非功过,作为支线剧情,放后面说去,先说袁崇焕。
          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企业,巨大的企业,皇帝就是企业的董事长。现在到了董事长新旧交接的时候了。
          先来看企业里董事长是如何交接的?如何保证前后两任董事之间的平稳过渡?显然,一个大的公司,董事长这个位置的交接,需要很多方面,需要很长的时间。新任的董事长,对企业的各项事务必须要熟悉,也就是,在前任董事长还没离职的时候,新任的董事长应该早就在培养了,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一步步培养起来的,不可能有飞跃的。
          明朝皇帝的继承人也应该是早早培养起来了,于是有了太子,国家政事让太子参与其中,培养皇帝继承人,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于是,天启的皇太子呢?全部夭折了,就算没夭折,也是个小屁孩,还无法培养。于是,天启的皇位继承人不存在。崇祯作为藩王,是不能参与政事的,除非天启立他为皇太弟。这个也是不可能,天启那么年轻,以后有的是机会生儿子,有的是机会培养皇位继承人。
          但是,天启就是这样年纪轻轻就驾崩了,这时候的崇祯,没有参与国家政事的任何经历,就是一个17岁的小屁孩,他基本上是什么都不懂。
          在企业里,让一个对该企业什么都不懂的路人甲去做董事长,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明朝这个企业不是普通的企业,他的继承人必须遵守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原则,也就意味着,必须由这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来掌管。
          天启死得突然,国家各项事务是没法正常交接给崇祯的,那么天启临终对崇祯说了啥?
          熹宗凭榻顾帝曰:来,吾弟当为尧舜。帝惧不敢应。良久奏曰:臣死罪,陛下为此言,臣应万死。熹宗慰勉至再,又曰善视中宫,魏忠贤可任也。——《崇祯长编》第一段。
          这里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魏忠贤可任”。这里蕴含的意思很丰富,意思就是:弟弟啊,我走了,国家那么大,很多事情你是不懂的,我没时间一一告诉你了,我死之后,魏忠贤会告诉你各项事务该怎么做的,他的意思就是我的意思,你要听他的话。
          这个情节跟刘备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有点像,刘备=天启,魏忠贤=诸葛亮,刘禅=崇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天启临终对崇祯说的是魏忠贤可任,把魏忠贤作为托孤“大臣”。天启为什么不选择自己的老师孙承宗?为什么不选择当时的内阁大臣?为什么不在那么多文官中选择,非要选择一个太监?
          天启不会欺骗崇祯,天启跟崇祯是亲兄弟,是明朝的前后两任皇帝,天启没有任何欺骗崇祯,故意搞一个很不靠谱的托孤大臣留给崇祯而坑死崇祯的动机。天启也不会看走眼,这个只要熟读《明熹宗实录》的人应该明白。


          5楼2016-04-17 00:11
          回复
            此时的袁崇焕距离督师还很遥远,下面我们看看他如何一步步变成督师的。
            兵部尚书阎鸣泰言:宁锦之捷,袁崇焕功最大。本兵诸臣均蒙升荫,即以臣不肖亦叨波予,而崇焕仅加一级,且并其荫而靳之,臣抱愧实甚,此霍维华所以拊心不平而有移荫之请也。今崇焕既蒙起用,则前功明矣,伏祈圣慈垂念崇焕功高被抑之苦,特沛明纶,补给升荫。下部议。 ——《崇祯长编》卷五,天启七年十二月己酉(十六日)。
            袁崇焕和阎鸣泰是一对莫逆之交,两个人曾联名给魏忠贤建生祠,这内容我前面多次提及。自己的同党当时被开除党籍了,现在有东山再起的迹象,阎鸣泰当然不忘拉他一把。其实袁崇焕是个什么货色,阎鸣泰会不知道?阎鸣泰比任何人都清楚。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袁崇焕和皇太极谈款的时候,阎鸣泰曾经指出其中不对劲的地方,详见宁锦之战帖子的137—140楼。由于谈款存在种种不对劲的地方,于是阎鸣泰认为,袁崇焕谈款肯定是假的。当时阎鸣泰也是疯狂吹嘘袁崇焕,认为袁崇焕“深得驾驭之妙术”,“透悉敌情”,“非敢有二见也”,总之是想尽一切办法洗脱袁崇焕谈款的嫌疑,说袁崇焕实际上是用间。但是后来呢?往好听的地方讲,袁崇焕是个蠢猪,想间皇太极,反被皇太极间之;往坏的地方想,袁崇焕就是个汉奸,他就是故意要谈款,离间盟友,配合皇太极远交近攻的计划完成。这个情况,阎鸣泰会不清楚?阎鸣泰搭上这么个莫逆之交,这辈子也是够了!
            第二个例子是宁锦之战开打后,袁崇焕要调集蓟辽宣大的各镇大军去增援锦州,而且要求总督大人阎鸣泰移镇宁远,他本人要从宁远去增援锦州了,这个想法把阎鸣泰吓得半死。阎鸣泰认为袁崇焕这是疯了,明知道不可为而为之,找死的行为。这个内容在宁锦之战帖子的282—285楼。袁崇焕是个什么货色,阎鸣泰会不知道?袁崇焕就是个完全不懂军事的逗逼,前言不搭后语,把国家大事当儿戏。
            以上两件事,都是阎鸣泰亲身经历过的事,他对袁崇焕的认识,比大部分人都清楚,他知道袁崇焕这人是绝对不能用的,不是逗逼就是汉奸。但是现在,他要违背自己的良心说话了,至于为什么他要这么说,呵呵,慢慢想吧。
            宁锦之捷袁崇焕功劳最大?阎鸣泰这时候绝口不提当时袁崇焕提出一个恐怖的增援锦州的计划然后被他否认的那事了。袁崇焕只加了一级,还说霍维华让荫?阎鸣泰这时候又绝口不提当时先帝开口怒斥霍维华的事情了。阎鸣泰如此说话,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要脸不?
            “今崇焕既蒙起用,则前功明矣”。袁崇焕现在既然已经重新起用,那么当时的事情就明确了,意思就是,袁崇焕宁锦之战是立了大功的,然后是被魏忠贤排挤、弃用的。阎鸣泰不是魏忠贤的死党么?这时候居然都站出来诋毁厂公了?还真他妈不要脸!
            话说回来,宁锦之战功劳最大的是谁?第一赵率教、第二满桂。至于袁崇焕,起到的完全是反面作用。那边赵率教还在坚守呢,这边袁崇焕居然说“锦为必破”,然后已经在给锦州安排后事了,说锦州沦陷后该怎么办怎么办。你想想,前线将士在奋力拼杀,保卫城池,作为战役一把手的袁崇焕,居然在后方把前线将士给放弃了,给准备后事了,天下岂有这种道理?袁崇焕这么做哪里配得上宁锦大捷?姑且认为宁锦之战是大捷,袁崇焕也不配,就别说宁锦之战其实是个大败!


            9楼2016-05-01 01:39
            回复
              接下来,有一个非常实际,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明朝面前:谁去当督师负责辽事?我们就用当时可能的候选人,一个个来进行对比,来看看朝廷为什么会选择袁崇焕。
              本人认为,候选人必须具备的资格是,曾经担任过辽东经略/蓟辽督师/辽东巡抚/蓟辽总督/兵部尚书其中至少一项官职,简单地说,至少对辽事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吧?其中以督师/经略和辽东巡抚优先,因为兵部尚书居庙堂之高,很难说他看得清边关形式,而蓟辽总督毕竟主要精力用在蒙古人身上。另外的,如登莱巡抚也太远了,不行,其他就不用说了。于是我给列个表格,从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开始,到当时的崇祯元年,曾经担任过以上至少一个官职的都是哪些人?他们现在身在何处?
              首先看兵部尚书。


              11楼2016-05-01 01:56
              回复
                第三个问题是毛文龙和朝鲜问题上,袁崇焕主张抛弃毛文龙和朝鲜,王之臣主张救毛文龙和朝鲜。
                袁崇焕的思路非常明确:以放弃毛文龙和朝鲜为代价,修筑三城,在他看来毛文龙和朝鲜都是可有可无,无所谓的,但是三城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天下安危。
                袁崇焕题:『慨自河西失陷,缩守关门,无论失地示弱,即关门亦控扼山谿耳,何能屯养十三万兵马?虽进而宁前,四城金汤,长二百里,但北负山,南负海,狭不三四十里,屯兵六万、马三万、商民数十万于中,地隘人稠,犹之屯十万兵于山海也。地不广则无以为耕,资生少具,一靠于内地供给,贫瘠而士马不强,且人畜错杂,灾沴易生,故筑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拓地一百七十里之不可以巳也。自中左所以东渐宽,锦州、大凌南北而东西相方,四城完固,屯兵民于中,且耕且练,贼来我坐而胜,贼不来彼坐而囤,此三城之必筑者也。业已移兵民于三城之间,广开屯种,倘城不完而贼至,不得不撤回兵民,共保宁前,则一年屯种恐以委敌,人失食而愈贫,年窘一年,宁前必不可守,是三城之完、不完,天下之安危系之。此三城不得不筑,筑而立刻当完者也。锦州三城若成,有进无退,全辽即在目中,乘彼有事东江,且以款之说缓之,而刻日修筑,令彼掩耳不及。待其警觉而我险已成,三城成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重障万全,此时夷即来说款,而我更加重矣。』——《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七,天启七年四月。
                兵部尚书王之臣复鲁生、崇焕二疏,言应如鲁生言择一人素为西虏所信向者,专领抚夷事,使虎墩、兔憨罢西构之兵,仍令助兵四五万住黄泥洼,为捣奴之举。关宁再选精锐数万,使能将统之渐东,俟奴孽内顾反兵,则东江登海便可乘此出奇设伏张疑,或剿或袭,奴贼久疲于外,必不能当逸待之师也。得旨:用虏攻奴固是一策,然必我先能自用而后可以用虏。近日关宁尚自却顾,未敢轻谈,虏利财物,未必不即许为我用以规近利。尔时我又未能自用,以用虏虚声恐喝,将无益增一番措置乎?九卿科道及疆场督抚诸臣中外熟议之,苛有确然之画,朕将采焉。若抚赏得宜,俾虏无疑贰,此见在督抚之责耳。——《明熹宗实录》卷八十三,天启七年四月丁巳(二十一日)。
                袁崇焕不救东江,则正好落入皇太极远交近攻的圈套,东江要不要救,这个问题毫无悬念,袁崇焕不是蠢猪就是汉奸。


                17楼2016-05-02 19:38
                回复
                  2025-05-18 05:45:08
                  广告
                  于是,王之臣PK袁崇焕,论阉党情节,王之臣更轻,崇祯如果要清洗阉党,要么俩都不清洗,要清洗一个则必然是优先清洗袁崇焕;论策略,则是王之臣更加正确,袁崇焕错误,那结果似乎应该毫无悬念,是王之臣获胜。但是实际上的结果,却是袁崇焕获胜,这就神奇了,怎么回事?
                  陕西道御史李柄疏言:督师王之臣以收降数多,久被人言。臣同官林栋隆发其私交魏忠贤及受贿之事。臣再三思之,任边事与他事不同,边事方急与无事不同,勇于任事与退缩偷安者不同。今王之臣当边事方急之时,闻其人虽多欲而实有才,犹勇于任事之人也。辽患十年来相习为退缩偷安,故恢复无期。之臣从本兵出,竭蹶危疆,一意柤当,进有却敌之心,退无弛担之意,此其勇可鼓,固与袁崇焕俱可倚任者。盖收降原属之臣,当令之臣终之。大抵言事易,任事难。前此袁崇焕之去,人惜之,安知王之臣去后来人不悔之?臣谓宜存林栋隆之言以儆官邪、敷罪状,异日者必不可为之臣求宽;存臣言以急疆圉、责成功,今日者且严谕之臣令其消殖衅端,永图万全,是亦任用边臣,实图恢复之一法乎。是之。——《崇祯长编》卷之七,崇祯元年二月丁巳(二十五日)。
                  有个言官说王之臣私交魏忠贤?这就奇怪了,当时全国上下结交魏忠贤,都是光明正大的事,也是十分光荣的事,奏疏啊,生祠啊都是全国人民都能看见的东西,王之臣有必要“私下”再去结交魏忠贤么?说受贿,也不知道说的是哪年哪月的事,莫非袁崇焕不受贿?后面倒是说了句实话,任边事(特别是辽事)与他事不同,用于任事与退缩偷安不同。王之臣是勇于任事之人,袁崇焕也是勇于任事之人,这俩都是可以倚靠之人。
                  勇于任事,这一条上,王之臣和袁崇焕打成平手。勇于任事,也是不少袁粉吹嘘袁崇焕的地方,说其他人都退缩,辽东都不敢去,但是袁崇焕敢去,敢作敢当,这一点就值得人学习。
                  袁崇焕为什么敢于任事?举几个例子。
                  1,给我兵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这句话必须补充完成:给我足够的兵,足够的马,足够的钱,足够的粮,我一人足守此,废话,这句话谁不会说?当时明朝缺的就是兵马钱粮。对此,王在晋曾经有过一个记载。
                  袁崇焕在部,忽连日不见,未知何往。归而问之,曰『往山海也。』渠自谓『我一人便可当关,只要兵马钱粮耳』,人皆信之,遂以为监军,其去不奉旨,不辞朝,卤莽如此,可用当关否?——《三朝辽事实录》卷七,天启二年二月。
                  当时袁崇焕英国还没上辽东,在兵部干活,其官职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兵部下面设七个清吏司,简称司,分别是司马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职方司管各省之舆图(地图)、武职官之叙功、核过、赏罚、抚恤及军旅之检阅、考验等事,职方司主事为正六品。一个在兵部管地图、赏罚的人,突然跑到山海关去了,这是啥意思?管理地图,可是涉及到一些国家机密之事的,突然跑到山海关,是不是出关通敌,泄露国家机密给努尔哈赤去了啊?然后,更加神奇的是,擅自离开岗位去了躺山海关,回来居然说了这么一句话,然后呢,就因为这句话,朝廷认为,既然你行,那就你上吧,然后就给袁崇焕去了辽东。
                  升兵部主事袁崇焕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明熹宗实录》卷十九,天启二年二月甲午(二十八日)。
                  这个按察司佥事是个正五品官位,也就是说,袁崇焕就因为吹了一个牛,就连升两级,从正六品升到了正五品,然后从兵部调到了山海关。明朝的官员升迁系统是不是瘫痪了?吹个牛就给升两级啊?我在企业里说:请领导给我足够的资金、足够的技术人员、足够的高科技设备,我一人足够完成该项目。然后,我就因为这句话,连升两级,工资加了800/月,职务给升为一个项目组组长?这不是逗逼么?我觉得没人敢对领导这么说,说的那人肯定是疯子。说了领导也不当回事,否则就是领导疯了。吹牛吹出去,如果领导没当回事,那还好,就当放了个屁;万一领导当真了,那可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哪能乱吹?
                  王在晋对袁崇焕这一行为的评价是两个字:卤莽。如此鲁莽、不负责之人,可以当关吗?可以任事吗?可以上辽东吗?至少在王在晋眼里,是万万不可的。不过后来王在晋走了,孙承宗来了,在孙承宗要袁崇焕这人。
                  另外外,王在晋还有一个题本。
                  职属袁崇焕胆魄称雄,志力并矫,且其澡涤之襟期,光明之心事,逈逈逸群。职心重之爱之。及崇焕尝对职曰:「我不惜命。」职应之曰:「性命与封疆孰重?」(制袁崇焕轻进)职令其往前屯安插辽民,四鼓入城,夜行于荆棘蒙茸,虎狼潜伏之地,职未尝不壮其气而深虞其轻进也。——《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一,天启二年九月。
                  这段的意思也一样,王在晋认为袁崇焕这人轻进,不靠谱,不负责,不可用。王在晋不愧是官场打拼多年的老油条,一眼看出袁崇焕是个什么货色。朝廷任用袁崇焕,真是倒了八辈子大霉了!


                  18楼2016-05-02 19:44
                  回复
                    2,兵法有进无退,三城已复,安可轻撤?
                    这是宁远之战前的事,当时高第认为锦右一带不可守,于是撤锦右一带的兵、民、粮,统统撤走,收缩防线,以宁远为最前线,这个方案也是跟朝廷的思路一致的,但是袁崇焕来了个自创的兵法。
                    兵法有进无退,锦右一带,既安设兵将,藏卸粮料,部署厅官,安有不守而撤之?万万无是理。脱一动移,示敌以弱,非但东奴,即西虏亦轻中国。前柳河之失,皆缘若辈贪功,自为送死,乃因此而撤城堡,动居民,锦右摇动,宁前震惊,关门失障,非本道之所敢任者矣。——《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五,天启五年十月。
                    就冲着“兵法有进无退”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袁崇焕是个逗逼,己巳之变的时候,袁崇焕是一退再退,一路退到广渠门去了,好一个“有进无退”。
                    关键在于,当时的天启十年,锦右一带可不可守?毫无悬念不可守。锦州尚未开镇,孙承宗压根连修筑锦州的奏疏都没上过,锦州不可能是宁远一样的坚城,在这种地方守,无异于找死。袁崇焕这一行为是渎职,不负责。而实际上往深入的想,这是简单的渎职么?恐怕没那么简单吧?袁崇焕就是要把右屯三十万石粮食送给努尔哈赤,用粮食换取和平,换取大捷。把狼喂饱了,狼就不咬人了,这一行为可以用四个字形容:饮鸩止渴!
                    收起回复举报|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4楼2016-05-02 14:47
                    Carlsas007: 这后面应该插一段宁锦之战中袁崇焕和王之臣各自的表现的内容,这里忘记了,做个记号。


                    19楼2016-05-02 19:46
                    回复
                      不过这样只能证明薛国观不靠谱,还不能证伪。要证伪也简单,以宁远之战结束后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为起点,以薛国观的这个奏疏为终点,这个时间段内所有的弹劾袁崇焕和王之臣的奏疏,来个汇总,然后比较谁多谁少,不就一目了然了?我先不管弹劾的内容是真是假,你是风闻也好,诬陷也好,伪造也好,都算进去,就来个比比谁才是“被参尚少”。内容中涉及到指控其某个罪名算,指出其某个错误也算。
                      这个任务就由我来完成吧
                      天启六年三月八日,命袁崇焕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山海等处。这是起点,前面都没问题,弹劾袁崇焕的奏疏是从他吊孝谈款开始的。
                      先是参袁崇焕的,包括王之臣参袁崇焕的。
                      1,天启六年十二月十八日,王之臣弹劾袁崇焕,内容是袁崇焕说吊孝是他“会同”王之臣一起办理的,想拉王之臣下水,王之臣为了跟吊孝撇清关系,马上上疏自辩,说压根没这回事,袁崇焕造谣!
                      2,天启七年四月,兵科给事中李鲁生弹劾袁崇焕被皇太极谈款玩弄于股掌之间,“一介之行李西来,十万之戈铤东指”。
                      3,天启七年五月二十八日,阎鸣泰指出袁崇焕疯了,明知道不可战而非要以三万五千人殉国去决战,找死啊!
                      4,天启七年七月二日,督饷御史刘徽弹劾袁崇焕谈款误国,“一面讲款,奴且有事于东江,攻东未已,奴更西犯乎锦州”。
                      5,天启七年七月二日,河南道御史李应荐奏弹劾袁崇焕“假吊修款,设策太奇”,“不急援锦州”。
                      主要找到以上五条,无一例外,四条是说他谈款的,两条是说救锦州的。(其中一条重复)
                      然后是参王之臣的,包括袁崇焕参王之臣的。
                      1,崇祯元年正月二十八日,江西道御史林栋隆弹劾王之臣贿赂魏广微、崔呈秀。
                      2,崇祯元年二月二十日,江西道御史林冻隆弹劾督臣王之臣夺情通内。
                      我就找到这两个,弹劾王之臣的是同一个人,江西道御史林冻隆。从概率学上讲,这事肯定有鬼,此人必然是袁崇焕派来的水军。说王之臣夺情是通内,那么袁崇焕也是夺情了。袁崇焕父亲袁子鹏于天启四年七月初五日卒于东莞。九月,袁崇焕接到家报,按制须回家丁忧守制三年。袁崇焕在十月十二日、十五日、二十三日连续上三份辞职报告,要回家丁忧守制,结果都被朝廷驳回,这就是夺情。这三篇原文我发在下面一楼,供大家阅读。
                      说王之臣是夺情通内,袁崇焕莫非不是么?说王之臣贿赂魏广微、崔呈秀,这俩都是阉党,无非是想说王之臣是阉党,那么袁崇焕莫非不是阉党?吹嘘魏忠贤的奏疏还存着呢,建生祠于宁前还没销毁呢!
                      弹劾袁崇焕的都是实情,实际发生过的事,而弹劾王之臣的两条是明显的扯淡,林栋隆肯定是袁崇焕派来的水军,花钱买的谈章。


                      23楼2016-05-03 00:10
                      回复
                        首先,弹劾袁崇焕的5份,弹劾王之臣的2分,5>2,所以是王之臣“被参尚少”。其次,弹劾王之臣的是扯淡,弹劾袁崇焕的是针对其谈款误国和不救锦州的,有天启圣旨作为佐证,没有哪里冤枉他的。
                        于是可以证明,薛国观就是瞎扯淡欺君,什么袁崇焕被参尚少,莫非那些参王之臣的奏疏都没保存下来?相信这种小概率事件的人,压根不是来研究历史的,而是来故意搞破坏的。
                        王之臣从头到尾没犯过大错,所以弹劾他的当然少,只能是捕风捉影地搞一些贿赂阉党,通内啊这种内容,而袁崇焕犯的大错是所有人都看见的,跑不了。
                        神奇的事情是,从崇祯登基到袁崇焕被选为督师,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人提到过袁崇焕谈款误国和不救锦州两件事。这么大的罪名,天启圣旨白纸黑字写着,大臣们居然都故意回避不跟崇祯说,真是神奇。


                        25楼2016-05-03 00:11
                        回复
                          这事又要赖天启了,天启自欺欺人搞了个宁锦大捷,对袁崇焕谈款误国和不救锦州两件事又不追责,虽然天启知道怎么回事,但是崇祯不知道,崇祯只知道宁锦大捷,(跟大部分猿粪一样)天启把崇祯坑惨了!
                          崇祯已经被洗脑洗得很深了,以至于他已经相信,魏忠贤是坏人,袁崇焕是好人,没有袁崇焕就没有宁锦大捷,袁崇焕巴结魏忠贤是为了宁锦战守,如果他不巴结,那就会被坏人排挤,就没有宁锦大捷了。
                          扯淡,简直扯鸡巴蛋,这种忽悠三岁小孩的伎俩,居然成功把崇祯皇帝给忽悠了,要说崇祯也这时候也19岁了吧,不是3岁,这么容易被骗?可以想象得到,骗他的人那肯定是非常多了!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这就是舆论的力量。
                          下面吕纯如接着说,袁崇焕曾经说过“奴不降,必成擒之”这种话,原话是“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为臣成擒矣”,在明熹宗实录,天启六年十一月乙未(二十六日),大体意思是说,他不需要出战,只需要凭坚城、用大炮,再加屯田,就可以生擒皇太极。自古谁见过这么做可以生擒敌人首领的?等他自己来送死,然后给生擒了?这种逗逼的话居然也说得出口。最后天启的批复是“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等于把袁崇焕这句话当放屁了。吕纯如这回也承认,生擒皇太极不是那么容易的,袁崇焕以前吹牛吹过了,授人口实,这是他的不对。


                          28楼2016-05-09 17:48
                          回复
                            前面吕纯如说袁崇焕吊孝谈款,是魏忠贤指使的,不是袁崇焕的本意,袁崇焕只是被迫顺着魏忠贤的意思做,虚与委蛇。好吧,这一条马上会被打脸,几个月后袁崇焕平台召对,五年平辽,里面就提到了“款为旁着”。如果说天启年间的吊孝谈款是魏忠贤指使的,那么平台召对的时候魏忠贤早就投胎转世去了,又是谁指使了袁崇焕谈款呢?莫非是魏忠贤的亡灵,或者魏忠贤的转世?那只能是袁崇焕自己了,谈款就是他的意思。袁崇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吕纯如打脸打肿了!
                            后面该说建生祠了。建生祠能不能一样说,说是魏忠贤指使袁崇焕给魏忠贤建生祠?显然不能,因为这个太扯淡了,如果说前面还能骗骗三岁小孩的话,那么这个说法三岁小孩都骗不过去。那该怎么办呢?继续来放大招:虚与委蛇!既然客观上的事实是不能否认的,那么就首先把这个客观的行为主观化。建生祠在天启年间是一种全国上下普遍的行为,一大群人都建过,这是客观存在的时候,吕纯如不可能否认。接下来呢,吕纯如要把他主观化,就是说,同样是建生祠对吧,袁崇焕的建生祠跟其他人的建生祠是不一样的,袁崇焕依然是虚与委蛇,顺应潮流,如果他不顺应潮流,就会得罪魏忠贤,得罪其他人,显得不合群。袁崇焕这么做的目的是啥呢?当然还是为了宁锦战守喽,道理还是跟上面一样,他不这么做就会被坏人魏忠贤排挤诬陷,那就没有后来的宁锦大捷了,就不能实现他伟大的抱负(平辽)了。然后
                            然后吕纯如说了,袁崇焕以上两种行为,是他的过错,无法回避。平心而论,王之臣在这两点上做得比袁崇焕好。这倒是句实话,王之臣可没有吊孝,没有建生祠,王之臣压根就是阉党最边缘的人物,如果不是崇祯扩大阉党规模,王之臣肯定不在阉党范围内。
                            好了,现在吕纯如已经把袁崇焕身上的阉党属性给崇祯解释了一遍,概括起来的意思就是:袁崇焕是有阉党的行为,但是他跟其他人不一样,他是虚与委蛇,为了辽东战事。
                            以上阉党属性,是袁崇焕的不利因素,是他的劣迹。接下来,吕纯如开始说袁崇焕的优势了,就是那三条:不怕死、不爱钱、曾经打过。
                            不怕死,说的就是我前文说过的勇于任事,其实就是不负责的体现,前文已经有详细论述。这里在加一条。
                            前屯城郭不完,居舍未备,粮糗告诎,甲仗无全,辽人中可选兵三千,袁崇焕欲领兵居之,合所部可共得兵七千,欲驻兵不得不急修缮,急修缮不得不缓训练,以乌合之众居狼狈之乡,居平且难存活,遇变何以自持?——《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一,天启二年九月。
                            这里说的依然是王在晋和袁崇焕的故事,王在晋经略期间亲身经历的袁崇焕的表现行为,应该说没有比这个更加可信的史料了吧?大致意思就是,当时广宁刚败,大部队退入山海关,但是在前屯还是留下了少部分人。此时的前屯,就是个残破不堪的地方,然后,袁崇焕表示他要领兵进驻前屯。王在晋急了,说你要派兵驻守,那么必须把这个残破不堪的地方修筑成坚固的城池,同时还得训练将士,否则以这点甲仗都不全的乌合之众,驻兵在一个残破不堪的地方,不是找死吗?努尔哈赤来了你怎么防守?
                            呵呵,也许袁崇焕会说,凭坚城、用大炮啊!那么此时坚城呢?大炮呢?这些东西哪有那么容易?这件事也是袁崇焕勇于任事或者说不怕死的体现,实际上再次体现出他的轻进、冒进、不负责。
                            不爱钱?这个简直逗逼,袁崇焕会不爱钱,那人类文明史上没有人爱钱了,袁崇焕的一切卖国行为,其动机的源头就是钱,就是腐败。不光袁崇焕如此,其他人类如吕纯如啊,薛国观啊,都是为了钱。关于袁崇焕贪污的内容,放到最后讲去,现在暂时不说。
                            再说曾经打过,也就是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这里吕纯如居然不说“曾经打赢过”或者“曾经大捷”过,而是“曾经打过”,有意思,莫非吕纯如也认为大捷是假的?哪怕是假的,那袁崇焕曾经打过总没问题吧?总比那些没打过的人强吧?


                            29楼2016-05-09 17:48
                            回复
                              2025-05-18 05:39:08
                              广告
                              现在我给归纳总结一下,袁崇焕是如何复出的。
                              第一步:给崇祯洗脑,让崇祯认为魏忠贤是坏人,借助皇权的力量铲除魏忠贤,把崇祯当杀人工具。
                              那么这句话的主语是谁?是谁给崇祯洗脑,借助崇祯杀了魏忠贤?这个事情复杂了,所有因此而获利之人,都是这个主语,具体得问一下@jialaoliu 同志。
                              第二步:给崇祯洗脑,让崇祯认为被魏忠贤弃用的人就是好人。
                              其实这问题显然不是那么回事。1,魏忠贤就算是坏人,也不可能一直做坏事吧?总有秉公执法的一次吧?被魏忠贤弃用的可以是的确犯了错而被他弃用,也可以是没犯错而被魏忠贤排挤、诬陷的,崇祯把第一种可能给无视了,足见其被洗脑有多深。2,就算是被魏忠贤诬陷的,也不见得是好人吧?被坏人诬陷的人,也可以是坏人,狗咬狗嘛,凭啥被坏人诬陷就是好人?崇祯又把这种可能给忘了。
                              第三步:雇佣水军,一部分人去吹嘘袁崇焕的功劳,宁远大捷啊、宁锦大捷啊,都往大的方向吹;一部分人去弹劾王之臣,都是些不知道哪里来的罪名:王之臣腐败、王之臣通内臣,总之往坏的地方、大的方向骂。
                              这个实在要赖天启和魏忠贤,因为两次大捷都是他们人为搞的。不过在说袁崇焕大捷的时候,就把他犯的错误故意不说,或者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比如宁远之战的觉华岛、右屯,宁锦之战的谈款、不救锦州。哪怕有所提及,也会被其他大量的吹嘘的奏疏所淹没。
                              第四步:在谁去做督师的问题上,先给列出两个候选人,王之臣和袁崇焕,然后故意把水趟浑,让崇祯摸不着头脑,说魏忠贤一会儿弃用王之臣任用袁崇焕,一会儿又弃用袁崇焕任用王之臣,实在是搞不清楚。
                              其实本来毫无悬念是王之臣更合适,但是经过这么一搞,居然变成两个人对等关系了。然后不用想也知道了,崇祯肯定让他们去查清楚。于是又是下一步。
                              第五步:告诉崇祯,我去查过了,袁崇焕和王之臣两个人啊,都犯过错,也都立过功,都有人弹劾,也都有人推荐。但是经过我的调查统计,发现弹劾袁崇焕的更少,于是应该选袁崇焕。
                              崇祯也没心思去调查具体的弹劾的内容了,估计当时推荐袁崇焕的奏疏有一大堆摆在他面前,弹劾王之臣的奏疏也有一大堆摆在他面前,他这18岁的未成年人,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既然你们调查过了是袁崇焕更靠谱,那就袁崇焕吧。
                              第六步:抛出袁崇焕身上的不利因素,也就是其阉党行为;同时抛出其身上的有利因素,不怕死、不爱钱、曾经打过。用一种主观上的认识,去洗清其客观上的阉党行为,那就是四个字:虚与委蛇!然后就让崇祯特赦其阉党的罪名。
                              其实阉党的行为并不没有触犯什么法律,上奏疏给魏忠贤建生祠,那都是天启下旨批准的,程序正当,过程是光明正大的,结果也不是什么伤天害理之事。只是放到崇祯朝的特定的政治环境中,这种行为就变成了政治罪,符合这种行为的人,也就是阉党,就变成了政治犯!袁崇焕也是政治犯,但是却是被崇祯特赦的政治犯。
                              以上六步完成了,其实就是六个陷阱给崇祯跳,崇祯无一例外,每一个都跳进去了,好可怜的皇帝。你说他是傀儡么,他又跟汉献帝等人不一样,他还是在发号施令的。你说他不是傀儡呢,他又比傀儡还不如,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大臣们奏疏构造出来的世界里,一个跟现实世界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世界里。在崇祯的那个世界里,他认为他做的都是对的,但是回到现实,则是步步都错,步步被人利用,完全就是别人手里的工具而已。这样的情形,那还不如汉献帝那样呢
                              以上内容回答了本文的第一个问题:1,已经被天启赶走,被阉党开除党籍的袁崇焕,是如何复出的?
                              用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大臣们通过一大群人一起欺骗皇帝,给皇帝描述一个跟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虚拟世界,然后利用皇帝发号施令,让袁崇焕复出。
                              明朝都走到这个程度了,能不灭亡那就逆天了!


                              31楼2016-05-09 17: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