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冰窖:
那时根本没有空调,降温就靠“冰”。夏天有卖“冰核(hu)儿”的,卖肉的、卖鱼的就把“冰核儿”放在肉和鱼上,来保鲜。家里也经常买来降温,有钱人还买来大块的“冰”放在房子里,一整天房子都是凉快的。我们小孩就爱偷偷着捡几块较小的拿来吃。
哪来的“冰核儿”呢?有一次冬天爷爷带我出去玩时一看,才明白了。冬天,后海和积水潭都有很多“起冰的”,那时的三九天北海后海积水潭里都冻实了,冰最少也有一尺多厚,人们可以安全的在上面走。工人们不知用什么方法,在冰面上把冰砸开,把冰弄成一尺多长一尺多宽的大冰块。然后,再把它们拉倒德胜门外。德胜门外不远的一个地方,已经预先挖好了很深很深大坑,底下铺好了一层麦草,工人们就把很多很多大冰块堆放在大坑里,再盖上一厚层麦草,封起来,这就是冰窖。等到第二年夏天就把它打开,卖冰了。
我想,如果能够找到一种“比热容”很高的物质,用冰窖的道理降温,那不是很环保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