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141,983贴子:74,800,212
  • 2回复贴,共1

乾隆才是罪魁祸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刘大夏私焚郑和资料的说法从何而来呢?潘老找到了说法的最早源头——《客座赘语》.这是明人顾起元(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南京人)的一部专记史事掌故的笔记. 
  但是不久他又发现了另外两本重要的明人著作,它们的记载和《客座赘语》有很大出入. 
   《殊域周咨录》是担任京官的嘉兴人严从简所撰.书中记载:宪宗成化间,有太监劝皇帝效仿明成祖故事,重新下西洋.于是皇帝下诏到兵部索要郑和出使的海图等资料.时任车驾郎中的刘大夏事先将这些资料藏匿起来,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搜索,最终没有发现.下西洋一事因此作罢.《殊域周咨录》不但在《客座赘语》之前成书,而且是据内库档案写成的.由嘉靖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的陆树声所撰写的笔记《长水日抄》中也记载了类似内容.而且这本笔记的成书年代也不在《客座赘语》之后. 
  潘老还发现,明代专门记载历代皇帝言行的《实录》另外记载了刘大夏任兵部侍郎时,为实现"闭关自保"政策,对一些外国资料实行藏匿的事情.因此他推测,刘大夏藏匿郑和资料比他焚毁资料的可能性更大. 
  那么《客座赘语》中"刘大夏私焚郑和资料"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据《殊域周咨录》记载,兵部尚书项忠没有找到郑和资料后非常恼火,他责问看管档案的小吏:库中案卷怎能丢失!在一旁的刘大夏从容地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谏也.旧案虽存,亦当之." 
  "极有可能是刘大夏'旧案虽存,亦当之'这句愤语,被讹传为是刘大夏私自烧了资料."潘老说. 
  如果刘大夏并没有焚毁资料而只是藏匿,那么这些资料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又到哪里去了呢?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潘老.不过他在校对明史时依然发现了郑和资料流传后世的蛛丝马迹.南图古籍部的《明史稿》抄本是最早成书的明史列传稿本,在这部稿本的郑和传中有一些关于郑和舰队的描述,都是已知明代资料中没有出现的,在成书后的《明史》中也被删去了.这些描述是否来自于神秘的郑和资料呢? 
  如果保管郑和资料的官员也像他们的前任刘大夏一样,将郑和资料深深藏匿在府库之中,从未流落到民间,那么这些资料会不会和其它大内档案一起仍然被藏在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呢?记者了解到,目前一档馆保存的明代档案只有3620余件,它们几乎都是明末天启,崇祯两朝的,明初和中期的档案都没有.著名学者韦庆远先生解释说:"明代档案所以保存不多,一因明清之际的战乱,二因清代乾隆时期修撰《明史》之后,按照当时惯例,对所依据的档案史料往往弃置甚至烧毁掉." 
   潘群教授分析说,如此说来,一切就迎刃而解了——刘大夏因为一句赌气的话而被冤枉了400余年,而毁掉郑和下西洋资料的也许就是乾隆!
                                              选稿:陈洁    来源:南京日报  

我个人认为乾隆下诏刘大夏焚郑和下西洋海图等资料,

因清造船业远落后大明,乾隆怕有损大清国威,

怕世人指责他只顾玩乐,没像明朝灭倭寇!




1楼2004-09-13 19:24回复
    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伟大的皇帝!


    2楼2004-09-13 20:21
    回复
      2025-08-31 07:56: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乾隆乾隆,谷不生虫?呵呵,真是讽刺.


      3楼2004-09-16 01: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