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牛奶的sa教室吧 关注:4贴子:43
  • 0回复贴,共1

来捧个场---安-88 DRLO侧视雷达(战场战术相控阵雷达)实验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An-72R
An-72BR
An-87
项目-88
安-88 DRLO侧视雷达(战场战术相控阵雷达)实验机
安东诺夫设计局的另一个神秘的预警飞机项目是前苏联的安-72R(工厂项目- 88),曾赋予编号安-71“鲁莽者-2”预警机也称安-87,后来改为安-88。安-72R的开发是为了研制一款类似于波音E-8A(J-Stars联合监视与目标攻击雷达系统飞机)的能给地面和空中指挥官提供战场实时情报的 C(4)I 系统。
80年代初期,由于西方在机载相控阵预警雷达技术上日趋完善,美国军方提出了空-地一体战的新构想,并且苏联情报机构在相关方面已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情报,且相继应用在专门研究电子技术的“织女星”科学生产联合体的相关研究中。通过研究,同当时An-71预警机采用的“量子”机械扫描方式相比“量子”雷达的机械故障率高,维修繁琐等缺点在相控阵雷达上都不存在,而且在体积和重量上还占有优势,这些对舰载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此苏联急需研制一种能同时给地面和空中指挥官提供战场实时情报的 C(4)I 系统,于是An-72R相控阵雷达预警机应运而生。
1986年1月17日一种变异的安东诺夫- 71项目在安东诺夫设计局内由机身编号cn 01-03 No.36572010912的安-72改装而来 ,所不同的是把电子旋转雷达天线以“相控阵雷达”的方式安装在机体两侧,因为这样设计可以减少对气动布局的修改和缩短研制周期。这架原型飞机并未安装任何电子雷达装置和动力装置只是作为气动外型原理样机而进行研究。
机载相控阵雷达的研制由两家科研机构同时进行,一家是“织女星”科学生产联合体,另一家是为米格-31战斗机研制出无源相控阵雷达的“季霍米洛夫”仪器制造研究院。苏联一开始是想安装有源相控阵雷达,但在权衡技术能力和长期在有源相控阵雷达研制上举步不前过后,最终还是被迫采用了无源相控阵雷达。最早安装在安-88预警机上的是“织女星”科学生产联合体的“达塔”无源相控阵雷达,其天线布置在机身两侧,加装了为雷达供电的两台发电机和冷却系统。“达塔”雷达的每部天线阵面有200个固态收发阵元,因此也被称为“机载侧视雷达”(SLAR)。每部雷达天线重达900千克,被安装进一个9米长的长条状箱体中,在机身和雷达天线的结合部采用保形设计。在6000米高度,“达塔”雷达的探测距离为450千米,能够在密集的电子战环境,大量雷达杂波和低目标高度的条件下,在330千米距离上发现战斗机大小目标,具有海洋监测能力,能在320千米距离上发现海上目标,可同时跟踪300多个目标。“达塔”雷达在全面扫描监测的同时,还能对重点目标进行频繁扇形扫描。而且一个单独扇形可同时在不同的模式中扫描。最初的“达塔”系统没有信号处理能力,其探测到的信息需通过数据链传送到舰队的防空指挥中心进行处理分析,因此机上不需要过多的人员。该机有两名机组乘员,机身内有一名任务指挥员和五名系统操作员。经过对比测试,“织女星”科学生产联合体的安-88性能比安-71有所提高,但是由于不能360度探测,所以苏联海军要求对该机进行改进。于是,“织女星”科学生产联合体又将“量子”雷达罩安装回原来的顶部,但将里面的雷达更换为“达塔”相控阵雷达。系统在雷达罩内呈等边三角形,每个阵面扫描120度,还增加了数据处理系统。经过改进后安-88预警机有了质的提升,成为一款高性能的舰载预警指挥机,随后编号也由安-88改为安-88T。“季霍米洛夫”仪器制造研究院研制的雷达一开始就进展缓慢,由于战斗机雷达是该院的强项所以生产任务十分繁重,1988年“季霍米洛夫”仪器制造研究院研制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有了重大进展,这才把工作中心转移到“银盆”有源相控阵雷达上来。当时设计重量为3吨,使用液冷天线。但是系统的冷却问题给设计带来了许多难题,首先系统每个单元的冷却要求不同,其次是如何保证整个阵面T/R组件的温度趋于均匀一致。进过测试最后采用强迫冷却的方法,冷却液为乙二醇防冻液。虽然有源相控阵雷达有全寿命周期成本低,维修方便,具有高精度,多功能,高可靠性等性能优点。但由于“银盆”雷达直到苏联解体都还有许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有源的安-88C(苏联给安装有源相控阵雷达安-88的新编号)最后连原型机都没有制造,就放弃了该项目。
作为安-71预警机的发展型号安-88预警机原计划生产4架分别是CCCP-783061/战术编号(红37)机身编号cn 01-04 No.36572010930,CCCP-783573/战术编号(红38)机身编号cn 01-05 No.36572010935和CCCP-784072/战术编号(红39)机身编号cn 02-01 No.36547010940 。但直到项目下马时为止,只生产出两架完整的并投入实际使用的飞机即CCCP-784072/(红39)于1986年首飞和 CCCP-783573/(红38)于1987年首飞,还有一架机身编号cn 10-09 No.36572091835的安-72R在1991年由于苏联的解体机体未完工而没有战术编号(有一种说法是在1987年CCCP-783573/(红38)进行了一年的飞行实验,并在1990年进入苏联空军开始正式服役,从最新的资料看比较可信。)CCCP-783061/战术编号(红37)目前和那架未完工机体一起存储在基辅市的阿赫图宾斯克基地的Svyatoshino机场内,CCCP-783573/战术编号(红38)和CCCP-784072/战术编号(红39)还在俄空军默默的服役。
CCCP-783061/战术编号(红37)机身编号cn 01-04 No.36572010930


CCCP-783573/战术编号(红38)机身编号cn 01-05 No.36572010935


CCCP-784072/战术编号(红39)机身编号cn 02-01 No.36547010940


cn 10-09 No.36572091835


IP属地:重庆1楼2015-11-14 14:1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