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吧 关注:40,420贴子:421,542

【爱苏】我所喜欢的苏轼诗词及赏析(配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赏析】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几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元丰六年(1083)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描绘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

  第三句“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班固《汉书·艺文志》),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换头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年愈少。”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岭梅”,指大庾岭上的梅花;“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1楼2008-07-10 15:53回复
    洞仙歌 苏轼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敧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赏析】
    据词前小序,这首词是咏夏夜纳凉之后蜀花蕊夫人的。后蜀末主孟昶生活奢靡,沉湎女色。花蕊夫人更是冠绝群芳,艳丽无比,凭其“花蕊夫人”的别号也可以想见。在他人笔下,这是写“艳词”的绝佳题材。到了苏轼笔下,却是风貌迥异。花蕊夫人“冰肌玉骨”,在清凉的夏夜里,在银白色的月光的映衬下,显得如此清雅脱俗,明丽照人。夜寂静,人无眠,携手绕户,疏星耿耿,时间在悄悄流逝,季节在暗中更换。周围的环境与人物相协调,也是如此安谧宁静、清澈光洁。词人特意不写宫中的糜烂生活,不写男女的打情骂俏,而只是写其纳凉的一个情节,所选题材的洁净化有助于词的意境的提高。在时间推移的叙述中还流露出人事无常之感慨,与咏史的题材相通。南宋张炎评价说:“清空中有意绪,无笔力者未易到。”(《词源》卷下)明沈际飞也称赞此词“清越之音,解烦涤苛”(《草堂诗余正集》卷三)。


    2楼2008-07-10 15:58
    回复
      2025-08-20 12:25: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青玉案 苏轼 

      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随君去。 
        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 
        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 
        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 
        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赏析 

        此词为送友抒怀之作,是苏轼对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的一篇和韵之作,抒写作者对苏坚归吴的羡慕和自己对吴中旧游的系念之情。“三年”二句笔意双行,写伯固三年随苏轼为官未返故里,送行亦所以怀念吴地,东坡久有终老常州之意,后竟卒于常。枕上魂牵梦绕故园路,表达了对朋友怀归的关切和理解。“若到”数句,对伯固归家途经松江小渡,特嘱其“莫惊鸳鹭”一事,大有深意,既说明松江曾是自己常与鸥鹭相游之处,与自由嬉戏鸥鹭亲密而无机心,物我相忘于江湖,流露了愿与鸥鹭忘机为体,厌倦仕途巧诈的情绪,又委婉地警劝伯固立身为人莫染世俗机巧之心。一个“老子”,语气诙谐、放旷,顿显朋友之间的亲昵、真率。下片写自己思归之意。“辋川图”二句写仰慕唐代诗人王维隐居辋川别墅,观摩辋川图令他心向神往,常记王维送友思归之诗句。“归期天定许”写苏轼迫切思归与亲人爱侣团聚,特借自居易所宠爱的善舞妓人小蛮,喻指其爱妾朝云,朝云亲手缝制的春衫“曾湿西湖雨”,为“天定许”做一注脚:天公有情,为朝云之相思而洒泪雨,淋湿我春衫,岂非“天定许”吗?假天公同情朝云曲写词人思念朝云,写得婉曲,旷放而又诙谐。全词明写送友归乡,暗写自己思乡怀归,善用典故与绘画曲致巧发,笔致极委婉清丽,令人爱不忍释。况蕙风云:“‘曾湿西湖雨’,是清语非艳语,与上三句相连属,遂成奇艳绝艳,令人爱不忍释。坡公天仙化人,此等词犹为非其至者,后学已未易摩仿其万一。” 
       按白居易诗“襟上杭州旧酒痕”,东坡脱化,一不能知,遂成馨艳之笔。


      4楼2008-07-10 16:06
      回复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及赏析】 
         [1]子由是苏辙的字。渑(miǎn免)池:今河南渑池县。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三月,苏轼与弟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作者写了这首和诗。 [2]"人生"四句意谓:人生到处飘泊犹如鸿雁到处飞翔,留下来的只是雪泥上的指爪。 [3]苏辙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和尚死后火葬,筑小塔埋藏骨灰。人之于世,诗之于壁,均如泥上指爪,不过或存或亡罢了。 [4]蹇(jiǎn减):跛足。 
         嘉庆六年(1061)冬,苏轼途经渑池出任凤翔府签判,得到苏辙的寄诗——《怀渑池寄子瞻诗 》,因而和韵。苏辙诗开头两句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所以此诗前四 句便从“雪泥”出发,变实为虚,来探索人生之奥秘:鸿雁飞向无定,偶然踏在雪泥上的指 爪痕迹容易消失,正如人生去处难定,陈迹容易泯灭。诗中独到的新颖而警策的比喻,后来被人们概括为“雪泥鸿爪”的成语。 
         诗的后半段满怀感情地回忆往事,将死者形迹的消亡与生者踪迹的消失相互对照,进一步印证和深化了“雪泥鸿爪”的人生哲见。全诗前后贯通,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于情韵之中,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纪昀对此诗甚有好评:“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本色。浑灏不及崔司勋《黄鹤楼》诗,而撒手游行之妙,则不减义山《杜司勋》一首。”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佑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湖雨曰,“路长人困蹇驴嘶”,这样一个行走在荒郊野外的独孤者的形象,究竟会引起多少人的共鸣和感慨呢。


        5楼2008-07-10 16:13
        回复
          水调歌头①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④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⑤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⑥ 


          【注释】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该词虽然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并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加以表现。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同时,词里虽有出生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的名作。 

          湖雨曰,此词一出,水调歌头几乎成了苏东坡的独家专利,既令所有中秋词尽废,亦使后世词家对此罢笔兴叹。岂不怪哉!


          6楼2008-07-10 16:14
          回复
            念奴娇·赤壁怀


            7楼2008-07-10 16:15
            回复
              接上


              8楼2008-07-10 16:16
              回复
                铁板铜琵唱大


                9楼2008-07-10 16:17
                回复
                  2025-08-20 12:19: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好贴


                  10楼2008-07-10 20:10
                  回复
                    清人评价苏词《水调歌头》: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
                    楼主不如再把苏轼那首“和韵而似原唱”的水龙吟也一起说了吧


                    11楼2008-07-10 22:38
                    回复
                      楼主继续发,把经典作品都发完,作为参考和学习的资


                      12楼2008-07-12 01:30
                      回复
                        最近时间紧迫,其余的陆续会发的


                        13楼2008-07-12 12:05
                        回复
                          真是好帖!!!

                          让我又重拾这些记忆。。


                          IP属地:四川14楼2008-07-12 23:17
                          回复
                            • 211.143.58.*
                            真的很不错啊,看来你花了不少心血呀,谢谢你了!


                            15楼2010-02-10 16:45
                            回复
                              2025-08-20 12:13: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江苏16楼2010-02-12 08: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