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用什么标准去衡量,又以什么作为标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不像躯体的生理活动如体温、脉搏、血压、肝功能等那样明显,通过各种检查,把结果综合一下就可以知道。要看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正常还是异常,却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并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判定标准
从实际情况看,人们在判定心理健康时可能采用了以下三种标准。由于标准的不同,对同一心理特征或现象的健康判定可能得出不同甚至是矛盾的结论。
(一)常态分配的标准
人的各种心理特征或现象基本上都是服从常态分配(即居中的总是大多数,而特别突出或特别滞后的总是少数的“两头小、中间大”式的分布)的规律的。照此标准,如果某种心理特征或现象与大多数人一致,即被认为是健康的,反之则被视为不健康的。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或多或少都会用到此标准,也有一定道理,但此标准较为消极。
(二)社会规范的标准
照此标准,如果特定个体的某种心理特征及其行为表现是符合其社会角色的社会规范的,即被认为是健康的,反之则被视为不健康的。传统上,这种标准在我国被广泛地使用,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由于这种标准对个性的忽视,以及对心理健康可能起到的扭曲作用,现在已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三)心理适应的标准
判定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应该以其是否有良好的生活适应为标准。这种标准也十分重视个人的心理感受。可以说,这种标准顺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它不仅为众多的专家学者所倡导,也越来越为民众所普遍接受。
一、心理健康的判定标准
从实际情况看,人们在判定心理健康时可能采用了以下三种标准。由于标准的不同,对同一心理特征或现象的健康判定可能得出不同甚至是矛盾的结论。
(一)常态分配的标准
人的各种心理特征或现象基本上都是服从常态分配(即居中的总是大多数,而特别突出或特别滞后的总是少数的“两头小、中间大”式的分布)的规律的。照此标准,如果某种心理特征或现象与大多数人一致,即被认为是健康的,反之则被视为不健康的。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或多或少都会用到此标准,也有一定道理,但此标准较为消极。
(二)社会规范的标准
照此标准,如果特定个体的某种心理特征及其行为表现是符合其社会角色的社会规范的,即被认为是健康的,反之则被视为不健康的。传统上,这种标准在我国被广泛地使用,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由于这种标准对个性的忽视,以及对心理健康可能起到的扭曲作用,现在已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三)心理适应的标准
判定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应该以其是否有良好的生活适应为标准。这种标准也十分重视个人的心理感受。可以说,这种标准顺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它不仅为众多的专家学者所倡导,也越来越为民众所普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