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9月01日漏签0天
最爱卓妍吧 关注:1,629贴子:265,631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2回复贴,共1页
<<返回最爱卓妍吧
>0< 加载中...

★天泪--------战国无双之魂断长平!![转]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红星十三妹
  •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长平——两千多年前一个强国之梦与四十万人之魂的终结之地。在青草萋萋的古战场上,偶尔会出土一些青铜箭簇,透过两千年的时光,仍然让人临略它当年夺人的杀气。“粮尽弓失绝,鲜血涂天地。”一支英勇的军队在失败后被胜利者永远的长埋在地下,以归为尘土,所能留给后人的只有无尽的迷思与惆怅。 


  • 红星十三妹
  •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当然赵国也不是软柿子,自齐国衰落后,赵国已成为山东六国中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赵国有带甲之士(精锐步兵)六十万,车千乘、骑万匹。赵国在总兵力的数量上不如秦军,但赵国以弩弓骑兵见长,赵组建骑兵部队较早,故赵骑兵训练有素,且军事素养高,经验丰富。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赵步兵的作战经验值、勇悍度方面似乎不如秦步兵。此役,赵国投入的总兵力大概在五十万以上。
综上所述,我们似乎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秦军参战的总兵力略高于赵军,兵力上占有一定的优势。
秦军有备而来,赵军被迫仓促应战,故战争初期秦军拥有战场主动权。
秦军步兵的战斗力高于赵步兵。
以战车部队和弓弩骑兵为主的机动快速部队,秦赵旗鼓相当,且赵军略占上风。
这场战役,仍是步兵作战为主体。
秦军占有相对的优势,但不占压倒性的优势,这种优势决定不了战争胜负。
秦赵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其本上仍是势均力敌。战局今后的发展,事在人为。 

长平之战,秦赵双方总共投入百万以上的军队,战争规模空前。(这麽大规模的作战行动,且集重兵于一役,只有后来的楚汉相争与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与其相当。)如今,山西高平县西北长平古战场上的许多地名,多是因此战而得名。诸如,弃甲院、箭头村、围城村、秦王城、白起堡等等比比皆是,至今仍向我们透漏出当年那场大战的许多信息。可见,长平大战影响深远,故司马迁的《史记》中对此战着重笔墨进行了描述。
前260 年春,秦赵两军交战达到白热化程度,赵军副将统率的前锋部队,在长平以南与秦军激战,全军覆没。赵军初战皆不利,廉颇率赵军主力四十五万退守长平以北,成囤居之势,筑垒自守,避不出战。四月至七月,王龁率秦军猛攻赵军营垒。双方激烈交战,秦赵两军均损失惨重。赵军前后六名尉官阵亡,丢失了两处要地,至七月,赵军西营垒被秦军攻占。在数战不利的形势下,赵军凭借地形,继续坚垒不战。秦军在之前的攻坚战中,死伤大半,攻势也逐渐减弱。双方在战场上,逐渐进入相持阶段。秦见赵军重兵集团缩成一团死守不战,一时难以吃掉,逐行反间,派间谍在赵境内,制造谣言,散布舆论。八月,赵撤换廉颇起用年轻将领赵括为大将统率全军。秦国暗中起用名将白起,并制定了诱其深入,分割包围、积极打援、聚而歼之的作战预案,并封锁一切消息。赵括至长平后,全面推翻廉颇的既定方案,准备同秦军决战。秦军诱赵军出战并佯退,赵括
不知虚实,自率赵军主力倾巢追击,直至秦军营垒,秦军出动两万五千人的车骑快速部队,从两翼迅速穿插至赵军之后,控制谷口有利地形,切断赵军退路,并派五千骑兵监视赵军大营中的留守部队。秦军至此完成了对赵军主力的严密包围。
秦军为防止赵军突围在赵军被合围后,迅速出动轻兵反复冲击赵军,以挫其兵锋。合围圈中的赵军初战不利,赵括为防赵军被分割歼灭,命全军修筑营垒工事,联成一片,坚守待援。赵军在长平被围的消息传至邯郸,赵统治集团深为震惊,举国震动。赵国在全国搜集留守部队,竭尽全力援救长平。为防止赵军内外联合破围,秦昭襄王亲赴河内尽征十五岁以上男子从军,组建了打援兵团自河内直插丹朱岭,以出赵军长平大本营之后,实施更加深远的纵深包围,彻底地的阻断了邯郸与长平之间的一切联系。至九月底,长平赵军被围,断粮以达四十六日,赵军内部割死尸,宰战马,杀伤兵为食,人心浮动,濒临绝境。赵括知形势危急,集中所有精锐部队分为四个编队,不分昼夜,轮番突围。赵括身先士卒率赵兵冲秦阵,秦军万弩齐发,赵括身中数十箭,犹呼向前,力战而死。
赵军大将战死,赵军丧失统帅,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突围无望,在绝望之中,军心崩溃不复有战心,遂全体掷兵弃甲向秦军投降。秦军受降,在解除赵军士兵武装后,只将年幼者二百四十余人放回,用以震慑赵人之心,而将四十余万赵国降卒全部坑杀。这一天,几乎所有的赵国普通家庭都感到了失去亲人的悲痛,母亲失去儿子;妻子失去丈夫;孩子们失去父亲。天黑了,落雨了,在秋雨缠绵,秋风凄苦的长平谷地,四十万袍泽同生同死,同休同戚,悲壮惨烈足以感天动地。当长平的雨水与血水交汇成溪流时候,有谁能分得清,这究竟是雨?是血?还是泪?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令人心酸的一幕。



2025-09-01 01:33: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红星十三妹
  •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围绕这场大战,人们自然有如下一些疑问:
一、赵国君臣团结,将相和睦。赵孝成王通晓事理再有平原君与蔺相如辅佐。赵最高决策层,似乎不应该在长平大战,最关键的时候做出临阵换将这一匆忙的决定,原因是什麽?难道仅仅是中了敌国的反间计这麽简单吗?
应该说,赵孝成王对临阵换将这麽重大的人事命令的发布,是有他的考虑的,也是充分的听取了不同意见并不是草率的决定。(大臣中只有蔺相如 坚决反对撤换廉颇起用赵括为大将)。赵王这麽作是有其苦衷的。众所周知,这场大战双方共投入百万大军是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主力决战。赵国方面总共动员了五十万人参战。五十万大军的后勤保障,粮草与武器装备的补给,每日的消费支出十分巨大。战争已进行了八个月,赵国的战争经济不堪重负,战略储备也消耗怠尽。赵决策层对此深为忧虑,廉颇坚守不战与秦军打消耗战持久战,其目的在于以老秦师,拖垮秦国。然而综合国力上是秦强赵弱。秦国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绕, 东控潼关之险,奖励耕战、故战争经济十分雄厚,各种战略物资的储备非常充足。赵国虽军事实力强大,但地处北方,经济在六国中较为落后。战争储备也并不充足,无法支持大规模的连年战争。小国与大国拼消耗,只是权宜之计,岂能长久?
廉颇的持久战方针,虽在战役指导上是稳妥的打法,但有悖于国力,宏观的看并不符合赵国国情。这实际上是赵国本身难以克服的一个矛盾,同时也是国家统治者与军事指挥者经常发生的一个矛盾。赵王数次命廉颇出战,速战速决。廉颇鉴于战场形势,拒绝王命。故赵国决策层均认为廉颇是怯战,普遍对其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秦国不用反间计,赵国撤换廉颇也是 迟早的事。应该说,赵王速战速决的方针是符合赵国国情的(关于此点后文还将阐述),但撤换廉颇起
用赵括为将的决定是错误的,蔺相如反对这一人事决定,并不是反对赵王的速战速决的方针,而是反对赵王用人不当。廉颇老成持重,自赵奢去世后,已是赵国唯一可独当一面的大将了。赵括出身于赵国军事世家,聪明好学、有才辨、在赵国年轻将领中也算是佼佼者,但他缺乏实战经验的锻炼,在军事上还是不成熟的。赵王受其外表夸夸其谈所迷惑,从而让他代替廉颇指挥大兵团作战,是不合适的。赵王可谓是不知人。赵括至长平后,错误的理解速战方针,且年轻气盛不辨虚实,不明地理,行事轻率给赵军带来了灭顶之灾。赵王如用廉颇虽不能说必胜,但最起码不会把老本赔光,输的这麽惨。

二、秦赵双方军事实力并不悬殊,秦国因何最终能大获全胜,在九个月中干净利索的歼灭了赵军四十五万?
首先,秦国大举攻赵并不是因怒而兴师,是经过一番精心的考量与周密的准备的。秦军先发制人,有备而来,秦兵分两路,一 路防韩魏援赵,而以主力迅速攻占了赵国的晋东南形胜之地,逼迫赵国在不利的时间,不利的地点同自己决战,可谓掌握了先机,一直操控着战争主动权。在长平战场上,秦军屯兵与战场西南的山谷之中,地势险要,其势犹如掘坑待虎,而赵军驻扎大军于长平以北的丘陵地带,险阻不固,已失地利。秦出山谷攻赵易,赵入山谷图秦难。赵大军如若入山谷攻秦军,秦军只要封闭山谷,断赵军后路。赵数十万大军成瓮中鱼鳖矣!秦军如此布置兵力可谓得兵法之要,老谋深算,用意颇深,赵括不明地理焉能不败?
 秦国在大举伐赵之前,遣使赴韩魏诱之以利,迫之以威,使两国不敢救赵。在赵国初战不利,遣使赴秦试探求和的可能性时,秦国一方面加紧进攻赵军,一方面厚待赵使。一来以慢赵国抵抗之心,二来做出秦赵和谈的假象,使五国举棋不定放弃援赵。这一轮的政治外交较量,秦国手法老练。在双方进入相持阶段后,秦善于利用赵国君臣之间的矛盾,施以反间,并暗中换将,封锁消息,周密的制定了诱敌合围的作战计划。在赵军被围后,先发动进攻阻其突围,后积极组织打援,坚决割裂赵军内外联系,从而使赵军的援救与突围企图成为不可能。秦国君臣相互配合默契,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合围作战的光辉范例。秦赵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统治者决断力、意志力与双方综合国力、军事实力、战争潜力上的全面较量。秦国军事强大、国力雄厚,秦统治集团注重政治、外交、军事多种手段打击对手,相互配合默契,且在伐谋用奇,军事指挥方面技高一筹,秦国的最终胜利不是偶然的。



  • 红星十三妹
  •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二章 王者之怒
 
赵军重兵集团全军覆没,四十万降卒也被秦人坑杀,从长平逃回的年轻的赵国士兵诉说着长平的惨状。整个赵国沉浸在巨大的悲伤、愤怒、仇恨与迷茫之中。永远失去亲人的悲痛使都城邯郸的百姓哭成了一团。而此时赵国决策层也深深的为国家的命运感到忧虑。寒冷的冬天即将到来了,对赵人而言,这注定将是一个惨淡而难熬的冬季。十月底,秦军大将白起一方面分兵攻占晋阳、武安;另一方面增兵上党,准备立即对邯郸发动进攻。赵国精锐损失怠尽,门户洞开,旧都晋阳也相继沦陷,面对即将大军压境的恶劣的军事形势,赵国统治集团要想挽救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必须赢得时间获得喘息。因此,赵国决策层决定不惜代价同秦国实现全面停战。赵孝成王开始积极采用虞卿的缓兵之策,谋求同秦国讲和。
 前260年十一月,著名的合纵家苏代受赵韩两国君主所托,携带重金前往秦国游说秦相范雎。苏代言于范雎曰:白起若成灭赵大功,必授三公,君将何以自处?秦相范雎处于维护自身地位与牵制白起的考虑,向秦昭襄王建议有条件的同赵韩两国构和。昭襄王准议,秦国于十二月允韩国献洹雍之地,赵国割六城讲和,前259年一月秦同赵韩两国全线停战。白起对范雎的罢兵休整之议十分不满,多有怨言,秦国将相不合。秦国罢兵后,赵国决策层内部关于是否如约割地的问题,发生了一番争议。赵郝、楼缓认为:赵国应该尽快如约割地,不然将会招致秦国的大规模进攻,赵国将落得被各国瓜分的境地。虞卿针锋相对认为:秦国休战是因为力尽兵疲,岂能割六城强敌而自弱,赵国应该积极的拉拢齐、魏、韩三国,结为外援,以抗暴秦。赵王采用虞卿之策,遣使赴齐商洽合纵事宜,并与魏国签订攻守同盟。赵将灵邱之地赠与楚相春申君用以拉拢楚国,并派使节携厚礼入燕韩两国交好。赵国君臣深知一旦与秦毁约,必然要导致秦大规模报复性进攻,故赵国上下积极备战,士气高涨,务农耕、修兵甲、缮城守、抚遗孤、上下同心、举国一致、誓死抗秦。
  秦昭襄王得知赵国毁约拒不割地还积极游说反秦,感到被战败国赵国无耻的耍弄了,震怒之下决定命白起为将大举攻赵。白起拒不受命并进言,赵自长平败后,君臣忧惧,勤于国政,务耕备战,且卑词厚礼结交五国,赵为天下强国,虽经惨败但仍具实力,且完成合纵,专务抗秦,故秦攻赵必败。白起劝国君慎重考虑攻赵事宜,秦王内心恼怒,但鉴于白起功勋卓著,故隐忍未发。九月,秦国大举伐赵,为保存实力,赵军全线收缩,坚壁清野,退守都城。秦将王陵率秦军主力长驱直入兵围邯郸。秦军猛攻邯郸,赵孝成王亲自激励赵人抗秦,平原君更是毁家疏难,尽散资财、奖赏死士,并遣妻女至军救护伤兵,浆补衣物。赵国军民上下同仇、群情激奋、死守国都,挫败了秦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至十月,秦军士卒伤亡近万人,邯郸巍然不动。赵王遣使威胁秦国:如果,秦国不立即停止进攻邯郸,赵国将依约斩杀秦国质子赢子楚(秦昭王之子)全家。昭襄王不为所动,命大将王龁率军增援邯郸,对赵都发动了更大一轮的强攻。在秦王严令之下,秦军不计任何伤亡猛攻邯郸,城内赵军遣精兵猛士不断出城反击秦军,为配合邯郸方面的作战,赵国各地的留守部队也司机打击秦军的侧翼与运输线。
  残酷的战斗,从前259年秋季一直进行到第二年盛夏时节。经过九个月殊死战斗,秦军伤亡惨重,自副将以下,前后五名校官战死,士气低落、疲惫不堪,而赵军虽伤亡过半,渐感不支,但仍然顽强的坚守着邯郸。前方军事不利的消息传至咸阳,使秦国最高层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与争吵,昭襄王对范雎与白起,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认为范雎误国使秦国蒙羞,白起骄恃不为君用。秦王决定再次任命白起代替王龁出任秦军统帅。武安君白起为了维护军事将领的独立性与自己不败的军事荣誉,再一次托病拒绝任命。秦王质问白起,白起对曰 :“赵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以军伐之,赵必固守。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为睹其利。”并力主秦国在各国援军赶来之前,尽快结束这场没有结果的战争。秦王声色具裂的督促白起“如君不行,寡人恨君!”



  • 红星十三妹
  •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武安君不为所动,坚决的表示“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秦王虽然被辨的哑口无言,但内心深处是无法接受白起这种失败论调的,更令这位精明的大王不能忍受的是自己的威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在恼羞成怒之下,秦昭襄王决定剥夺白起的一切官职与爵位,降为士伍,之后又余恨未尽的赐剑令其自裁。而此时,迫于邯郸危急的形势,赵国开始了一番艰辛曲折的合纵求援之路。早在邯郸被围之初,赵国派使臣赴齐国借粮,齐国君臣态度暧昧,赵使无功而返。秦军围攻邯郸渐紧,赵国请求姻亲之国魏国依约发兵相救。魏安厘王命大将晋鄙率精兵十万北上,秦王派使臣赴梁言于魏王:邯郸不久必下,诸侯但有救赵者,秦必攻之。魏王震恐,命魏军屯与漳水之南,原地待命。魏军观望不前,秦军猛攻邯郸,平原君心急如焚,写信给内弟魏公子无忌,请信陵君设法相救。信陵接信后,知邯郸危急,数次入宫苦谏魏王发兵救赵,但魏王畏于强秦,顾虑重重,未至可否。平原君在无奈之下,率门客赴楚求援,楚考烈王被秦国打怕了,恐殃及本国,百般推托,后毛遂以楚国国耻激之,楚王深受震动,最终与赵达成合纵,并命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而此时,信陵君在苦谏无效的情况下,采用侯生之谋,使魏王宠妾如姬窃取调兵虎符,赴邺杀晋鄙夺取兵权,精选武卒八万直趋邯郸。至十二月初,魏楚两军均已赶到邯郸外围,秦国也不断的增兵汾城(河东之地)以为声援,并命郑安平率军增援邯郸,双方大战一触即发。
 同年十二月,信陵君指挥魏楚联军,对秦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魏军击于西,楚军击于东,赵军应于内,秦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王龁率秦军主力向西仓狂败退了数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在邯郸城南驻防的秦军郑安平部两万人,被赵军重重围困。郑安平部远离主力,粮秣断绝,突围无望,只得全军降赵。三国联军乘胜进攻汾城,秦军大败,被迫撤至河西,夹河对峙。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声威大震,而秦军也在积聚力量,伺机卷土重来。
至此,秦赵战争第一阶段的战事暂时告一段落。邯郸战后,秦国士卒死伤大半,丢失了六年以来所侵占的所有的领土,由于百战精兵大半血染长平,折戟邯郸,秦国在数年之内丧失了持续进攻的能力。而赵国经此一战,军队死伤数十万,邯郸仅以城免。赵国从军事强国的宝座上跌落,渐入式微。规模宏大的长平——邯郸之战,不仅在当时震动天下,给参战国秦赵两国之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后世对此战的成败得失也颇为津津乐道。这场战役的胜败对秦赵双方的意义是不一样的,秦赵两国各一胜一败,秦国最终惨败而未伤根本,赵国最终惨胜而元气大伤。通过长平大战,秦国歼灭了赵国足够多的有生力量,赵国一蹶不振,六国弱势以成。当秦人在函谷关内向外看的时候,自豪的发现,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挑战他们的军事霸权了。秦人已经处于那个时代的顶峰,一百二十多年来,无数秦军袍泽怀着气吞山河的壮志,用鲜血与烈火凝聚的统一之梦,即将进入最后二十年的冲刺了。


  • 红星十三妹
  •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从某种意义上说,邯郸之战无疑是长平之战的继续,两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与长平之战一样,这场战役同样留给我们许多的思考:

(一)赵国毁约抗秦是否对自身有利?
邯郸之战,赵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赢得了惨重的胜利。史称“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以城免。”战后的赵国百废待兴,一片萧索,已不复有强国之势了。那麽,长平战后,赵国毁约抗秦这一决策到底对不对?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总的来看,如约割地与毁约抗秦各有利弊。如约割地其利在于,赵国虽损失一部分国土,但最起码可以获得两年以上休养生息的时间,以图后举。而赵割城事秦其弊在于,弱己而强敌,这犹如人割肉饲虎,人之血肉有限,虎之贪欲无穷。另外,长平战后,赵人视秦人为仇雌,深仇大恨,不共戴天。赵国统治集团如割城讲和,也将极大的打击赵国的民心士气,甚至于激起民变。赵国毁约抗秦,利用缓兵之计,暂时阻止了敌人的进攻,调动了秦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避免了弱己强敌的局面。赵国统治者坚持抗秦,是民心之所向,激发了斗志,增强了赵人的凝聚精神。但不利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赵国抗战除了激发自身战争潜力,硬拚国力之外,最主要的希望是力促天下合纵救赵,以成共同击秦之势。但长平战后,各国视强秦为虎狼,闻之丧胆,避之有恐不及,岂敢轻易援赵?由于各国观望成败,这就注定了邯郸形势,时而千钧一发,时而气若悬丝,赵国几乎不支,邯郸险些城破。以此看来,赵国虽然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取得了邯郸战役的胜利,但除了元气大伤,伤筋动骨外,赢得实在是侥幸与勉强。从战略角度来看,赵国毁约导致在长平惨败之后,几乎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又遭到秦国的大规模进攻。
 实际上,毁约抗战对新败的赵国而言,无疑是一步险棋,其风险远远高于履约割地。邯郸之战,在合纵未成的情况下拉开帷幕,赵国获胜的可能性甚至于远远低于长平之战。毫不夸张的讲,长平的惨败使赵国元气大伤,而邯郸的惨胜使赵国丧失了宝贵的休养生息的时间,百姓疲弊,人丁凋零,难以恢复,赵国作为第二号军事强国的基础不复存在了。其实,赵国如若依约割六城,避免在不利的情况下与秦国决战,用以保存国力,以图后举。这虽失利于前,但从长远来看,未尝不是获利在后。历史以时间为轴线,给了每一个国家复兴的机会,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教训,十年生聚,更何况强赵乎?不逞一时之快,不忿一时之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仍不失为明智之举。历史的魅力就在于,标准答案不仅仅是一个。

(二)秦国在赵国负约抗秦的情况下,大举攻赵,这个战略决定对不对呢?
 许多学者都认为邯郸之役,秦国大举攻赵,是因怒而兴师。有人甚至提出了一种假设:长平战后,赵国毁约,秦国不必攻赵,而只需加紧攻韩,赵国新败,肝胆俱裂,只图自保,出兵干涉的可能性极小。魏、赵两国不救韩,则韩亡、魏孤、赵不得独存。持此派观点的人认为,秦国如若趁机灭韩,控天下之枢,比直接攻赵更具威胁。先不论此观点正确与否,至少这个假设在当时是极难实现的。赵国毁约抗秦而韩国贿秦恭谨,秦国怎能放着倔强不屈的赵国不打,而去进攻必恭必顺的韩国呢?赵国毁约,使强秦威信扫地,昭王颜面无光,处于维护自身霸权方面的考虑,大举攻赵也是秦国必然要做出的战略抉择,这是形势所必然,并非人谋所能扭转,此其一。其二,秦国如若攻韩,则魏赵势孤,三晋不保,魏赵两国岂能见死不救?唇亡齿寒如此浅理,信陵、平原焉能不知?从后来的事实来看,魏楚两军既然敢救援邯郸,难道就不敢救新郑吗?可见此论,有不合逻辑之处。我认为,秦国即使攻韩,放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要各国合纵自保,秦国仍然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以此来论,秦国大举伐赵,有其历史必然性,不应视为战略失误,也不完全是因怒而兴师。邯郸之战,秦国的最主要的战略失误在于忽视了各国合纵的可能性。虽然,秦国遣使赴梁威胁魏王,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秦国君臣仍然迷信自身武力,而轻视天下合纵。邯郸败绩,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长平战后的秦国,虽然在军事上对各国取得了无以伦比的优势,但依靠自身力量,仍然无法抵御三国以上的合纵攻击。因此,天下合纵对秦而言仍是致命的威胁,同时也是秦国统一天下最难突破的瓶颈。



  • 猫猫526豹子913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坑杀40万人如同梦人痴语,坑杀这么多人谈何容易!让赵军缴械投降还有可能,但真要全部坑杀,40万人会坐以待毙?坑杀这么多人,要多大规模的场所,可至今未有充足的考古证明。虽然近年来在所谓的长平之战旧址发现了数百具尸骨,就是什么永禄一号坑的,但区区树百尸骨岂能和40万之巨划上等号?由此看来史书记载抗杀40万赵军的说法恐怕是史学家道听途说之物,不足为信!


  • 最爱蔡卓妍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如果能以此为背景拍成电影的话,应该是一篇壮丽的史诗~


2025-09-01 01:27: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最爱蔡卓妍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最后我说一下文中所说的白起之死,实际上我同意文中的观点,就是秦王处罚白起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杀降不吉”。因为白起太有个性了,他拒绝出任统帅,有可能是在与秦王斗气,有可能是他没有必胜的把握(秦国对败军之将的处分是相当严厉的),更不能排除一种可能,就是真如他所说的,他真的患病,不能带兵。但是社会是容不下有个性的人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那时的条件下,轻视官爵也就等于轻视君主。所以,白起尽管对秦国有盖世的功勋,但也因此难逃一死。


  • 冥凰
  • 高级粉丝
    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落英神剑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有这个游戏吗


  • 最爱蔡卓妍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哈哈,估计你也是看到“无双”就先想到游


  • 落英神剑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没错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2回复贴,共1页
<<返回最爱卓妍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