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学堂吧 关注:386贴子:3,089
  • 7回复贴,共1

15年秋季期末论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5-12-15 23:40回复
    课题:儒家的精神与自我建立
    ——中华文化“己学堂”学习心得
    教师:麻尧宾教授
    姓名:薛程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团
    年级:2012级
    学号:2012141461201
    作为一名理科专业的学生,在这个学期很荣幸的选到了麻尧宾教授的哲学篇课堂,明白了“己学”是怎样的一门艺术,原来从来没有真正的关注过自身,通过这门学科,我才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切己之学,“己学”之所以叫做切己之学是因为它有两大任务,一是认知自我,二是做好自我,而认知自我是做好自我的前提,做好自我则更有利于认知自我。同时己学是当代儒家文化的一种发展形式,是当代文化的精华,教会了我怎样更好的认清自己。明白了儒家精神的“克己”与“恕人”。己学是对儒家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发展,适应了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对此更应该要有所了解。儒学为己学的精神奠基,己学是儒学的继承和发扬,“为己”思想由孔子提出后,作为儒家思想的基本前提为后期儒学流派所继承,“为己之学”得到进一步展开。“为己之学”反映了儒家对主体自我的肯定,体现了对个体内心精神世界的关切;己学是适合现代社会的新儒学,在当今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人役于物、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的人类的尴尬境地,现代新儒家杜维明对传统儒家的“为己之学”赞赏有加,认为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儒家的为己之学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麻尧宾教授的“己学”更是对儒家精神的一种传承与浓缩,所以我将把我学习“己学”的心得体会发表出来以推动自身的发展,为自己的人生书写更为华丽的篇章。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明白了己学可以用“一己遍照”四个字来概括,肉身若无魂魄,乃多么可悲、可怕之事?文化乃民族之灵魂,倘一民族缺少文化、思想积淀,就如肉身没有灵魂,亦是可怕的存在。余英时曾言现在的中国,仿若没有灵魂的躯盖。通过上课学习我了解到麻尧宾教授曾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做演讲,讲述了其侧重各有不同,然中心话题皆涉及思想空洞。在牛津讲当代中国的文化空洞与新儒学的未来,当代中国虽有意识形态却无思想、信仰,此处所言思想与信仰,乃真正的思想、真正的信仰。人类为自我的群体,面临着能源、材料、水资源危机,环境污染问题,此危机、危殆、危险,简称“危”,其与《尚书·大禹谟》十六字经之“危”乃隔绝么?不然,《尚书》时代人有危机、危殆、危险,当下之人虽距尚书时代已有几千年,亦有自我生存的危机、危殆、危险,虽已有所不同。是故人类群体自我和个体自我皆面临生存之危殆,此种危殆亦广及于整个宇宙世界。
    “一己遍照”这四个字的基础是切己之学。“己”就是自我,宇宙有一个最终极本根之体,乃是宇宙自我的本根之体,生发出来有一个条分性种子存在,于是就有分殊的、无数的、各有分别的个体自我的存在。生生不已的展开叫做“照”。“照常”概念有其重要性,与儒家“道不可离”有紧密联系。何谓“道不可离”?《中庸》有“道也者,不可须臾而离也,可离非道也”之说,赅括而言即“道不可离”。它又分两个层面来讲,一个是“显现性格照”,一个是“关联性格照”,就是说每个个体自我一方面在不断地进行自我生命的有机的彰显,这个过程中,自己的优劣势都展露无遗;另外一方面,我们每个自我的个体又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它还存在于群体的网络当中。“一己遍照“一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照体三具”;第二部分:“灯镜遍有”;第三部分“即境即己”;第四部分“三如一贯”。
    正如麻尧宾教授所讲:己学是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思考和感悟,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知自我,然后做好自我。“认识自我”即“认识”动作的对象、客体为“自我”。认识动作之主体为“我们”、为“己学”、为对己学有兴趣与关怀之个体、为对自我问题有内在关切之个体。通白地讲,在座诸位以至普罗大众皆可成为认识自我之主体,故不仅限于一小撮人,而应尽可能放在广大、全幅层面看待与实现,此即认识主体本身所具之普遍性格。“认知自我”涉及到自我的生存构造,自我的生存构造成为己学的第一大研究对象。我自己对认知自我的理解是,对我们自身而言,认清自我就是要在各个方面去真正的了解到自己,并通过不断的思考,明白自己是一个怎样人,自己有什么方面的不足,在什么方面有过人之处,更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一个怎么样的人;当然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需要不断的学习,如果不对一件事物有所了解,就无法真正的去判断是非,更谈不上认知自我,这里的学习不仅仅指坐在教室里学习,而是需要真正的走进别人的世界,去向周围的人学习,甚至可以向周围的一切事物学习,如果可以保持这样高的觉悟的话。认知自我是做好自我的前提,所谓做好自我,也就是提高自己的涵养,做好自身的涵养是一种功夫,在己学里面叫做“动中功夫”,所谓的动中工夫就是我们的世俗形态的这样一种各种行为,各种面对,各种事物当中来建立起自己的道德的要求。通俗来讲,就是说我们并不是在闭门造车,口头上的“我要孝,我要悌,我要忠,我要信”,这种仁义、礼德不是只是对自己而言,而是真正的走到世界当中去,走到社会当中去,走到与各种各样的事物中,与各种各样的人的打交道,去建立一种道德感,去建立一种道德的实现。提高自我的涵养,不仅仅需要从书本当中获取启发,还需要从实践中感悟真谛。因此认知自我很重要,提高自身的涵养也很重要,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有资格要求别人也做到。
    这样的学习更是让我明白了己学能使人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己学是修身之学,对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己学适应了当今世界的多元化,让传统儒学在现代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与时俱进。对于在现代生活中提高价值理性提升人文精神,克服浮躁与急功近利的思想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对于端正现代教育的学风,克服教育中过于功利化,工具化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具有积极作用。己学有利于自我精神的建立与完善。在现代生活中,人依旧有许多的欲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用己学来约束自我对自己的发张社会的和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就更需要明白己学的重要性,来约束自身的思想,为自己的行为设置一个风向标,那就是“己学”。
    从自身来看“己学”,以自己作为“镜体”最难,却也最有效。子曰:一日三省吾身,这就是由己看己。以自己为“镜体”,可以得到一些启发,而且这些启发是你永远无法从他人身上得到的。由己看己其实也是由己看人,以他人的角度看己。如果我做了一件错事,我很快就会意识到它是错的,然后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此时别人就是己,己就是别人。如果说由己看人还有可能因为无法透过表面看清本质而做出误判,由己看己则可以直达最深处,看到最本源的思想,因为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这就是由己看己之学。
    为己之学,之前所说的为己是为了自己,而现在所说的为己却是做自己。不论你从谁身上学到了什么,最重要的都是将其实践出来,也就是做自己。仅仅是坚持本心是不够的,说一套做一套却还说自己心里有所坚持只是迫于形势岂不是自欺欺人,那样自己的坚持只不过是镜花水月。因此己学最终的目的就是做自己,真正的了解自己,去明白自身所需所缺。
    通过学习我终于了解到,一个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有着思考与改进的能力,麻尧宾教授眼中的我们依旧有着那么的不足,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反省自身,我们更需要去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只有先将别人看出自己的不足改正之后,那时候的自省就不仅仅是镜花水月而是锦上添花了,要认识自我,改变自我。我想我只有真正的通过己学将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美好,真正的将“己学”学习体验落实到了生活。才会明白“己学”将会是我的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会在将来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带给我前进的动力。我很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样一门对自己的生活乃至人生都有着重大意义的学科,感谢麻尧宾教授,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良师益友。


    9楼2016-01-04 23:32
    回复
      2025-11-17 13:13: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儒家的精神与自我的建立
      -中华文化“己学堂”学习心得 化工学院 2013141491111 游祺 四团
      通过一学期的中华文化“己学堂”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了更多的新同学;通过团队中华文化“己学堂”app制作让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快乐;通过麻老师麻教授的精彩讲义更让我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其中的儒家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最为深刻。以孔子为鼻祖的儒家文化在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依然在今天熠熠生辉,这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现代人生死、体味。现在我就来谈谈我通过中华文化课堂的学习对中华文化“己学堂”的学习心得。
      谈到中华文化首先就得谈谈孔子。第一节课麻老师先给我们观看了电影《孔子》。下面是一些相关影评:《孔子》导演早在2008年,和菜头曾经说:“谁也演不了孔子。”虽然这样的消极论调并非知难而退的理由,但确实道出了“孔子”这一题材的难度。在观影之前,我对这部电影持谨慎的乐观,信心来源有二:一是发哥的个人魅力,二是胡玫在古装正剧领域的稳定表现。我可以想象电影塑造出的孔子形象必定会招致很多人不满,我甚
      至可以想象影片会小心翼翼绕开雷区从而塑造出一个略显平庸的孔子。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一部名为《孔子》的电影中,我几乎没见到孔子的影子。原因何在?很简单,孔子一生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周游列国,而影片对这段经历的描写却极尽苍白。我们想知道: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孔子究竟游离了哪些地方,有怎样的具体经历。我们很早就知道他四处碰壁,现在更想知道他究竟为何碰壁,如何碰壁。在游历途中,他又如何与弟子们生活、相处,以何种方式教导弟子们何种思想,从而成就其教育家的地位……归根结底,我们想知道: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戈多来了!季孙斯眼看时日无多,终于幡然悔悟,让儿子请回孔子。孔子面对阔别多年的故国,对着城墙跪拜,潸然泪下:鲁国啊,生我养我的鲁国啊,我终于又回来了!
        原来这才是孔子在外游荡多年的最终目的啊!当时我就震惊了:孔子的理想在哪呢?抱负在哪呢?追求在哪呢?
      ……孔子,在哪呢?
      那么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弟子的日常言行《论语》会被历代封建帝王所接受和利用,最终成为国家统治思想,在一定历史时期对维持国家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论语》中仁爱思想贯穿始终,孔子所提倡的对君衷心,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姐妹友爱等观点都是他在周游列国期间承受他人所非能承受之痛后的沉淀。可见孔子是一个永远怀着一颗人之心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圣人。
      之后,老师又讲诉了‘己学’,何为‘己学’? 所谓己学便是自我之学。至于“关切自我”,究竟怎样一个自我呢?尔乃当下之自我,无论徒倚彷徨或欣喜若狂,也不论掩涕泣亦或焕容光;尔乃生活之自我,行走坐卧,所感、所思、所想。诸粲然之自我便是人伦日用中最为真切的自我。“己学”的一件大事就是想要将伦常中之自我实现出来、体贴出来而得一全幅之新面貌、新精神、新架构。然则并不仅限于此,自我乃彻上彻下者,必有形而上之根源,故己学又将其推括到宇宙面来立说,欲从宇宙界之自我徐徐下贯至人伦界之自我,逐一展开。吾敢断言,在座诸位都是人伦的自我,都有自我之烦恼、感受与惶恐、自我之迷茫、信念及沉淀。遂“己学堂”之切要任务便是引领诸位寻一心灵休憩之地,觅一心田安顿之处,于汝之未来,汝之人生都将助莫大焉。
      我们“己学堂”的言说径路依照《己学述要》之纲目循序渐进,先有一序,后有一导论。
      序著于《己学述要》前,题为“建立科学的儒学,以作为哲学的建筑师的要求”。导论部分,题为“切己而综合的学问:一己遍照”。导论下又分三,一是:己学的建筑是什么;二是:己学与别的学问的区隔;三是:总旨所要叙述的“一己遍照”义。。
      己学的建筑是什么呢?“己学之建筑”分三方面而言:“自我认识问题”,“自我涵养问题”以及前两者之统合与比较,并析。即以自我生存构造为起点,其终点趋向于涵养境界之旨规;“自我涵养”又以“自我认识”为起点,其终点趋向于“三如一贯”境界之旨规。
      何为“自我认识”。
      认识自我”即“认识”动作的对象、客体为“自我”。认识动作之主体为“我们”、为“己学”、为对己学有兴趣与关怀之个体、为对自我问题有内在关切之个体。通白地讲,在座诸位以至普罗大众皆可成为认识自我之主体,故不仅限于一小撮人,而应尽可能放在广大、全幅层面看待与实现,此即认识主体本身所具之普遍性格。
      然何为认知?乃与“照察”、“照”及“照体”概念密切相关。“照”即生生不已的展开;“照体”为生生不已展开底自我本体;“照察”乃由“照体”所生发之“照”的实现,即“照”落定在群体结构中所形成底互相关系。换言之,“照”为单个个体或个体之间生生不已的展开,而“照察”则限制在个体彼此关系之基础上、建立在群体结构关系拘囿之基础上。故人与人、物与物、现象与现象彼此之间的关系,皆可用“照察”概念描述。打个比方,麻老师坐在讲台之上,与桌子、与诸位同学之间即“照察”状态,乃并非单向性格存有,而为双向性存有;又如灯光与诸位同学之间亦是“照察”,此皆表明彼此之间条贯着生生不已展开之“照”。
      因此,之后将着重于“照常”、“照察”与“照确”彼此关系。何为“照确”?“确”即确以为然之意,即吾人认知世界时,以为自己所认知底世界更贴近事实本身、宇宙真相,乃由自我坎限条贯至认知范畴所带来。“确”既在照常意义讲,亦在照察意义讲,称之“照确”,乃认知建筑术底核心概念。
      如何“认识自我”
      “自我认识”存在路径问题、方法问题、主体问题、步骤问题、意义及价值问题。
      路径问题如何考察?自我认识之路径乃自上而下之条贯,从宇宙界自我本体、宇宙本然原则自我坎限,进入分与原则之确以为然。乃既为照常义条贯,亦为照察义条贯,其路径绝非一条,而为若干以照常义为前提之照察义的体现。不单要从何所从来探讨,亦要从何所从去探讨,“来”即宇宙本体及自我坎限,“去”即要落实到自我本体,此为路径起点与终点。
      认识自我之方法,即“反照法”与“比照法”。前者乃涵养者自身的照察,即带着自我坎限的认知——照确。后者在照体和照体之间、自我与自我之间进行比较,在照常义与照察义上讲。
      己学堂的重中之重便是“一己遍照”了。也就是己学的灵魂,人类为自我的群体,面临着能源、材料、水资源危机,环境污染问题,此危机、危殆、危险,简称“危”,其与《尚书·大禹谟》十六字经之“危”乃隔绝么?不然,《尚书》时代人有危机、
      “危”、“群体结构”此二概念并非没有关联,而由自我及自我坎限此枢纽性名相牵连、统摄。导论部分实未论说何为“一己遍照”,单从概念而言,望诸位对其有理智体会之前,先存一感性奠基,此感性奠基即前面铺陈性质文字之展开。何为一己遍照,此问题颇为重要,并非一二言可讲清,乃己学课堂全部要义根底之所在,简单地讲,即整个宇宙莫不由自我之本体来加以统摄。若继续往下讲、往细里讲,则又可做诸个概念分说,如“一本万殊”,亦如以一本万殊为基的“一己万殊”,此两个概念亦极为重要,且非简易可言明的。围绕“一己遍照”,接下来须解决:何为“一”?何为“己”?何为“遍”?何为“照”?且须分别理清一己万殊、一本万殊,及其与儒家正名主义之关系。
      一己遍照是一切己而综合之学问。何为切己。“切己”即与自我之本体所最关切者、所最契近者,意即跟吾人生活最体贴、跟吾人生存感知最迫近底部分。上学期吾曾做一调查,其内容颇多,皆青年人最有性味底问题:如情感、未来选择、孝亲与自我事业之冲突等,此诸问题便构成与青年人之自我最为贴切底部分。是故,切己论题之起点即自我生存,其终点亦即自我生存,切己论题之核心要素即:自我生存问题。何为综合。所谓“综合”别于康德意义之综合,康德意义之综合更倾向于与先天观念相对峙底后验观念,乃二者之统合,非偏颇任一端,而是先天后天之统合判断。然吾今日所讲综合,亦即己学形态之综合,与康德虽有可贯通处,又存在较大分别。可贯通处即吾人所讲之综合亦为经验、后验,分别处在于吾人于此外亦重效果,即最终是否达成目标、最后之宗旨与诉求等此诸多方面。
      以上是麻老师在己学堂上的讲解和我个人的一点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己学堂的学习已经告一段落,我们只能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慢慢体味,最后感谢麻老师一学期以来的精彩讲义。


      IP属地:四川16楼2016-01-05 15:01
      回复
        儒家的精神与自我的建立
        2014141463237 许子帆(一团 软件学院)
        摘要:
        本文将作者眼中己学与辩证法两种目前所知的哲学框架进行了初等层次的对比,诠释了作者眼中的己学,以及一些对两种哲学间的思考。
        关键词:
        己学 辩证法 自我坎限 一己遍照
        //也许是因为专业的原因,好久没有自己静下心来好好写一点有意义的东西了。
        什么是哲学?在选这次课之前,我几乎是按着高中课本上所写的来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历史课本上也有提过一些康德的理论,孟德斯鸠之主张。然而那些理论,都随着一次考试全部还给了老师们。大学以来,我对现代哲学的态度几乎都为敬而远之。那些深奥的道理,教条似的推论论调,以及抽象的结论,似乎和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关联。长此以来,我一直对辩证法的诡辩性质持保留态度。
        然后我就选了麻老师的课。我想听听中华文化的哲学是怎么样的。
        “己学”,一个将儒家古代之言论与现今人文之环境结合起来,关于“自我”的学问,确以前从未耳闻。一个反省自我,提高自身修养并能为我们所用的学科,一个在我看来,研究自我与外界的联系,研究我们独立的日常生活和千万个本体彼此关联的整个宇宙之间的关系的学科,一个将理论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的学科。
        就此一点,就已和政治书上所云“唯物辩证法”相去甚远。“至少,我能学一些非教条的知识,能在我的生活中有作用的东西。”然而,此“自我”亦十分模糊。我们应该反省的,是何种状态下的“自我”,“自我”中包含着什么方面的知识。
        在我认知下的自我,就是物理层面的自身,以及自身与整个世界间存在的所有联系。但是,自身与世界间联系的大小,是随具体的环境而改变的。比如,在现今的大学生活,自我是自身的健康,学习,生活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一个目标,抑或是信仰。然而,在战乱时期,或是天灾人祸来临,自我也许就只是一个生存与否的分界线。此“自我”亦可影射到一个组织,群体,或是势力中去,比如国家,民族,或是宗教。自我,自然也包含在小自我与大自我之间的取舍,小自我和大自我之间的矛盾。至于如何去处理这些矛盾,这是小自我的选择,我觉得不应该去回答这个问题,否则就会陷入辩证诡辩的怪圈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说辞我是无法接受的,毕竟一个正常的人应该不会去“具体问题,抽象分析”。然而作为一个自我,其修养之路上的问题,麻老师巧妙地汇总到了一个词语:自我坎限 上,而将具体的提升自我修养,汇总到了“一己遍照”上。
        此时,又有一插曲。在寻找此“坎限”的定义时,我将其与“坎陷”混淆了起来。牟氏的“自我坎陷”在我以为,是一个动词,是儒学在发展的过程中,自我改造的过程。然而,麻老师所说“坎限”,据引为:“自我欲望于诸个体体现生生不已之生命力时,亦成为诸个体的枷锁与躯壳,恰若蜗牛之躯壳永远戴在其身,无法遁逃、无法超越,此种现象,吾人称为“坎限”。”具体化,则我以为自我碰到的所有可成为困难的事物。以我来说,考试的困难,虚拟世界对抗的失败,甚至是生活费不够用,皆可成为坎限。若是影射于大自我,则可理解为民族存亡,国家存亡之非常情形,抑或是内部矛盾激化,寻求改革的局面。
        而“一己遍照”,据定义,为“整个宇宙莫不由自我之本体来加以统摄”。此时,我觉得可以在某一细小方面与辩证法做对比。譬如现代的自然科学,大部分科学家都是以‘屠夫式’的方法论来解决问题的:他们把世界割裂成极小的部分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生物的并不研究全部生物,有的只研究动物;研究动物的也不研究全部动物,有的只研究哺乳动物;研究哺乳动物的,有的只研究人体;研究人体的有的只研究骨骼。他们眼中可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是从独立,割裂的角度来看问题。然而,与此矛盾的是,此为人类获得世界认知的唯一,也是最重要的手段。然而,自然科学完满地契合了“一己遍照”的字面含义。自我本体孜孜不倦的以各种手段了解宇宙间的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并总结,统领以成为所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最终成为真正的科学。“一己遍照”,在知识与科学此方面来说,我觉得是实用性的。千千万万个自我在逐渐认识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宇宙的同时,改变着自己的世界观和具体知识,以此分成千千万万个学派,百家争鸣,而不是以一种所谓“上帝视角”看问题。在人类科学“盲人摸象”的实践中,至少己学鼓励着我们去摸象,以进行“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争论,而不是诡辩的“大象在乱跑,大象也和外界存在着无穷多的联系,用‘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徒劳无功,只有使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辩证法观点,才能搞清大象的样子。”这种言论。
        “己学”,给予我一种全新的思想去看问题。它给了我这个实用主义者一些有用的建议去生活,去学习。当然,我也认为它,相应的对于辩证法,有着一定的抵触性。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哲学理论都是完满的,辩证法不例外,己学也不例外。我反对辩证法的诡辩本质,然而我却很推崇它的两面性思考,至少它让我在生活中看起来逻辑上无懈可击。然而,还是那句话,我应该关注的是,它们如何能为己所用,而不是去一味反对和支持。重要的,不是哲学本身,而是哲学对于我们方方面面的影响,以及我们怎么去使用它。
        参考文献:
        四川大学麻尧宾教授《中华文化-哲学篇》课堂笔记
        《“己学”刍论——工夫传统与儒家的为己精神》---麻尧宾
        《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的十大文化错位》 ---邓晓芒
        “己学堂”微信公众号


        IP属地:上海18楼2016-01-05 17:08
        回复
          儒家的精神与自我的建立
          ——中华文化“己学堂”学习心得
          建环学院 三团 蒋志成 2012141477050
          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是一个现代名词,但却不是一个现代问题。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不论生活在什么时代,何种民族,都有一个如何确定自我同一性的问题,这个统一性可能是多维的,动态变化的,但同一性本身的存在却给人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一个安身立命之地。这种保持自我认同的统一性并非是抽象的概念组合,也不是纯粹的自我意识呈现,而应当是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自我的确定性,关联性。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儒学给人的存在提供了一个自我认同的精神花园,这个家园不在天上,也不在物中,就在自我与他人共同生活于其中的人伦关系之中。以现实的人伦关系为依据,儒学提出了以三纲五伦为代表的人伦关系规范,对这种人伦关系规范本身的认同和这种人伦关系规范中确定自我的地位,德行,是一个儒者保持自我同一性的根本依托。对于深受儒学传统影响的人来说,儒学人伦关系规范就是他们的精神花园,须臾不可离。清末学者王国维因自觉世道大变,人伦大坏而自溺于颐和园湖中,史学家陈寅恪写诗感慨他“从容一死殉大伦”可以证明儒学人伦关系规范对于自我认同的重要性。传统儒学的自我认同是一起人伦关系规范为依托的,而这样一种人伦关系不是体现在道义之利,而是强调以道义为指导,在道义许可的范围内去求正当之利。因此,他们大都提倡一种义利统一的义利观。对于儒家“见利思义”“义而后取”等一类训条,他们都是赞同的。黄宗羲就说“仁,义,礼,智,乐,俱是虚名。人生堕地,只有父母兄弟,此一段不可解之情,与生俱来,此之谓实,于是而始有仁义之名。”
          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即“认识”动作的对象、客体为“自我”。认识动作之主体为“我们”、为“己学”、为对己学有兴趣与关怀之个体、为对自我问题有内在关切之个体。通白地讲,在座诸位以至普罗大众皆可成为认识自我之主体,故不仅限于一小撮人,而应尽可能放在广大、全幅层面看待与实现,此即认识主体本身所具之普遍性格。什么是认知?认知即与之前的“照”相关联。“照”即生生不已的展开;“照体”为生生不已展开底自我本体;“照察”乃由“照体”所生发之“照”的实现,即“照”落定在群体结构中所形成底互相关系。“自我认识”存在路径问题、方法问题、主体问题、步骤问题、意义及价值问题。路径问题如何考察?自我认识之路径乃自上而下之条贯,从宇宙界自我本体、宇宙本然原则自我坎限,进入分与原则之确以为然。乃既为照常义条贯,亦为照察义条贯,其路径绝非一条,而为若干以照常义为前提之照察义的体现。不单要从何所从来探讨,亦要从何所从去探讨,“来”即宇宙本体及自我坎限,“去”即要落实到自我本体,此为路径起点与终点。
          认识自我之方法,即“反照法”与“比照法”。前者乃涵养者自身的照察,即带着自我坎限的认知——照确。后者在照体和照体之间、自我与自我之间进行比较,在照常义与照察义上讲。前者与显现的展开相对应,后者与关联的展开相对应,二者可以context来概括。Context即在阅读英文文本中理解某单词,需借助上下文、再结合单词本身之意,乃语言结构中常用方法。将context进行广义地结构主义推扩——推扩至宇宙界,即吾人界定自我本体,不单由自我本身界定,还需衡量自我周遭的其他自我、其他事物,由周遭世界通盘恒定之后,方能得出确以之意,此为具有浓重己学意涵、广义结构主义意涵底context。而此处结构主义以群体结构为表征、为对象,故context含有反照和比照两种方法,因又具有可推广之周遍性,亦称之为“反照律”、“比照律”,即反照条理与比照条理,故存在反照律(法)的context,与比照律(法)的context,由是可知其既涵括显现境界,又涵括关联境界,乃认知自我之方法、律令、条理底圆融与统和。
          认识自我之主体问题于前已略略提及,但只涉及一般普罗大众义之主体,于“己学”层面需先对“照体”在主体意义进行界定:主体意义之照体被称作“灯体”,客体意义之照体被称作“镜体”。因主客体关系一般在认知与实践义讲,方有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之说,但仅在认知范畴或实践范畴打转,当吾人面对宇宙世界诸多物与物、现象与现象、人与人之关系时,此诸概念往往成为难以逾越的束缚。如地球与月亮,潮涨潮落与二者距离和吸引力大小变动相关,但无法以认知主客体说明,而应言发动主体和发动客体、或实现主体和实现客体。此外,亦存在互为主客的关系,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当“我”为思念主体、认知主体时,“君”为思念客体、认知客体,而两者又可互换;“共饮一江水”仅为思念行为所铸造的主客体融为一体的桥梁、纽带和联系。又如《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亦复有其主客体问题。又如我在观察着诸位,我便为认知主体,诸位也在观察我,所以诸位亦是认知主体,此即互为主体;同理,在作为被观察对象意义上是互为客体。在人与人之间如此,在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亦如此,大至宏观星际,小至微观粒子,无不存在互为作用主体与互为作用客体。故灯体与镜体概念之创作,乃为打破人伦世界之限制、认知范畴之束缚:一、从人与人突破至人与物、现象与现象,二、从认知范畴推扩至作用层面、实现层面。即“己学”由一般的哲学主体概念引申至“灯体”概念,由一般的哲学客体概念引申至“镜体”概念,由互为主体、互为客体进一步牵引至互为灯体、互为镜体。
          建立自我,超越本我:
          建立自我,就是要支配自己,改造自己。支配自己,改造自己,必须把支配的自己,与能支配改造的自己,是作为同一的自己。所以我们必须对于我们过去之行为,负绝对的责任,一一都承认是我做的。因为我们一承认之,我便是把他们一齐收摄,到现在的我自己之前,成为我现在之支配改造活动之直接所对。反之,如果我们溯其原因玉外在之遗传环境等条件,我的目光,注视到各外在条件,我便是把此正想加以支配改造的对象,推开到现在的我自己之外。从这个理念出发,就可以推出:如果所有资源都内在于我们,那么如何建立超越于本我的自我就完全依赖于人自身。由此孔子也明确表达了只有在自我转化的形式中精神超越才有可能。孟子也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尽管天爵与人爵不同,但通过人的努力还是能自然获得天爵的。由此儒家的自我不只是一种身份表征,跟体现了上天的法则火一切实存与活动的德性。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这不仅仅表明万物由此是可知的,更意在说明天的法则和德性嵌于万物之中。如此,孟子的这段话表明:因为万物的法则和德行痘以内在于我,所以,只需考察人的存在与本性中固有的东西就能够到达天堂。理解事物的本质,理解我们自己存在的本质与理解儒家超越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道理。其中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发现我们相对与自我是真实的,换句话说,即我们的本性与其他人的本性甚至世间万物的本性都是相同的,由此达到天人合一。以自我的综合观念为基础,达到自我与超我的理想意义。


          IP属地:天津20楼2016-01-05 17:59
          回复
            儒家的精神和自我的建立————我的己学堂心得
            马昕 商学院 学好:2014141084092
            一、什么是己学
            从学术的正统的含义与解释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究。“己学”是麻尧宾先生所创立的以“己”为本体,“理”、“物”、“心”不即不离,浑然一体,上达宇宙本体,下致人伦日用的一门即本体即工夫即境界的超融意义的现代新儒学学派。已出版的相关专著有《中国哲学讲话发略》、《己斋答问:<中庸>学问法与“己学”构造法》等,文章有《“己学”刍论——工夫传统与儒家的为己精神》。
            从生活的实践的运用与实践方面进行探究。“己学”是儒学在现代的全新的诠释,它是“切己之学”,是置于儒学之下、关切自我以及自我生存的学问,并非普通的学问。“己学”之中的自我是科学的起点,也是哲学的起点。其观念世界涉及道德、法律、宗教、音乐、文学、经济等的观念世界。儒学中的内容涉及到了危机的多种方面,如:“君不君,臣不臣”即涉及到自我生存的信仰的危机的解决。“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涉及到自我生存的情感的危机的解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涉及到自我生存的生活的危机的解决。自我是科学的起点,也是哲学的起点。所谓的观念世界涉及道德、法律、宗教、音乐、文学、经济等各种方面。
            二、己学与儒学的关系
            首先来说“己学”,“己学”是麻尧宾先生所创立的以“己”为本体,“理”、“物”、“心” 不即不离,浑然一体,上达宇宙本体,下致人伦日用的一门即本体即工夫即境界的超融意义的现代新儒学学派。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己学”是儒学在现代的全新的诠释,它是“切己之学”,是置于儒学之下、关切自我以及自我生存的学问,并非普通的学问。“己学”之中的“危”指的是:危殆、危机、危险等。这些“危”涉及我们的信仰、生活、情感、选择等等。
            【尚书.大禹谟】之中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传说,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其寓意深刻,意义非凡:道心指体察天道或宇宙本源之心。微指微妙而不可言传。精指精微之功夫。一指专注于精微的、主一无适的功夫,即内心的世界有所主宰,浑然一体,没有纷扰。中指中道和正中。“己学”之中的自我是科学的起点,也是哲学的起点。其观念世界涉及道德、法律、宗教、音乐、文学、经济等的观念世界。儒学中的内容涉及到了危机的多种方面,如:“君不君,臣不臣”即涉及到自我生存的信仰的危机的解决。“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涉及到自我生存的情感的危机的解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涉及到自我生存的生活的危机的解决。
            再来说儒学,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今”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孔子所谓“为己”即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为人”则是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赏。以为己否定为人,意味着儒家将为学的重点指向自我。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正是儒家哲学的价值取向。“为己之学”反映了儒家对主体自我的肯定,体现了对个体内心精神世界的关切。在当今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人役于物、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的人类的尴尬境地,现代新儒家杜维明对传统儒家的“为己之学”赞赏有加,认为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儒家的为己之学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说:“在儒家的传统里,学做一个完善的人不仅是一个首要关切的问题,而且是终极关切和全面关切的问题。”
            三、己学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其实质"就是学做人"、"学习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儒家的学做人,大体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尊德性与道学问,二者的顺序上,尊德性是第一位, 道学问是第二位。二者的关系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1) 麻尧宾老师在《中国哲学讲话发略》中曾讲过:“中国哲学的三论,即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中国哲学中尽管也有三论的构架,但跟西方哲学的三论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因为中国哲学的三论乃是以具有中国哲学理论特质的理论系统为其建立根基。”
            (2) 帮助我们发掘自我认识生活中的危殆、危机、危险。
            (3) 己学让我们在社会中做好了个人知识储备和人文修养,在遇到困难时可以从容面对并且很有信心,提高个人的自信度与幸福感,同时对个人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的提升。
            (4) 己学作为关切自身及自我生存的学问,可以帮助我们净化思想,认识自己,成就自己。
            结语:首先是谢谢麻尧宾老师的辛苦教学,从课堂中学习道德己学精神,深深触动我,让我的世界观更加完善,而不像之前那样偏见固执,我所理解的己学就是探索自我,探索自我就是探索世界,所以我等于这个世界。


            26楼2016-01-07 06:59
            回复
              中华文化“己学堂”学习心得
              电子信息学院 陈晓龙
              学号 2014141453018
              摘要: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己学”是对儒家哲学的接着讲,是对人本主义的打破与转拨,它从宇宙本体处出发下贯,然后逐步细致入微到现实当下的人伦社会中来,而我们所面对的当下人伦生活又无不包含着政治经济问题。儒家精神与己学精神的互相作用下,建立自我的方法也是慢慢呈现。
              关键字:儒家精神 己学 自我的建立
              正文:
              一、 儒家精神
              儒家文化精义,对个体来讲,在于如何使个体生命持续有效地发展并积极贡献于家族、社群、国家、民族,从而使个体生命更富有现实价值和超越时空的永恒意义;对群体来讲,既能使自身充满活力,保持前进动力,同时又能安定有序、长存永生,最大限度地让其中的每个生命体都能自由舒展与和谐共存。若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就是“仁、义、礼、智、信”,即儒家“五常”。“常”,即常理、常道,不变之理,永恒之义。无论哪个朝代,无论什么社会,群体和个体要优秀、要卓越、要生命永驻,都离不开这五个字。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历经劫难而坚毅持久地不断延续,历经坎坷而充满生机地不断自新,正因了这五个字。 “仁”字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与精髓,“义”字代表儒家崇尚的道德高标和崇高的价值追求,“礼”字代表的是行为规范和规矩意识。 “智”字代表的是精明能干、尚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而“信”之重要更不用讲。孔子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无信不立”。
              二、 儒家精神与“人”
              从“天”与“人”,至“礼”与“仁”,一种具有世界观和人生观意义的、涉及到社会、政治、伦理、人格修养、思想文化乃至文学艺术诸方面的基本原则得以确立——这就是“自律”。
              如何致达“天人合德”这一最高境界呢?孔子、孟子都提出了以“礼”、“仁”为核心,以“克己”、“修己”、“修身”、“养性”为基本途径的解决方案。
              关于“人” ,在孔子看来则当有神的人格。或者说,孔子以具有神性、神格的人为真正完善的人,或曰“圣人”。《大戴礼记》中,有一段孔子应鲁哀公问政之问答。孔子认为,人格和人的理性发展大致经历五个阶段,故可分为五品即五个等级:即“庸人”、“士”、“君子”、“贤人”、“圣人”。孔子说:“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参乎日月,杂于云蜺,总要万物,穆穆纯纯,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职;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则可谓圣人矣。
              在孟子那里,“天”虽然较之于孔子时减少了人格神的色彩——这是战国时期原始宗教影响逐步淡化的一种表征;但仍然具有最高意志。或者说,孟子更倾向于从“天意”、“天命”的意义上理解“天”,并把这种意义上的天视为社会政治变迁、人事世事更迭的最高主宰者。孟子说,虽然“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但舜之所以得天下,归根到底是“天与之”。他还把一切非人力所为或所能解释的现象归之于“天”或“命”:“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于是“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便成为孟子社会历史观和伦理观中的一个基本思想。这种思想,势必影响孟子对人的看法。
              同孔子一样,孟子认为人有“君子”与“野人”之分——“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或“劳心”与“劳力”之分——人“‘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而孟子所谓的君子,圣人,一个重要的品性,是知天、知命,顺受其正——“君子行法,以俟天命而已矣。”“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其形。”孟子还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于巖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此外,同孔子一样,他认为人格的类型或人格发展也有一个可分的级次。
              二、 己学
              “己学”是麻尧宾老师所创立的以“己”为本体,“理”、“物”、“心”不即不离,浑然一体,上达宇宙本体,下致人伦日用的一门即本体即工夫即境界的超融意义的现代新儒学学派。核心概念有 “为己“、“仁”、 “一己遍照”、 “灯镜遍有”、“照体三聚”、“即镜即己”、“三如一贯”等。
              “己学”是对儒家哲学的接着讲,是对人本主义的打破与转拨,它从宇宙本体处出发下贯,然后逐步细致入微到现实当下的人伦社会中来,而我们所面对的当下人伦生活又无不包含着政治经济问题。这样一来,“己学”就弥补了历史上儒家各重一方,内圣外王不能圆融的问题。也适应了当今世界的多元化,让传统儒学在现代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与时俱进。
              三、 自我的建立
              建立自我首先要“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即“认识”动作的对象、客体为“自我”。认识动作之主体为“我们”、为“己学”、为对己学有兴趣与关怀之个体、为对自我问题有内在关切之个体。通白地讲,在座诸位以至普罗大众皆可成为认识自我之主体,故不仅限于一小撮人,而应尽可能放在广大、全幅层面看待与实现,此即认识主体本身所具之普遍性格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和壮大,首先要能清醒地认识自我。
              西方一位哲人曾说过“人生下来就是一个齿轮。”的确,玉皆有瑕,人无完人。一只乌鸦,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更没有雄鹰的勇猛强悍。一只乌鸦要学雄鹰搏击长空?空哉!
              人亦如此。
              在生活中,我们渐渐明白了“完美”的虚无和荒诞。所以在现实社会中应正确认识自我,永远不要和姚明比身高,不要和刘翔比跨栏,也不要和潘子都比相貌。如若不然,只会自取其辱,把自己稿得桅断帆残,到时就像那只不自量力的乌鸦一样,落得个命财两失。
              人虽无翅,但是人们利用智慧和超越的精神,最终飞了起来。
              认识自我,并不是让我们安于现状,而是让我们在此基础上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那位哲人的后半句是“我们却要用一生的时光去打磨它。”诚哉斯言!
              从那只乌鸦身上,我们确实看到了某种超越自我的精神内涵。不服现状,志比天高。虽然在我们身上看不到李白的清新飘逸抑或苏轼的宽广博大,但这种后天形成的品质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修养和锻打同样可以拥有的。不要忘了我们曾须仰视才可见的拿破仑,才只有一百六十公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只有学会如何面对残缺,面对失败,面对自我,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我的超越。
              丑陋的卡西莫多知道他身体的畸形,但通过自我超越,他以一颗完美的心灵感化了所有的人。
              伟大的拿破仑知道自己身材的矮小,但他不灰心,不泄气,以自己坚强的意志攀上世界顶峰,发出“我比天高”的呼喊。
              我们同样需清醒地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2. 中华文化己学堂微信推送平台


              IP属地:四川29楼2016-01-09 15: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