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印象吧 关注:3,923贴子:535,997
  • 10回复贴,共1

春节习俗来看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过完了除夕,接踵而至的便是正月初一,即现在人们所称的“春节”。不过,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表示,严格来讲,春节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且,从初一到初七每天都有讲究,“比如初七又叫做‘人日’,过去人们会在这一天吃七菜羹”。
  正月初一又称“元日” 日期曾不固定
  提到正月初一,在古代,它还有其他很多名字,比如元日、元辰、元正……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 “春节”。
  “由于绵延发展的时间很长,春节的庆祝活动自有文字记录以来就有。”研究民俗的学者王娟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采访时候表示,大年初一有不少好玩儿的习俗,如放鸠、画鸡、五辛盘、吞鸡子等等,不一而足。
  所谓“画鸡”,为旧时礼俗。传说正月初一为鸡日,画鸡贴于门上,以示谨始;而五辛盘则更有意思:在正月初一这一天,要用葱韭等五种味道辛辣的菜蔬置于盘中供食,取迎新之意。
  “其实,最初春节的庆祝活动不太固定。一直到汉代有了规范的历法,庆祝的日期才固定下来。”王娟说道。
  年俗有讲究:“人日“祭祀炎黄二帝
  对所有人来说,大年初一就是全家聚会的日子。尤其在农村,人们还会将祖宗牌位请出,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向祖先祈福。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表示,其实严格来说,春节应该是一个“过程”。
  “我们平时所说的过年、过春节,实际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除夕、初一算是‘正日子’。”高巍笑着说道,过去,春节的活动会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在北京到了农历正月二十九,雍和宫还会‘打鬼’,到正月三十早晨,才算把年过完“。
  在高巍看来,这样的春节是比较完整的,有起伏、结尾、过渡,很有节奏感。而且,从初一到初七,每一天都有讲究,传说女娲先用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积累了经验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这七天分别被称为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
  “在这七天里,‘人日’比较重要。那天要祭祀人类的祖先、人文始祖炎黄二帝。有的地方,会剪出一个小人儿的形状,给孩子贴在后背以示保护。”高巍指出,同时也会吃“七菜羹”(又名“七彩羹”),“为的是突出‘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1楼2016-02-09 14:50回复
    “爆竹声中一岁除”
      伴随除夕守岁的是爆竹与焰火,在送旧迎新的日子里,人们尽情地燃放烟花爆竹。
      新年爆竹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人们以此驱邪祈福。民俗认为,鞭炮等响声,能驱赶鬼邪。公元6世纪中叶成书的《荆楚岁时记》已经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驱逐山怪恶鬼。当时真的是爆竹,方法是将竹筒置于火中烧烤,竹筒受热膨胀,最后爆出声响,直到唐宋时期仍然采用这种爆竹方式。宋人范成大《爆竹行》记述了当时吴地爆竹鸣放的情形。宋代除了传统的天然爆竹外,还出现了火药爆竹。这种火药爆竹不仅有霹雳的雷声,而且有硝烟散出。爆竹散出的硝烟有消灭空气中病菌的功效,所以人们在瘟疫发生的时候,经常要燃放爆竹。
      明清时期火药爆竹更加流行,人们除了以爆竹驱傩外,还用它来送神、迎神,以及接待拜年客。爆竹的声响增添节日气氛。清代北京除夕“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苏州过年,锣鼓敲动,街巷相闻。送神之时,多放炮仗,炮仗有单响、双响、一本万利等名。还有一种成百上千的小爆编在一起的长鞭,响声不绝,名为“报旺鞭”。
      近代以来,乡村春节鞭炮是年俗必有的项目,假如过年没有爆竹声,人们就会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今天,当除夕午夜零时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新年钟声敲响时,全国进入鼎沸状态,举国上下烟花飞舞、鞭炮齐鸣,一向矜持的中国人此刻融入狂欢的世界。


    2楼2016-02-09 14:50
    回复
      2025-08-06 15:50: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天地、祖先祭祀
        人们在响彻云霄的鞭炮声中迎来新年,旧年回天汇报的诸神,这时又带着新的使命回到人间。为了迎接新神,各家摆起香案,虔诚祭祀。新年“进酒降神”是汉代就有的传统,民间一直沿袭下来。新年人们迎回诸神,诸神的降临意味着年度时间重归人神共处的日常世界。
        祖先祭祀是春节家祭中最重要的祭祀。《礼记》中祖先祭祀屡有记载,如“大饮?”就是岁末的宗庙祖先祭祀大礼。明清以后,由于宗法观念的复兴,祭拜祖先重新成为新年仪式的重要环节。民国以来民间仍然保持春节祭祖的习惯,一般在家庭堂屋设置有祖先牌位,人们吃团年饭前,先要由家长依次请祖先回家团年,在祖先享用之后,家人再上桌吃饭。
        正是这种年复一年的祭祀团聚,强固了家族的内聚意识,保证了家族的绵延。而家族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它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中国文明的悠久传承与中国家族社会绵延有着一定的内在关系。


      3楼2016-02-09 14:51
      回复
        穿新衣与拜年
          以鲜洁的服饰迎年是汉代就有的习俗。北方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子要吃新年糕,老头子要戴新呢帽。
          在民俗社会中新洁衣饰不仅是年节的美饰,同时具有神性意义。新的衣饰是为了祈福除灾。通过旧年阈限之后,人们获得新生。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象征着人们进入新的生命旅程。这种身体的新打扮与门户的新装饰都体现了中国人重视新年的时间更新意识。
          清晨迎来新年后,接着是贺年、拜年。顺序是先家内,后家外。明代北京元日拜年盛行朝野上下,那时拜年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见面跪拜。如果人们在路上见到亲友也会下车,在路中叩头拜年。另一种拜年是一种虚套的礼仪形式,明朝中期京师有所谓“望门投帖”之俗,一些朝官之间的往来,讲求礼仪形式,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帖。
          旧时拜年强调家族关系,拜年的过程就是家族关系的强化过程。江西东乡横路何氏宗族每年正月初一都要进行团拜。团拜并不仅仅限于一个族院,而是在整个横路何氏宗族中进行。团拜按照宗谱中记录的长幼伦理秩序递进,即晚辈向长辈拜年,小房向大房拜年。辈分顺序不能改变。直到今天乡村城市仍然保持传统拜年庆贺之俗,在山东、河北地方乡村仍有跪拜的习惯。


        4楼2016-02-09 14:53
        收起回复
          民俗慢慢的简化了,过年放鞭炮的越来越少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6-02-10 05:4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