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际主要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到目前位置尽管存在种种弊端,但“抱着石头过河”能走成这样也算奇迹,从制度角度看,我们差了基层的改革主要是农村和牧区(包括山区)的改革。
一、 制度层面,改革接下来的两大难题是农村改革和山区少数民族改革
1、农村改革的中心在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改革已经呼之欲出,但是真正实现仍不容易(阻力主要包括城市安全和国家对既得利益者(低效率的部门班子和国有企业)的补贴),农村改革我在博文“下一步改革的步骤“中已经粗浅谈过,不赘述。
2、牧区和山区的改革涉及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存以及生态问题,应该分别对待,关键是让少数民族当地人参与决策
(1)少数民族文化是适应特殊恶劣生态系统而产生的具有汉文化不可比拟的本土适应性
牧区(山区)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处,少数民族文化过去一直被认为是落后文化而被压制和取缔,但实际上这些地区的文化是少数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适应其所处的特定的生态环境,开发利用其中的生态资源,而创造、发明并传承的知识体系,比如蒙古游牧文化特别适应于北方干旱草原的人、牛羊畜牧业、草原动物和植物的多样化生态系统;刀耕火种的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特别适合于南方卡斯特岩化地形的人、养殖业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2)少数民族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世界生态问题和灾难的终极答案,在制定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政策时一定要吸收懂得少数民族文化的干部参与决策。
对于不同少数民族区域政策的制定必须主要体现少数民族的意愿,外部强制大一统的政策只会导致生态灾难,比如内蒙古的沙尘暴和全国范围的生态问题,因此,政府官员一定要具有像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时那种深入基层甚至直接吸收基层少数民族文化专家辅助决策,任何一项决策都应该慎重,因为政策的对文化和生态的破坏可能是毁灭性的,中国作为多民族的文化大国,保持这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不仅是发展相关产业(比如旅游)的需要,在当前全球生态灾难频发时刻更显得重要因为维护少数民族文化是保护生态系统的需要。牧区和山区的改革将充分调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活力和动力,为下一步全中国的崛起奠定基础。
二、 文化层面,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是中国超越欧美强国的真正实力
1、文化多样性是中国社会进步的真正实力所在
中国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文化多样性方面,这是中国得以超越欧美强国的主要基础。
2、在主流汉文化的侵袭下,少数民族文化正在消逝,
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创新很不容易,目前在中国主流汉文化的侵袭下,少数民族亚文化已经很大程度遭到破坏(当然汉文化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欧美以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因此存在一个恶性循环,当改革开放运行良好时,我们否认本国和当地文化的优越性,因此在任何一次改革过程中都出现以牺牲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东西照搬西方文化的东西,而这些西方文化事物证明是不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同样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和经济建设,总是一味照搬沿海或内地的所谓“成功模式”(主要是农耕文化),比如耕种适合内地但不适合山区的作物,在草原上开荒耕种,草原草场私有化等。
3、少数民族文化的消逝正导致中国整体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灭绝和濒危的动植物种类日益增多
这些看似正确的无误的东西其实是汉文化的偏见在作怪,认为少数民族地区落后,不能找到适合本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当然改革的结果也是十之八九失败,大多造成当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和物种的毁灭(中国大多数珍稀动植物都在少数民族地区,没有汉文化的进入本来可以很好的保存,但是,汉文化正像欧美文化进入中国一样侵入,结果是灭绝和濒危的动植物种类日益增多)。
4、中国是文化大国,也应该比任何国家都重视多民族文化的保全,这是中国崛起乃至世界最终走向何方的终极答案
文化和生态正是这样一种相互促进的组合,对于各种亚文化的认识正如对于中国汉文化的认识一样,我们没有意识到他的真正重要作用,但是市场经济正在以毁灭性的方式使这一切消逝。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讲,面临的真正威胁不是经济的落后而是文化的消逝,对于全球来讲面临的真正危机也不是什么发展问题和发达国家所谓的民主和自由问题,而是在这些貌似合理的幌子下,发展了几千年的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的问题,这一点上,中国比任何国家都应该重视,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也是文化多样性保存最多的国家,这不是负担是我们的优势,我们的少数民族老人们引以为豪的本土知识也是我们国家应该引以为豪的知识,这些文化的消逝不是任何经济代价能换回的,因为地球只有一个,技术和科技还有发达国家都不能告诉我们,人类将走向何处,也解决不了日以严峻的生态环境甚至生态灾难问题,而这些答案就在中国那些适应艰难生态环境的少数民族文化中,这是世界的终极答案,是中国真正崛起的财富。
一、 制度层面,改革接下来的两大难题是农村改革和山区少数民族改革
1、农村改革的中心在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改革已经呼之欲出,但是真正实现仍不容易(阻力主要包括城市安全和国家对既得利益者(低效率的部门班子和国有企业)的补贴),农村改革我在博文“下一步改革的步骤“中已经粗浅谈过,不赘述。
2、牧区和山区的改革涉及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存以及生态问题,应该分别对待,关键是让少数民族当地人参与决策
(1)少数民族文化是适应特殊恶劣生态系统而产生的具有汉文化不可比拟的本土适应性
牧区(山区)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处,少数民族文化过去一直被认为是落后文化而被压制和取缔,但实际上这些地区的文化是少数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适应其所处的特定的生态环境,开发利用其中的生态资源,而创造、发明并传承的知识体系,比如蒙古游牧文化特别适应于北方干旱草原的人、牛羊畜牧业、草原动物和植物的多样化生态系统;刀耕火种的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特别适合于南方卡斯特岩化地形的人、养殖业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2)少数民族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世界生态问题和灾难的终极答案,在制定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政策时一定要吸收懂得少数民族文化的干部参与决策。
对于不同少数民族区域政策的制定必须主要体现少数民族的意愿,外部强制大一统的政策只会导致生态灾难,比如内蒙古的沙尘暴和全国范围的生态问题,因此,政府官员一定要具有像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时那种深入基层甚至直接吸收基层少数民族文化专家辅助决策,任何一项决策都应该慎重,因为政策的对文化和生态的破坏可能是毁灭性的,中国作为多民族的文化大国,保持这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不仅是发展相关产业(比如旅游)的需要,在当前全球生态灾难频发时刻更显得重要因为维护少数民族文化是保护生态系统的需要。牧区和山区的改革将充分调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活力和动力,为下一步全中国的崛起奠定基础。
二、 文化层面,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是中国超越欧美强国的真正实力
1、文化多样性是中国社会进步的真正实力所在
中国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文化多样性方面,这是中国得以超越欧美强国的主要基础。
2、在主流汉文化的侵袭下,少数民族文化正在消逝,
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创新很不容易,目前在中国主流汉文化的侵袭下,少数民族亚文化已经很大程度遭到破坏(当然汉文化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欧美以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因此存在一个恶性循环,当改革开放运行良好时,我们否认本国和当地文化的优越性,因此在任何一次改革过程中都出现以牺牲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东西照搬西方文化的东西,而这些西方文化事物证明是不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同样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和经济建设,总是一味照搬沿海或内地的所谓“成功模式”(主要是农耕文化),比如耕种适合内地但不适合山区的作物,在草原上开荒耕种,草原草场私有化等。
3、少数民族文化的消逝正导致中国整体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灭绝和濒危的动植物种类日益增多
这些看似正确的无误的东西其实是汉文化的偏见在作怪,认为少数民族地区落后,不能找到适合本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当然改革的结果也是十之八九失败,大多造成当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和物种的毁灭(中国大多数珍稀动植物都在少数民族地区,没有汉文化的进入本来可以很好的保存,但是,汉文化正像欧美文化进入中国一样侵入,结果是灭绝和濒危的动植物种类日益增多)。
4、中国是文化大国,也应该比任何国家都重视多民族文化的保全,这是中国崛起乃至世界最终走向何方的终极答案
文化和生态正是这样一种相互促进的组合,对于各种亚文化的认识正如对于中国汉文化的认识一样,我们没有意识到他的真正重要作用,但是市场经济正在以毁灭性的方式使这一切消逝。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讲,面临的真正威胁不是经济的落后而是文化的消逝,对于全球来讲面临的真正危机也不是什么发展问题和发达国家所谓的民主和自由问题,而是在这些貌似合理的幌子下,发展了几千年的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的问题,这一点上,中国比任何国家都应该重视,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也是文化多样性保存最多的国家,这不是负担是我们的优势,我们的少数民族老人们引以为豪的本土知识也是我们国家应该引以为豪的知识,这些文化的消逝不是任何经济代价能换回的,因为地球只有一个,技术和科技还有发达国家都不能告诉我们,人类将走向何处,也解决不了日以严峻的生态环境甚至生态灾难问题,而这些答案就在中国那些适应艰难生态环境的少数民族文化中,这是世界的终极答案,是中国真正崛起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