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离和死别哪一种更痛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见有人在讨论,是生别离更痛,还是阴阳相隔更让人无力承担。大家的观点都不尽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因而举出的例子也是各有各的苦楚,一是时间竟完全分不出结果。也是了,这两种痛苦世间又有几个人能二者皆尝之,如若真的有,只得说他大概是这世上最不幸的人了。
我年纪尚小,并未经历过真正的生离死别,也没有办法对此有何深切的,真实的,具有绝对意义个人感受,基本上也不算有什么发言权。不过,我这里倒有一段旧事,私下仔细思索一番,却十分符合题意。想说与你们一听,再请各位对原题做些注解。文笔不佳,若有语句颠倒不通,词不达意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一切的开端皆要从我父亲说起。
每当说起父亲,我总会有些唏嘘之感,我与父亲的关系向来一般,我自认为自己从幼时起就没有怎么得到过父亲的关爱,我敬他,重他,却十分惧怕他。别人家的孩子都爬过父亲的肩头,窝在父亲的怀里长大,感受过父亲手掌的温暖粗糙之感,如果是女孩子,就更是过分了,和父亲撒娇,闹脾气,感受着来自父亲的宠溺,从父亲这里得到母亲严格掌控东西。
而我对父亲的印象有别于前者,童年时,深深印刻在脑海里的就是父亲的高大沉默,现在想来却颇有几分萧瑟之感的背影。不过我的父亲生的十分好看,身姿笔挺,五官精致,有着凌厉的眉,深情的大眼,高挺的鼻梁和微抿的薄唇。我那时最喜欢和父亲一起出门,有很多人会回过头看父亲一眼,连带着我都好像在发光一样,完全满足了我少年时的虚荣心。但这种机会是极少的,甚至他从未出席过我的家长会。我在不懂事的时候闹过,恨过,也因此被母亲狠狠责罚过,只是,我一直不知缘由。
那年父亲病的急,虽才过知天命之年却已有垂垂暮已之态,我自知父亲应是没有多少时日可过,却不知为何会病的如此之重。问了母亲,母亲也是轻轻摇头说是不知,不过她告诉我父亲大概是熬不过这个年了,说完她便去给父亲做吃食了。
我心有疑虑,是何种缘由才会让父亲连生命都要放弃?忽而我又想起家里有间书房早早的就上了锁,只得父亲一人可进,甚至连打扫都只是由不理家事父亲一力承担,大概就与此相关了吧。
我们家的房子有着十分浓厚的旧上海的韵味,木质的楼,木质的阁,旋转的楼梯,敞亮的客厅和主次分明的卧房,还有放佛在时光尽头,在我从小到大的日子里从未进入过的书房。
当晚,我从父母亲的房里找来了书房的钥匙,踩着及脚踝的地毯到了书房。推开门之前,我以为会和普通的书房大相近庭,到底是我想多了,不过一桌,一椅,一柜,一灯而已。
只是,桌子上本应立着的相框如今却是趴着的,我不由得有些好奇,反过来看,是一张姑娘的相片。相片里的姑娘笑的温婉大方,穿的得体而又不失风格,眉眼淡淡,眼波流转之间像是一汪水要你沉溺于此不思归途。
我看的有些入迷,这位女子从面貌上看和母亲有八分相似,我竟不知母亲年轻时是如此样貌,美丽而不妖艳,是一种完全没有攻击力又依然美不胜收的样子。
就在我感慨如斯时,母亲突然出现收走了我手里的相片,撵我出门去。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见有人在讨论,是生别离更痛,还是阴阳相隔更让人无力承担。大家的观点都不尽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因而举出的例子也是各有各的苦楚,一是时间竟完全分不出结果。也是了,这两种痛苦世间又有几个人能二者皆尝之,如若真的有,只得说他大概是这世上最不幸的人了。
我年纪尚小,并未经历过真正的生离死别,也没有办法对此有何深切的,真实的,具有绝对意义个人感受,基本上也不算有什么发言权。不过,我这里倒有一段旧事,私下仔细思索一番,却十分符合题意。想说与你们一听,再请各位对原题做些注解。文笔不佳,若有语句颠倒不通,词不达意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一切的开端皆要从我父亲说起。
每当说起父亲,我总会有些唏嘘之感,我与父亲的关系向来一般,我自认为自己从幼时起就没有怎么得到过父亲的关爱,我敬他,重他,却十分惧怕他。别人家的孩子都爬过父亲的肩头,窝在父亲的怀里长大,感受过父亲手掌的温暖粗糙之感,如果是女孩子,就更是过分了,和父亲撒娇,闹脾气,感受着来自父亲的宠溺,从父亲这里得到母亲严格掌控东西。
而我对父亲的印象有别于前者,童年时,深深印刻在脑海里的就是父亲的高大沉默,现在想来却颇有几分萧瑟之感的背影。不过我的父亲生的十分好看,身姿笔挺,五官精致,有着凌厉的眉,深情的大眼,高挺的鼻梁和微抿的薄唇。我那时最喜欢和父亲一起出门,有很多人会回过头看父亲一眼,连带着我都好像在发光一样,完全满足了我少年时的虚荣心。但这种机会是极少的,甚至他从未出席过我的家长会。我在不懂事的时候闹过,恨过,也因此被母亲狠狠责罚过,只是,我一直不知缘由。
那年父亲病的急,虽才过知天命之年却已有垂垂暮已之态,我自知父亲应是没有多少时日可过,却不知为何会病的如此之重。问了母亲,母亲也是轻轻摇头说是不知,不过她告诉我父亲大概是熬不过这个年了,说完她便去给父亲做吃食了。
我心有疑虑,是何种缘由才会让父亲连生命都要放弃?忽而我又想起家里有间书房早早的就上了锁,只得父亲一人可进,甚至连打扫都只是由不理家事父亲一力承担,大概就与此相关了吧。
我们家的房子有着十分浓厚的旧上海的韵味,木质的楼,木质的阁,旋转的楼梯,敞亮的客厅和主次分明的卧房,还有放佛在时光尽头,在我从小到大的日子里从未进入过的书房。
当晚,我从父母亲的房里找来了书房的钥匙,踩着及脚踝的地毯到了书房。推开门之前,我以为会和普通的书房大相近庭,到底是我想多了,不过一桌,一椅,一柜,一灯而已。
只是,桌子上本应立着的相框如今却是趴着的,我不由得有些好奇,反过来看,是一张姑娘的相片。相片里的姑娘笑的温婉大方,穿的得体而又不失风格,眉眼淡淡,眼波流转之间像是一汪水要你沉溺于此不思归途。
我看的有些入迷,这位女子从面貌上看和母亲有八分相似,我竟不知母亲年轻时是如此样貌,美丽而不妖艳,是一种完全没有攻击力又依然美不胜收的样子。
就在我感慨如斯时,母亲突然出现收走了我手里的相片,撵我出门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