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清华大学给新生赠书,随后开展的读书活动,产生了读后感若干,摘录一二。
2015年第4期《功业》清华大学校内刊物
《平凡的世界》
——我们的收获
■ 本报记者:刘鑫洋
路遥笔下的《平凡的世界》带我们领略了人生的跌宕,生命的顽强,人性的善变,曾以为的不平凡终究会化作平凡,然而平凡的我们也会创造属于我们的些许不平凡。五字班的同学们在品读了这样一本书后也用或细腻或苍劲的笔触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让我们也来走进他们的平凡的世界。
工52 张乐
理性的崛起——重拾旧书体悟到的是是人性的觉醒?抑或是理性的崛起?
读毕后已将书搁置了三周,然而脑海中依旧挥散不去书中那些令我心动的形象——在建筑工地挑灯夜读的少平、在喧嚣大街上踽踽独行的田福军、默默跟在祖父背后抱着一只小黑猫的晓霞。这些都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感人肺腑的大事,然而在那个时代的映衬下却显得尤为可贵——对知识的渴求、对工作岗位的尽心尽力、对老人的关怀。这些即使在今日仍不算普遍的品质使他们每一位都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
我将其称之为人性的觉醒。
何为人性?我当然不敢妄加定义,因此仅仅搬出一点自己的拙见。在我看来,人性是理性和感性的平衡与结合。然而在那个年代,人们普遍
都缺乏理性。大事件上,例如书开头的“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仅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就砸锅烧铁。领导班子从上至下都没有一丝一毫科学的概念,就不多赘述了。往小了讲,书中润叶与向前、润生与红梅的婚姻,孙玉厚和孙玉亭家庭之间的种种纠葛,以及兰花生活的种种不幸,无不是受旧时家庭观念的牵绊,从而导致无法用一种理性的眼光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困难。尽管最后路遥先生以一种温和的手笔把原先的“悲剧”都一一圆满,但我们依旧能从那些人原先的遭遇来体会旧社会时人们的风俗观念,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改善自身做起。毕竟,能振兴一个民族的,终究只有文化。
而理性,对于成就一种优良的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在我看来,田福军可能是全书中最理性的一个人了。他从不把争夺功名这种事情放在心上,而是一心一意地想为人民谋福利。因此在做出任何一个决策、选用任何一个官员时,他很少在其中夹杂个人的主观情绪,“重用改过自新的周文龙”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前不久读《公正》,看到了这样两个概念。一是“他律”——“当我们他律地行动时,我们是为了某些外在于我们的目的而去行动,我们是自己所追求目标的工具,而非设定者。”这些目的也包括金钱、权力、声望等。二是“自律”——“当我们自律地行动——也即根据我们给自己所立的法则而行动时,我们做某事是为了这件事本身,它自己就是目的。”或许在那个年代,多数的官员们都是他律者,他们在追逐名利的路上疲于奔命,因此倒做不出什么实事。而田福军、乔伯年则恰好相反,他们可谓是高度意义上的道德自律者,即拥有自己公正的法则,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去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他的目的很纯粹,因而能够理性地分条缕析做出决策。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在官场这条险路上越走越远的原因吧。
以及我相信,无论各行各业,都是自律者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其实读到后来,我越来越觉得这本书与《活着》有几分相似之处,都是在讲述个人命运的沉浮。而《平凡的世界》之所以伟大,更在于它对社会万千事象的涵盖面之广,对人物形象刻画之丰富与细腻。在这其中田福军可谓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从普通老百姓的盲从上级、感情用事,逐步迈向独立思考、理性分析。也正是他们的存在,是中国能在百废待兴之际,抵住风雨,勇往直前。
中国人正逐渐变得理性。而中国,也将慢慢攀升于世界之巅!
2015年第4期《功业》清华大学校内刊物
《平凡的世界》
——我们的收获
■ 本报记者:刘鑫洋
路遥笔下的《平凡的世界》带我们领略了人生的跌宕,生命的顽强,人性的善变,曾以为的不平凡终究会化作平凡,然而平凡的我们也会创造属于我们的些许不平凡。五字班的同学们在品读了这样一本书后也用或细腻或苍劲的笔触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让我们也来走进他们的平凡的世界。
工52 张乐
理性的崛起——重拾旧书体悟到的是是人性的觉醒?抑或是理性的崛起?
读毕后已将书搁置了三周,然而脑海中依旧挥散不去书中那些令我心动的形象——在建筑工地挑灯夜读的少平、在喧嚣大街上踽踽独行的田福军、默默跟在祖父背后抱着一只小黑猫的晓霞。这些都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感人肺腑的大事,然而在那个时代的映衬下却显得尤为可贵——对知识的渴求、对工作岗位的尽心尽力、对老人的关怀。这些即使在今日仍不算普遍的品质使他们每一位都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
我将其称之为人性的觉醒。
何为人性?我当然不敢妄加定义,因此仅仅搬出一点自己的拙见。在我看来,人性是理性和感性的平衡与结合。然而在那个年代,人们普遍
都缺乏理性。大事件上,例如书开头的“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仅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就砸锅烧铁。领导班子从上至下都没有一丝一毫科学的概念,就不多赘述了。往小了讲,书中润叶与向前、润生与红梅的婚姻,孙玉厚和孙玉亭家庭之间的种种纠葛,以及兰花生活的种种不幸,无不是受旧时家庭观念的牵绊,从而导致无法用一种理性的眼光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困难。尽管最后路遥先生以一种温和的手笔把原先的“悲剧”都一一圆满,但我们依旧能从那些人原先的遭遇来体会旧社会时人们的风俗观念,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改善自身做起。毕竟,能振兴一个民族的,终究只有文化。
而理性,对于成就一种优良的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在我看来,田福军可能是全书中最理性的一个人了。他从不把争夺功名这种事情放在心上,而是一心一意地想为人民谋福利。因此在做出任何一个决策、选用任何一个官员时,他很少在其中夹杂个人的主观情绪,“重用改过自新的周文龙”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前不久读《公正》,看到了这样两个概念。一是“他律”——“当我们他律地行动时,我们是为了某些外在于我们的目的而去行动,我们是自己所追求目标的工具,而非设定者。”这些目的也包括金钱、权力、声望等。二是“自律”——“当我们自律地行动——也即根据我们给自己所立的法则而行动时,我们做某事是为了这件事本身,它自己就是目的。”或许在那个年代,多数的官员们都是他律者,他们在追逐名利的路上疲于奔命,因此倒做不出什么实事。而田福军、乔伯年则恰好相反,他们可谓是高度意义上的道德自律者,即拥有自己公正的法则,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去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他的目的很纯粹,因而能够理性地分条缕析做出决策。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在官场这条险路上越走越远的原因吧。
以及我相信,无论各行各业,都是自律者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其实读到后来,我越来越觉得这本书与《活着》有几分相似之处,都是在讲述个人命运的沉浮。而《平凡的世界》之所以伟大,更在于它对社会万千事象的涵盖面之广,对人物形象刻画之丰富与细腻。在这其中田福军可谓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从普通老百姓的盲从上级、感情用事,逐步迈向独立思考、理性分析。也正是他们的存在,是中国能在百废待兴之际,抵住风雨,勇往直前。
中国人正逐渐变得理性。而中国,也将慢慢攀升于世界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