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经章句》和晋代王弼的《老子注》,是流传至今的两种较好的《老子》版本。老子的“大器晚成”的至理名言,在这两种版本中皆有。古代至晚清以来的治老学者,对此名言,并无人提出质疑。“大器”,原指贵重器物,“大器晚成”比喻稀世贤才成就较晚。如著名国学大师高亨(山东大学已故教授)训释“大器晚成”说:“伟大的器物需要晚些才能制成,比喻圣人老年才成圣人。”(《老子注译》)高亨先生的诠释是正确的,符合老子的本义。
自1973年于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甲乙两种版本)后,有些治老学者便对老子“大器晚成”的名言提出质疑。“大器晚成”之“晚”字,帛书《老子》乙本作“免”,甲本残。据此,有些治老学者便认为老子“大器晚成”,应为“大器免成”之误。其实,此种看法是大错特错的。何以见得?下面,便分数端,论述我的理由。
其一,先贤文化思想的形成,并非凭空或偶然产生,都是在继承前贤先进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的结果。老子“大器晚成”的哲理名言,亦不例外。在老子之前,就有“终身树人”的名言。《管子·权修》曰:“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人能活百岁,故又有“百年树人”之说。这说明稀世贤才,犹如贵重的器物,并非朝夕能够成就。因此,人们把稀世贤才比喻为“大器”。如《管子·小匡》曰:“管仲者,天下之贤才也,大器也。”由此即可说明。而老子继承前人“大器”贤才成就较晚的思想,创造性地写出“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第四十一章)的哲理名言,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其二,有秦朝的著作作为旁证,亦能说明老子“大器晚成”的名言,并非为“大器免成”之误。且看,《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篇》篇首,即有“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三句。我们知道,秦始皇立为秦王初年,吕不韦为相国。当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诸侯之辩士,如荀卿等,又“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不甘落后,于是便使其食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既然,《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令其食客“人人著所闻”的“集论”著作,其中“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三句,显然是其食客从《老子》书中脱化而来。
自1973年于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甲乙两种版本)后,有些治老学者便对老子“大器晚成”的名言提出质疑。“大器晚成”之“晚”字,帛书《老子》乙本作“免”,甲本残。据此,有些治老学者便认为老子“大器晚成”,应为“大器免成”之误。其实,此种看法是大错特错的。何以见得?下面,便分数端,论述我的理由。
其一,先贤文化思想的形成,并非凭空或偶然产生,都是在继承前贤先进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的结果。老子“大器晚成”的哲理名言,亦不例外。在老子之前,就有“终身树人”的名言。《管子·权修》曰:“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人能活百岁,故又有“百年树人”之说。这说明稀世贤才,犹如贵重的器物,并非朝夕能够成就。因此,人们把稀世贤才比喻为“大器”。如《管子·小匡》曰:“管仲者,天下之贤才也,大器也。”由此即可说明。而老子继承前人“大器”贤才成就较晚的思想,创造性地写出“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第四十一章)的哲理名言,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其二,有秦朝的著作作为旁证,亦能说明老子“大器晚成”的名言,并非为“大器免成”之误。且看,《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篇》篇首,即有“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三句。我们知道,秦始皇立为秦王初年,吕不韦为相国。当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诸侯之辩士,如荀卿等,又“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不甘落后,于是便使其食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既然,《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令其食客“人人著所闻”的“集论”著作,其中“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三句,显然是其食客从《老子》书中脱化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