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3,205贴子:1,156,625
  • 40回复贴,共1

老子“大器晚成”辨证 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汉代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经章句》和晋代王弼的《老子注》,是流传至今的两种较好的《老子》版本。老子的“大器晚成”的至理名言,在这两种版本中皆有。古代至晚清以来的治老学者,对此名言,并无人提出质疑。“大器”,原指贵重器物,“大器晚成”比喻稀世贤才成就较晚。如著名国学大师高亨(山东大学已故教授)训释“大器晚成”说:“伟大的器物需要晚些才能制成,比喻圣人老年才成圣人。”(《老子注译》)高亨先生的诠释是正确的,符合老子的本义。
     自1973年于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甲乙两种版本)后,有些治老学者便对老子“大器晚成”的名言提出质疑。“大器晚成”之“晚”字,帛书《老子》乙本作“免”,甲本残。据此,有些治老学者便认为老子“大器晚成”,应为“大器免成”之误。其实,此种看法是大错特错的。何以见得?下面,便分数端,论述我的理由。
     其一,先贤文化思想的形成,并非凭空或偶然产生,都是在继承前贤先进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的结果。老子“大器晚成”的哲理名言,亦不例外。在老子之前,就有“终身树人”的名言。《管子·权修》曰:“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人能活百岁,故又有“百年树人”之说。这说明稀世贤才,犹如贵重的器物,并非朝夕能够成就。因此,人们把稀世贤才比喻为“大器”。如《管子·小匡》曰:“管仲者,天下之贤才也,大器也。”由此即可说明。而老子继承前人“大器”贤才成就较晚的思想,创造性地写出“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第四十一章)的哲理名言,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其二,有秦朝的著作作为旁证,亦能说明老子“大器晚成”的名言,并非为“大器免成”之误。且看,《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篇》篇首,即有“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三句。我们知道,秦始皇立为秦王初年,吕不韦为相国。当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诸侯之辩士,如荀卿等,又“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不甘落后,于是便使其食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既然,《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令其食客“人人著所闻”的“集论”著作,其中“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三句,显然是其食客从《老子》书中脱化而来。


1楼2008-07-13 09:04回复
    其三,从汉代《老子》的另外两种版本,亦可旁证《老子》书中“大器晚成”的名言,并非为“大器免成”之误。一是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经章句》,有“大器晚成”的名言,他加注曰:“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琏,不可卒成也。”二是严遵的《老子指归》亦有“大器晚成”的名言,而其《指归》曰:“大器晚成,无所不有”。
     这就说明王弼的《老子注》本为“大器晚成”,并没有错。况且,王弼明确地诠释“大器晚成”说:“大器成天下”,“故必晚成也”。从晋代陈寿所撰《三国志》也能得到旁证。《三国志·魏书·崔琰传》曰:“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说明《三国志》中所谓“大器晚成”,也是指《老子》而言。这足以说明,王弼和陈寿所见之《老子》中的“大器晚成”,是《老子》中原句;而帛书《老子》乙本作“大器免成”,是抄写错误。
     其四,谓“大器晚成”为“大器免成”之误,这不符合老子的思想。《老子》第四十一章,在“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句之后,紧接着又写下本章最后三句:“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意谓大道幽隐,没有名称;只有得道之圣人,方能善于创始而又善于成功。这“大器晚成”与“善始且善成”的行文是一气呵成的,其思想也一脉相承。如若“大器晚成”为“大器免成”之误,“免”者,无也,那么老子刚说过“大器免成”的话,怎么紧接着还会说“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呢?老子是个大哲学家,他不会说话前后相佐而缺乏逻辑,不能自圆其说的。
     更何况,老子“大器晚成”的思想,是其一贯的思想,并非出于偶然。诸如《老子》第六十三章曰:“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六十四章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终,成也,成,犹终也。显而易见,“圣人终不为大,故终能成其大”,“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善始且善成”等,皆蕴含有“大器晚成”的内涵。相反,老子从来就没有什么“大器免成”的思想。
     其五,从词义而言,“大器免成”也不能成立。自古至今,就没有看到有“免成”一词。“大器免成”,既不合修辞学,也不合逻辑。不言而喻,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大器晚成”作“大器免成”,肯定是抄写者笔误所致。
     其六,帛书《老子》(甲、乙本),错误残漏多多,并非较好的《老子》版本,远不如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和王弼《老子注》可靠。因此,不能以帛书《老子》作依据,来校勘其他《老子》版本。说到底,帛书《老子》也只能作为研究《老子》版本的参考。
     然而,有些治老学者,根据帛书《老子》乙本,便认为《老子》“大器晚成”为“大器免成”之误,这是很不科学的。如楼宇烈先生就怀疑《老子》“大器晚成”有误,其论说之理由如下:
     本章云:“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二十八章言“大制无割”等,加“大”其义相反。“方”为有隅,“大方”则“无隅”;“音”为有声,“大音”则“无声”;“象”为有形,“大象”则“无形”;“制”则有“割”,“大制”则“无割”。唯此“大器”则言“晚成”,非“器”之反义。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经文,此句甲本残缺,乙本作“大器免成”。“免”或“晚”之借字。然据以上分析,又似非“晚”之借字,而当以“免”本字解为是。二十九章“天下神器”,王弼注曰:“神,无形无方也;器,合成也。无形以合,故谓之神器也。”“器”既为合成者,则“大器”当为“免成”者,亦即所谓“无形以合”而使之成者。如此,则与“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文义一致(《王弼集校释》)。
     陈柱先生的《老子韩氏说》,高明先生的《帛书老子校注》等,与楼先生的看法基本相同,皆认为“大器晚成”为“大器免成”之误。这里,只想对楼先生的看法,予以商榷。
     楼先生说:“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与二十八章言“大制无割”等,加“大”字其义相反。唯此“大器”则言“晚成”,非“器”之反义。其实“大音希声”,并不能解释为“大音”则“无声”。正如高亨先生注曰:“希,读为‘稀’,少也。”(《老子注译》)《老子》第十四章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夷”、“希”、“微”三字,其义一也,皆幽微之义。“听之不闻名曰希”之“希”字,同“稀”,幽微也。由此说明,“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句,其文义是不一致的。分明可以看出,“大方无隅”与“大象无形”相对称,“大器晚成”与“大音希声”相对称,这四句本不一致,硬要拉成一致,岂不是多事!此其一。
     “大器晚成”之“晚”字,是《老子》原字;帛书《老子》乙本,将“晚”字误抄成“免”字。这与《老子》第二十九章的“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也毫不相关。楼先生利用王弼对“神器”的注文,硬与“大器晚成”连在一起,更是令人匪夷所思。此其二。
     《老子》五千言,为哲理散文,有些对偶押韵句子,有的隔句对称,有的隔句押韵,但大都不一致。尤其老子之道义,“微妙玄通”,深奥难识,更不能以己之见,强加给老子。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科学的方法,诠释《老子》原文,研究其中蕴含的深邃的哲理。此其三。


    2楼2008-07-13 09:04
    回复
      2025-11-28 19:41: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约定成俗


      3楼2008-07-13 10:21
      回复
        无心插柳 柳成荫 老子本不赞争 众人学了他的学问了反而学的好争了


        4楼2008-07-16 18:42
        回复
          圣人处无为之世,行不言之教


          5楼2008-07-18 10:29
          收起回复
            研究越来越深,真是学无止境啊


            6楼2008-07-18 11:21
            回复
              好帖子!希望多一些这样的贴子:)


              IP属地:澳大利亚10楼2013-08-19 11:21
              回复
                简版老子——大器慢成——支持楼主


                11楼2013-08-19 11:21
                收起回复
                  2025-11-28 19:35: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ysyslh
                  @静候轮回_ 静候轮回_
                  是我给此贴加精
                  虽然是转帖,但是内容很丰富!


                  IP属地:澳大利亚12楼2013-08-19 11:42
                  收起回复
                    我对大器晚成的理解很简单,大器嘛,肯定成就的慢吧!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3-08-19 14:20
                    收起回复
                      大器免成比较符合老子的思想,所谓“大器”只能成为后人互相追逐豪夺标榜的第靶,孔子可谓是“万世师表”,后人学了几千年,怎么样?我想只记住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标榜,人人留漏的是自然纯,起码一半一半,现在人难道是没有读过书,或是没有读过圣贤之书,或者是不聪敏愚笨,我不知道原因。也许是一开始就错了,我想只有这一种可能吧。


                      15楼2013-08-19 14:42
                      回复
                        @ysyslh
                        我读过一篇文章(忘了作者是谁了)介绍说:大器,乃自然之器,任由自然雕琢,自然无所谓成与不成,故免成。虽然作者最后还是支持了”大器晚成”的说法,理由和这位楼主差不多,不过,他那个大器免成的解释也成立。最后,他总结:有日则晚,无日则免,道法自然,无为无不为。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ad16楼2013-08-19 15:26
                        收起回复
                          大器晚成不符合前后逻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3-08-19 18:37
                          回复
                            “晚”是一个比较后起的字,且迟的意义更后起,而“免”从甲骨文就有了。老子成书较早,当然用的是“免”而不可能是后起的“晚”。又楚简本作“曼成”,有人以为“曼”是“慢”的借字,这其实也是错的,“慢”跟“晚”一样都是后起字。楚简本的“曼”应解释为何意义尚无法确定,但总之不可能是“慢”或“晚”


                            18楼2013-08-19 22: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