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浯入荆与渠河由来
渠河,潍河的重要支流,发源于沂水—安丘交界的太平山,东流出沂水县后沿诸城—安丘边界东北流,在安丘市景芝东北注入潍河。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这条河流叫做浯河或者大浯河,后来下游叫渠河,上游仍称为浯河。但古时候并没有渠河,只有浯河(浯水)和荆河(荆水),是堰浯入荆引起河流改道从而诞生了渠河。
《水经注••潍水》中载:“潍水又北径平昌县故城东,荆水注之。水出县南荆山阜,东北流径平昌县故城东。汉文帝封齐悼惠王肥子印为侯国。城之东南角有台,台下有井,与荆水通。物坠于井,则取之荆水,昔常有龙出入于其中,故世亦谓之龙台城也。荆水又东北流,注于潍。潍水又北,浯水注之,水出浯山,世谓之巨平山也。《地理志》曰:灵门县有高柘山、壶山,浯水所出,东北入潍,今是山西接浯山。许慎《说文》言水出灵门(壶)山,世谓之浯汶矣。其水东北径姑幕县故城东……浯水又东北径平昌县故城北,古堨此水,以溢溉田,南注荆水。浯水又东北流,而注于潍水也。”从《水经注》记载可以看出,在古代,荆河和浯河是两条独立入潍的河流,荆河东源发源于荆山(今属于石桥子镇),流经平昌故城即今石桥子镇都吉台村东,沿今天的渠河河道东北流注入潍河;浯河发源于浯山,就是今天的太平山,流经姑幕城(今安丘市石埠子村)东,东北流经安丘市西古河村村东、临浯村前、景芝村西注入潍河,两条河流向大致平行,并不像今天这样,荆河只是浯河(渠河)的一条支流。
古人为什么要堰浯入荆呢?这要从两条河的水量说起。荆河由于发源于低矮岭地,支流少,流程短,流量小,流域内人烟辐辏,用水量大,河水不敷灌溉需要,而浯河发源于沂山以东多雨山地,流域面积广、水量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通航,据老人讲,在石埠子一带河滩曾经挖出过铁锚,安丘市景芝镇东古河村至景芝村这段古浯河河道,当地人叫做“运粮河”,传说是韩信与龙且作战时,刘邦派人通过浯河运输粮草,高家庄村后的一个湾就叫“粮湾”,据说就是因为装卸粮食的码头而得名。临浯的朋友介绍,在上世纪70年代整修运粮河(浯河故道)时,在高家庄村后的古河底曾经挖出一艘古船,在院上村前的古河底挖出一石碑,上有“浯河”字样,这些都表明,古时候浯河是从东、西古河村之间向北,经临浯村东南景芝村西北流入潍,并且水量丰沛,可以通航。
堰浯入荆发生在齐桓公(公元前716年 -前643年)时期,正处于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暖湿期(约从公元前770年—西汉末期),相州、景芝一带多种植水稻,据《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密州》记载:“《三齐略记》曰:‘昔者,堰浯水南入荆水,灌田数万顷,今尚有余堰,而稻田、畦畛存焉。’”种植水稻对水的需求量很大,古浯河水多,荆河水少,古人自然就想到了利用浯河水来灌溉下游粮田,于是就建设了一项水利工程—堰浯入荆。那时的齐国是春秋五霸之一,民殷国富,有能力实施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聪明的古人发现在都吉台村北古荆河距离它西北边的古浯河仅5公里左右,且有10米左右的高差,古人就在浯河上筑坝(就是“浯水堰”,在今安丘市南30公里,景芝镇西古河村南),拦蓄浯河水,在古河村南和都吉台村北开凿引水渠道,将浯河水引入荆河用于灌溉。年深日久,渠道被河水冲刷越来越宽,最后成为浯河主河道,浯水夺荆入潍。古河村以北的古浯河河道(运粮河)由于“浯水堰”的存在渐渐淤积,最后与浯河主河道不再相通,平日靠浯河渗水为源,大水的时候才与浯河相连,据当地朋友回忆,上世纪70年代以前这段故道宽度仍在300米左右,后来修“大寨田”才辟为耕地,但今天依然能清晰看出古河道的痕迹。浯河水入荆以后,水量远远大于荆河水量,合流后的新河不好叫荆河,因为水多来自上游的浯河,但又不好叫浯河,因为浯河下游的老河道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主河道仍然叫浯河,由于新河是开渠引水造成的,下游人于是称新河为渠河。
堰浯入荆使浯河下游改道后,由于没有明确记载,一度造成一些困扰,如清代的地理著作、地方志都认为浯河就是现在的渠河,对流经景芝的那段浯河故道避而不谈;临浯村无浯河可临,对村名来历有些混乱;《水经注》中对荆河和浯河的描述与现在不符,一度有人认为郦道元记载错误,如乾隆版《诸城县志·山川考》就认为《水经注》对荆河和浯河记载是错误的,称“(郦道元)不知荆水在长千沟西北二十里已入浯水东北合流未尝自达于潍,道元误以长千沟做荆水耳。又曰‘浯水径平昌县故城北,古遏此水以溢溉田南注荆水’,亦指葛岗南掘通之渠,其云‘南注荆水’即指今之长千沟也,一误皆误矣!”其实郦道元并没有说错,清代浯河改道早已完成,与郦道元所处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当时县志编纂者沿潍河北行几十里,就会发现还有一条浯河,也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当然,也有对河流改道持清醒认识的,如《青州府志》就对乾隆《诸城县志》的说法予以否认,认为河流改道是常事,《诸城县志》说《水经注》错误是“臆测”。在渠河名称由来上,乾隆《诸城县志》提出“(浯水)其南有废渠,……至今浯水下流土人名为’渠河’,或以此欤?”的疑问,显然作者认为河流旁边的开了一条渠道就更改河流名字太牵强,但限于当时条件一时又找不出渠河名字的由来,就这样推测了一下,但民国时期的《诸城乡土志》和《诸城市志》直接把这疑问变成了肯定,是不够严谨的。
岁月流逝淹没了世事沧桑,浯河故道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但有意思的是,堰浯入荆2700多年以后,人们又来了一个逆行工程“堰渠入浯”----就是在古河村前的古浯水堰附近渠河上建了拦河坝,把渠河水又引向浯河故道,灌溉着两岸的良田。【图片】
渠河,潍河的重要支流,发源于沂水—安丘交界的太平山,东流出沂水县后沿诸城—安丘边界东北流,在安丘市景芝东北注入潍河。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这条河流叫做浯河或者大浯河,后来下游叫渠河,上游仍称为浯河。但古时候并没有渠河,只有浯河(浯水)和荆河(荆水),是堰浯入荆引起河流改道从而诞生了渠河。
《水经注••潍水》中载:“潍水又北径平昌县故城东,荆水注之。水出县南荆山阜,东北流径平昌县故城东。汉文帝封齐悼惠王肥子印为侯国。城之东南角有台,台下有井,与荆水通。物坠于井,则取之荆水,昔常有龙出入于其中,故世亦谓之龙台城也。荆水又东北流,注于潍。潍水又北,浯水注之,水出浯山,世谓之巨平山也。《地理志》曰:灵门县有高柘山、壶山,浯水所出,东北入潍,今是山西接浯山。许慎《说文》言水出灵门(壶)山,世谓之浯汶矣。其水东北径姑幕县故城东……浯水又东北径平昌县故城北,古堨此水,以溢溉田,南注荆水。浯水又东北流,而注于潍水也。”从《水经注》记载可以看出,在古代,荆河和浯河是两条独立入潍的河流,荆河东源发源于荆山(今属于石桥子镇),流经平昌故城即今石桥子镇都吉台村东,沿今天的渠河河道东北流注入潍河;浯河发源于浯山,就是今天的太平山,流经姑幕城(今安丘市石埠子村)东,东北流经安丘市西古河村村东、临浯村前、景芝村西注入潍河,两条河流向大致平行,并不像今天这样,荆河只是浯河(渠河)的一条支流。
古人为什么要堰浯入荆呢?这要从两条河的水量说起。荆河由于发源于低矮岭地,支流少,流程短,流量小,流域内人烟辐辏,用水量大,河水不敷灌溉需要,而浯河发源于沂山以东多雨山地,流域面积广、水量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通航,据老人讲,在石埠子一带河滩曾经挖出过铁锚,安丘市景芝镇东古河村至景芝村这段古浯河河道,当地人叫做“运粮河”,传说是韩信与龙且作战时,刘邦派人通过浯河运输粮草,高家庄村后的一个湾就叫“粮湾”,据说就是因为装卸粮食的码头而得名。临浯的朋友介绍,在上世纪70年代整修运粮河(浯河故道)时,在高家庄村后的古河底曾经挖出一艘古船,在院上村前的古河底挖出一石碑,上有“浯河”字样,这些都表明,古时候浯河是从东、西古河村之间向北,经临浯村东南景芝村西北流入潍,并且水量丰沛,可以通航。
堰浯入荆发生在齐桓公(公元前716年 -前643年)时期,正处于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暖湿期(约从公元前770年—西汉末期),相州、景芝一带多种植水稻,据《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密州》记载:“《三齐略记》曰:‘昔者,堰浯水南入荆水,灌田数万顷,今尚有余堰,而稻田、畦畛存焉。’”种植水稻对水的需求量很大,古浯河水多,荆河水少,古人自然就想到了利用浯河水来灌溉下游粮田,于是就建设了一项水利工程—堰浯入荆。那时的齐国是春秋五霸之一,民殷国富,有能力实施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聪明的古人发现在都吉台村北古荆河距离它西北边的古浯河仅5公里左右,且有10米左右的高差,古人就在浯河上筑坝(就是“浯水堰”,在今安丘市南30公里,景芝镇西古河村南),拦蓄浯河水,在古河村南和都吉台村北开凿引水渠道,将浯河水引入荆河用于灌溉。年深日久,渠道被河水冲刷越来越宽,最后成为浯河主河道,浯水夺荆入潍。古河村以北的古浯河河道(运粮河)由于“浯水堰”的存在渐渐淤积,最后与浯河主河道不再相通,平日靠浯河渗水为源,大水的时候才与浯河相连,据当地朋友回忆,上世纪70年代以前这段故道宽度仍在300米左右,后来修“大寨田”才辟为耕地,但今天依然能清晰看出古河道的痕迹。浯河水入荆以后,水量远远大于荆河水量,合流后的新河不好叫荆河,因为水多来自上游的浯河,但又不好叫浯河,因为浯河下游的老河道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主河道仍然叫浯河,由于新河是开渠引水造成的,下游人于是称新河为渠河。
堰浯入荆使浯河下游改道后,由于没有明确记载,一度造成一些困扰,如清代的地理著作、地方志都认为浯河就是现在的渠河,对流经景芝的那段浯河故道避而不谈;临浯村无浯河可临,对村名来历有些混乱;《水经注》中对荆河和浯河的描述与现在不符,一度有人认为郦道元记载错误,如乾隆版《诸城县志·山川考》就认为《水经注》对荆河和浯河记载是错误的,称“(郦道元)不知荆水在长千沟西北二十里已入浯水东北合流未尝自达于潍,道元误以长千沟做荆水耳。又曰‘浯水径平昌县故城北,古遏此水以溢溉田南注荆水’,亦指葛岗南掘通之渠,其云‘南注荆水’即指今之长千沟也,一误皆误矣!”其实郦道元并没有说错,清代浯河改道早已完成,与郦道元所处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当时县志编纂者沿潍河北行几十里,就会发现还有一条浯河,也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当然,也有对河流改道持清醒认识的,如《青州府志》就对乾隆《诸城县志》的说法予以否认,认为河流改道是常事,《诸城县志》说《水经注》错误是“臆测”。在渠河名称由来上,乾隆《诸城县志》提出“(浯水)其南有废渠,……至今浯水下流土人名为’渠河’,或以此欤?”的疑问,显然作者认为河流旁边的开了一条渠道就更改河流名字太牵强,但限于当时条件一时又找不出渠河名字的由来,就这样推测了一下,但民国时期的《诸城乡土志》和《诸城市志》直接把这疑问变成了肯定,是不够严谨的。
岁月流逝淹没了世事沧桑,浯河故道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但有意思的是,堰浯入荆2700多年以后,人们又来了一个逆行工程“堰渠入浯”----就是在古河村前的古浯水堰附近渠河上建了拦河坝,把渠河水又引向浯河故道,灌溉着两岸的良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