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生过密交往(中学生恋爱)问题
陈国治整理
中学生恋爱的主要动机/原因:
中学生“恋爱”现象的发生既有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提前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各种刺激在起作用。有调查显示,承认谈过恋爱的学生中,三项主要动机为:(1)在感到心灵空虚时需要有人陪伴(2)优秀异性某方面的自然吸引力(3)表现自己能够吸引异性。较次要的动机包括“对异性的好奇心”、 “追求刺激”、“享受人生”、 “希望摆脱父母的控制”。
中学生恋爱的主要特点:
1、朦胧性:早恋的青少年对于早恋关系的发展结局并不明确。他们主要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但是对未来组建家庭、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学业关系、如何区别友谊和爱情都缺乏明确的认识。
2、矛盾性: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既想接触有怕被人发现,早恋的过程中愉快和痛苦并存。
3、变异性:早恋关系是一种充满变化、极不稳定的感情关系。青少年之间一对一的早恋关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4、差异性: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行为方式上,有的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十分隐蔽,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来传递感情,但也有的青少年很公开,在许多场合出双入对,俨然像一对情侣。在关系程度上,大多数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的主要活动是在一起聊天,交流隐秘的感情,从人际关系来看,还没有超出正常的关系。有的则关系发展的很深,除了谈论感情以外,甚至发生性关系。在年龄喜好上,女孩儿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的、比较成熟的男性。在年龄相当时,多半是女孩儿采取主动。男孩儿喜欢年龄比自己小的女孩儿,在交往中体现自己的阳刚之气。
中学生恋爱的利害:
男女生的正常交往有其积极作用:男女同学喜欢交友,重视友谊,喜欢在一起踏青、谈心、过生日,渴望交上知心朋友,可以互相倾吐内心的烦恼,取得真诚的理解,寻找心灵的慰藉,共同探讨人生的奥秘,切磋学习中的疑难。男女同学之间的这种正常交往是一种纯洁的友谊,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他们心理的稳定和人格的完善有着一种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这种可贵的友谊应该小心爱护、大力倡导。因此,不要把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视为“不轨行为”,不要一看到男女同学单独呆在一起,或接触频繁一些,就往“谈情说爱”方面联想。
主要危害:
1、分散精力,影响学业。早恋荒废了不少优秀学生的学业,毁了不少孩子的前程。早恋的青少年中有不少成绩优秀、出类拔苹者,但因为早恋,使他们过分好奇、兴奋、痴迷,过分沉醉于爱的幻想中,再无法全身心地投人学习。谈情说爱,彼此情意绵绵,心辕意马,怎么能将功课学好?
2、涣散意志,影响风气。在学校里,一个班级如果出现了男女学生谈恋爱,会产生种种反响。一些人把同学恋爱事件当作课余饭后谈论的焦点,探听恋爱者的行踪和隐私活动,相互传播取笑,转移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有的甚至羡慕、向往、效仿先例,积极寻找和物色异性朋友,影响了学校的风气。
3.脱离集体,自我封闭。早恋的男女学生热衷于单独与恋人在一起,为避人耳目,他们常找一些没有熟人、僻静的曲径幽巷,与恋人相依相偎,讨厌别人的干扰。长此以往,这种二人世界会逐渐脱离大众,他们也很少与班级多数同学正常交往,与集体和同学逐步形成隔阂,把自己推到孤立的位置上去。
4、恋情极不稳定,易受伤害,留下阴影。有人作过追踪调查发现,早恋者婚姻的成功率极低,中学时代相互热恋的人,最后能组成家庭的并不多。这个时期,中学生感情易冲动,为这种最终苦果多于甜果的“爱”,而耗去大量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未免太可惜了。
我校关于此问题的态度:
这对中学生来说,首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品质问题。它在现象上是学生的行为问题,更深层次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对“美”的认知(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不美的问题)以及价值追求问题(生活的主要追求应当是什么,现阶段应当以什么作为主要追求)。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来看,这类现象出现是正常的,然而中学阶段又是学生社会化进程加快和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引导是必要的。我们坚持“正面引导,管理跟进”的原则,将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行动方案见校园网通知)。
如何正确引导:
1.尊重关心,正面疏导;
对于恋爱的学生,绝对不能加以歧视,要理解尊重他们的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赢得他们的信任,以关怀爱护的态度亲近他们、帮助他们。在沟通中进行引导。
在发现学生有恋爱迹象,或经过认真观察确认学生是在恋爱时,一般不要急于去处理,而先要冷静地进行分析,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考虑教育帮助的方案,可以个别谈心,也可能在符合孩子本人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日记、书信等说“悄悄话”。做到不斥责、不辱骂,与孩子心地相融,信任谅解,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
2.分析学生恋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让他们具备对过早恋爱的准确认识,自觉产生免疫力;
3.晓之以理,束之以规
陈国治整理
中学生恋爱的主要动机/原因:
中学生“恋爱”现象的发生既有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提前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各种刺激在起作用。有调查显示,承认谈过恋爱的学生中,三项主要动机为:(1)在感到心灵空虚时需要有人陪伴(2)优秀异性某方面的自然吸引力(3)表现自己能够吸引异性。较次要的动机包括“对异性的好奇心”、 “追求刺激”、“享受人生”、 “希望摆脱父母的控制”。
中学生恋爱的主要特点:
1、朦胧性:早恋的青少年对于早恋关系的发展结局并不明确。他们主要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但是对未来组建家庭、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学业关系、如何区别友谊和爱情都缺乏明确的认识。
2、矛盾性: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既想接触有怕被人发现,早恋的过程中愉快和痛苦并存。
3、变异性:早恋关系是一种充满变化、极不稳定的感情关系。青少年之间一对一的早恋关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4、差异性: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行为方式上,有的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十分隐蔽,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来传递感情,但也有的青少年很公开,在许多场合出双入对,俨然像一对情侣。在关系程度上,大多数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的主要活动是在一起聊天,交流隐秘的感情,从人际关系来看,还没有超出正常的关系。有的则关系发展的很深,除了谈论感情以外,甚至发生性关系。在年龄喜好上,女孩儿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的、比较成熟的男性。在年龄相当时,多半是女孩儿采取主动。男孩儿喜欢年龄比自己小的女孩儿,在交往中体现自己的阳刚之气。
中学生恋爱的利害:
男女生的正常交往有其积极作用:男女同学喜欢交友,重视友谊,喜欢在一起踏青、谈心、过生日,渴望交上知心朋友,可以互相倾吐内心的烦恼,取得真诚的理解,寻找心灵的慰藉,共同探讨人生的奥秘,切磋学习中的疑难。男女同学之间的这种正常交往是一种纯洁的友谊,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他们心理的稳定和人格的完善有着一种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这种可贵的友谊应该小心爱护、大力倡导。因此,不要把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视为“不轨行为”,不要一看到男女同学单独呆在一起,或接触频繁一些,就往“谈情说爱”方面联想。
主要危害:
1、分散精力,影响学业。早恋荒废了不少优秀学生的学业,毁了不少孩子的前程。早恋的青少年中有不少成绩优秀、出类拔苹者,但因为早恋,使他们过分好奇、兴奋、痴迷,过分沉醉于爱的幻想中,再无法全身心地投人学习。谈情说爱,彼此情意绵绵,心辕意马,怎么能将功课学好?
2、涣散意志,影响风气。在学校里,一个班级如果出现了男女学生谈恋爱,会产生种种反响。一些人把同学恋爱事件当作课余饭后谈论的焦点,探听恋爱者的行踪和隐私活动,相互传播取笑,转移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有的甚至羡慕、向往、效仿先例,积极寻找和物色异性朋友,影响了学校的风气。
3.脱离集体,自我封闭。早恋的男女学生热衷于单独与恋人在一起,为避人耳目,他们常找一些没有熟人、僻静的曲径幽巷,与恋人相依相偎,讨厌别人的干扰。长此以往,这种二人世界会逐渐脱离大众,他们也很少与班级多数同学正常交往,与集体和同学逐步形成隔阂,把自己推到孤立的位置上去。
4、恋情极不稳定,易受伤害,留下阴影。有人作过追踪调查发现,早恋者婚姻的成功率极低,中学时代相互热恋的人,最后能组成家庭的并不多。这个时期,中学生感情易冲动,为这种最终苦果多于甜果的“爱”,而耗去大量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未免太可惜了。
我校关于此问题的态度:
这对中学生来说,首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品质问题。它在现象上是学生的行为问题,更深层次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对“美”的认知(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不美的问题)以及价值追求问题(生活的主要追求应当是什么,现阶段应当以什么作为主要追求)。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来看,这类现象出现是正常的,然而中学阶段又是学生社会化进程加快和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引导是必要的。我们坚持“正面引导,管理跟进”的原则,将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行动方案见校园网通知)。
如何正确引导:
1.尊重关心,正面疏导;
对于恋爱的学生,绝对不能加以歧视,要理解尊重他们的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赢得他们的信任,以关怀爱护的态度亲近他们、帮助他们。在沟通中进行引导。
在发现学生有恋爱迹象,或经过认真观察确认学生是在恋爱时,一般不要急于去处理,而先要冷静地进行分析,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考虑教育帮助的方案,可以个别谈心,也可能在符合孩子本人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日记、书信等说“悄悄话”。做到不斥责、不辱骂,与孩子心地相融,信任谅解,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
2.分析学生恋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让他们具备对过早恋爱的准确认识,自觉产生免疫力;
3.晓之以理,束之以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