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吧 关注:50,510贴子:573,277
  • 6回复贴,共1

转《平凡的世界》 ——我们的收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5年清华大学给新生赠书,随后开展的读书活动,产生了读后感若干,摘录一二。
2015年第4期《功业》清华大学校内刊物
《平凡的世界》
——我们的收获
■ 本报记者:刘鑫洋
路遥笔下的《平凡的世界》带我们领略了人生的跌宕,生命的顽强,人性的善变,曾以为的不平凡终究会化作平凡,然而平凡的我们也会创造属于我们的些许不平凡。五字班的同学们在品读了这样一本书后也用或细腻或苍劲的笔触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让我们也来走进他们的平凡的世界。
工52 张乐
理性的崛起——重拾旧书体悟到的是是人性的觉醒?抑或是理性的崛起?
读毕后已将书搁置了三周,然而脑海中依旧挥散不去书中那些令我心动的形象——在建筑工地挑灯夜读的少平、在喧嚣大街上踽踽独行的田福军、默默跟在祖父背后抱着一只小黑猫的晓霞。这些都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感人肺腑的大事,然而在那个时代的映衬下却显得尤为可贵——对知识的渴求、对工作岗位的尽心尽力、对老人的关怀。这些即使在今日仍不算普遍的品质使他们每一位都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
我将其称之为人性的觉醒。
何为人性?我当然不敢妄加定义,因此仅仅搬出一点自己的拙见。在我看来,人性是理性和感性的平衡与结合。然而在那个年代,人们普遍
都缺乏理性。大事件上,例如书开头的“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仅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就砸锅烧铁。领导班子从上至下都没有一丝一毫科学的概念,就不多赘述了。往小了讲,书中润叶与向前、润生与红梅的婚姻,孙玉厚和孙玉亭家庭之间的种种纠葛,以及兰花生活的种种不幸,无不是受旧时家庭观念的牵绊,从而导致无法用一种理性的眼光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困难。尽管最后路遥先生以一种温和的手笔把原先的“悲剧”都一一圆满,但我们依旧能从那些人原先的遭遇来体会旧社会时人们的风俗观念,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改善自身做起。毕竟,能振兴一个民族的,终究只有文化。
而理性,对于成就一种优良的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在我看来,田福军可能是全书中最理性的一个人了。他从不把争夺功名这种事情放在心上,而是一心一意地想为人民谋福利。因此在做出任何一个决策、选用任何一个官员时,他很少在其中夹杂个人的主观情绪,“重用改过自新的周文龙”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前不久读《公正》,看到了这样两个概念。一是“他律”——“当我们他律地行动时,我们是为了某些外在于我们的目的而去行动,我们是自己所追求目标的工具,而非设定者。”这些目的也包括金钱、权力、声望等。二是“自律”——“当我们自律地行动——也即根据我们给自己所立的法则而行动时,我们做某事是为了这件事本身,它自己就是目的。”或许在那个年代,多数的官员们都是他律者,他们在追逐名利的路上疲于奔命,因此倒做不出什么实事。而田福军、乔伯年则恰好相反,他们可谓是高度意义上的道德自律者,即拥有自己公正的法则,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去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他的目的很纯粹,因而能够理性地分条缕析做出决策。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在官场这条险路上越走越远的原因吧。
以及我相信,无论各行各业,都是自律者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其实读到后来,我越来越觉得这本书与《活着》有几分相似之处,都是在讲述个人命运的沉浮。而《平凡的世界》之所以伟大,更在于它对社会万千事象的涵盖面之广,对人物形象刻画之丰富与细腻。在这其中田福军可谓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从普通老百姓的盲从上级、感情用事,逐步迈向独立思考、理性分析。也正是他们的存在,是中国能在百废待兴之际,抵住风雨,勇往直前。
中国人正逐渐变得理性。而中国,也将慢慢攀升于世界之巅!


1楼2016-04-07 10:35回复
    平凡,不平庸
    工52 唐海景
    专题
    那些在岁月长河中追求理想走向荣或死的极端的人,
    是英雄,比如晓霞;
    那些终生寻梦却郁郁不得志或是小有成就或是平平淡淡的人,
    走向平凡,比如少平;
    那些随随便便就放弃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人,
    是平庸,比如王满银。
    我们可以平凡,但决不可平庸。
    合上书页,总为那不是结局的结局感到五味杂陈……有无奈,有唏嘘,有欣慰,有不平,有希望——但也许这正是路遥先生想呈现给读者的感觉吧:人生纵有其不完满,纵然归于平凡,还是不能放弃希望,不能失却初心,不能庸碌一生。
    《平凡的世界》就像一幅长画,里面绘出了文革后期和八十年代的人们波澜壮阔的生活场景。有贫苦的中下农民过活,有满怀希望的赤子追梦,有争权夺利的官官相斗,有发家致富的农民奋起……内容包罗万象,叙事贴近生活,读来如同身临其境,总让人为书中人物故事的发展而扼腕叹息。
    任谁读完这本书,大概都会为书中的主人公孙少平而唏嘘。在那样一个年代,他是一个追求幸福和梦想的赤子。最初,他为自己的出身而自卑,他也因自己的出身而朴实。他一出场,就让读者看到一个艰苦卓绝的学子形象,这已经令人感动。后来,他遇到了田晓霞——一个明亮达己,温意及人的理想主义者。她带着他开阔视野,认识世界,他给她呵护与支持,两人逐渐演绎出一段朴实而真挚的爱情。尽管最后这段爱情不幸终结,但其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与那个年代大众人民对幸福的追求相符合。这也正是故事虽然平凡,却能引起无数人心灵共鸣的原因吧: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人类史上永恒的命题,何况是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百废待兴的年代!
    当然,书中追求幸福的还有很多人。把自己奉献给教育事业的田润叶,开办砖厂的少安,甚至是断腿的李向前,一生贫苦的孙玉厚,失势的田福堂……他们在社会这幢宏伟的大厦里,只是千千万万块基石中平凡的几块。但不可否认的是,因为这些基石对蓝天的渴望,大厦才高耸入云!“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与世长存”——我想这正适合作为对他们的赞语。这些平凡的人,结局或幸福,或悲伤,或无常,但他们对幸福对梦想的追求却从未放弃。少平最终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少安带领家庭走向富裕,晓霞为了理想不幸牺牲……他们的梦,或平凡,或伟大,有的实现,有的殆灭,最终呈现出来的人生终究是平凡人生。但
    这些平凡的人,即使结局幸福,悲伤,无常,或是其他,对幸福与梦想的追求却从未放弃。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需要这样的信念和力量。然而,纵然有人在时代的疾风中奋勇前行,也还是有人不做抵抗,甘心沦为平庸。像那没骨气混日子的王满银,像那干革命热情高过日子却荒唐的孙玉亭……他们失却了理想的明灯,又怎能在暗雾弥漫的时代进程中闯出一条大路!再看看现在,远离了战火硝烟,远离了饥寒交加,过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吃惯了精耕细煮的粮食,有的人就会忘乎所以,精神空虚。有人说:“安逸的日子,有时是一种腐蚀剂”。现代的不少人,已经忘记了曾经的艰辛,在一个个日子流转中浑浑噩噩,丢了最初的梦想。这样的人生,注定平庸。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指出,崇拜英雄是一种好善,也是一种审美。但必须指出的是,每一种人生,都曾有成就英雄的可能,然而现实是人们常感叹自己“庸碌一生”。在我看来,那些在岁月长河中追求理想走向荣或死的极端的人,是英雄,比如晓霞;那些终生寻梦却郁郁不得志或是小有成就或是平平淡淡的人,走向平凡,比如少平;那些随随便便就放弃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人,是平庸,比如王满银。只是作为构成民族向慕正义、追求崇高的价值底座的英雄人物,他们从来都只是少数。大多数人们,最终都将走向平凡,或平庸。
    那么,我呢?
    我只愿此生似少平,不忘初心。
    毕竟,我们可以平凡,但决不可平庸。


    3楼2016-04-07 10:42
    收起回复
      只愿我此生似少平,不忘初心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6-04-07 21:01
      回复
        这个赠书活动,当时平吧第一时间关注热议。校长的那封信很有水平,鼓励学子们的那16个字很有道理。
        青山吧友,请看私信,有个问题跟你沟通。


        IP属地:山东6楼2016-04-09 10:2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