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和南方终究是有差别的,好在我已经学会如何主动适应环境。《stefanie》在这个时候出来,一首《同类》让我喜欢得不行,我把手机彩铃也换成了这首,期待着在大学里寻到自己的同类。这一张里有太多我喜欢的歌,《我的爱》《反过来走走》《奔》……很喜欢燕姿自己写的那段话,
“2004 秋天 在巴黎
在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 开始生活
在凌晨的蒙马特阶梯上 大声唱歌 看见天亮
在熙来攘往的地铁站 听着流泄出的手风琴声
是最凄美的旋律
在塞那河畔 随意的旋转跳着舞 天真的像个小孩
当我什么也不是了
我自由的舞动了 大笑或大哭了”
《完美的一天》这一张是一个男生送我的,那段日子很漫长,我想我的生活应该有些变化才对。拿到唱片的时候迫不及待的听,第一次感觉失望,我觉得燕姿一直没有改变,那些歌为什么唱来唱去都是这个样子。开始了狂躁不安的一段日子,感觉周围很多人都已出发去了,只有自己还是昏了头一样傻乎乎的女生,不会表现,也没有机会。后来我再多听了几次,却认为燕姿这样其实真的很好,期待改变的人其实是我自己,而我不能同样苛求她。就这样又过了一年,下一年年的尾巴,我和W在一起。“我要一所大房子,有很大的落地窗户,阳光撒在地板上……”他无数次跟我抱怨能不能不要老哼这一首,我说好好好,却还是习惯性地在不经意的时候念叨着同一句歌词。那时候真的很好啊,看到天空都会觉得特别蓝,听燕姿的悲情歌曲也会觉得也许爱情没有那么悲。我的迷茫混着爱情的甜酸还有燕姿的音乐填补着我的生活,我渐渐发现,我的青春期也快要结束了。
2007年春天,她出了《逆光》,这张碟我买了三张,都是正版,其实这是废话,怎么可能不买正版。一张送给了一个我很喜欢的女老师,一张留给自己,最后一张送给W。他毕业了,去往另一个城市。我们分手。封面上燕姿站在沙漠金字塔前,我念着那些歌曲的名字,然后交给快递公司。我们没有再见面。没有他的日子里,我变成了一个老人家,每天都在宿舍里听歌,连饭也只是叫外卖。
《我怀念的》,很美丽的一首歌,却在无声处让我忍不住裹着被子痛哭,“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许多回忆被燕姿的声音催促着跑了出来,像是比赛一样在我眼前一遍一遍地跑过,我看见那些最美好的时光,那些清淡得那么美丽的感情,的确是觉得难过,但却觉得心里不再悲痛,这些回忆伴着我成长着,这些回忆舍不得离开我啊,我知道,我知道它们心怀好意。
我变得很没有安全感,不是因为爱情的离去,而是因为信心的丧失,不是因为怨恨,而是因为太爱。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好过来,尽管没有确实地因为想他想到哭,但是却很怀念当时初中毕业时候坐在双杠上听《风筝》听到忍不住大哭的年纪。可我却觉得不害怕,因为燕姿的声音还在,我翻来覆去听她很老的歌,每一首都能联想起当时的心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那么依赖她的音乐,燕姿说:“看见了我爱的人,我愿意去相信,当我决定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永不放弃。”
谁记得,谁忘了……
2000——2007,好快好快,我从那个十四岁的小女孩变成了21岁的大姑娘,又是一年的尾巴,冬天到来的时候总是渴望着温暖,mp3里她的歌被播得越来越多,下一年,我22岁,是燕姿第一次发唱片的那个年纪。
这七年的时间啊,我中考,高考,我爱过别人,被别人爱。唯一不变的是我对她的歌曲的那种爱,她那么亲切,那么慵懒,仿佛就一直住在我的隔壁,不论我在家,在北京,在宿舍,在别处,我敲敲门她就会探出头来懵懵懂懂地对我笑。七年了,我对她的感情变得那么浓烈,尽管我没见过她真人任何一面。但这不重要,她的声音已经成为我的耳朵最能分辨的音素。
现在我大四了,开始准备考研,日子恢复规律。图书馆关门的时候走出来才发现下雨了,同行的女孩突然把一个耳机塞到我耳朵里,前奏刚响起,我的喉咙就被热气哽住了,她凑到我耳边,把湿漉漉的地面踩得咯吱响,她说,“就是突然想跟你听那首《一起走到》……”
我们去钱柜唱夜场,两个人要了小包间,按照燕姿出专辑的顺序一首一首点下来,我们都不唱,只听她唱。就这样安静地坐着,回忆那么深刻又是那么清晰,我看见了我青春的七年,终于忍不住再次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