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廣州人,對於白話本字基本上無咩認識,尤其系各種古字。好多時候,當我打字想打白話文字的時候,只能用所謂的近音字代替。用呢D近音字,從字面上離個字的本意差左百九幾公里。一D意境都表達悟出。但係,系廣州,想系統甘學習呢D白話字的途徑,已經好少好少。我去問好多老人家,問距地讀報紙讀小說的時候心裡面系用咩話讀,距地話:“雖然明知作者系用普通話寫作,但係距地讀的時候,心裡面都會自動翻譯成白話,就當系讀書面格式的白話。” 甘樣。
而一直困擾我的問題就係,究竟所為的白話文字,仲重唔重要呢?系某個時段,我系覺得唔太重要。因為由於粵語口語本身就有好多變調,好多白話字的本字的發音,同口語中的讀音就截然不同。而導致,大量的變調后的文字,應用于生活中(去到香港行街,你就會發覺得到)。再而,白話本身就有部分 訓讀 字(該字只有發音,無正字,就用一個音近意同的字代替)。又由於香港英文文化深入當地社會,仲額外產生好多音譯的字出來(純粹由外語發音翻譯過來,再用一個近音字代替)。所以好多時候我地見到甚至運用的白話字就完全系另外一個字了。
一路以為,白話本字就由學者研究者們去研讀,普通人用翻約定俗成的文字就可以了。就算你寫錯,都唔重要。直到最近,我忽然覺得,作為一種語言,如果自己本身都唔注重本身文字的傳承,甘何來說服人地,你系一個自古有之歷史呢?
唔知道大家大家有咩意見呢?都來發表一下啊?尤其系有機會系香港學習中文的朋友,你地又點睇呢?
而一直困擾我的問題就係,究竟所為的白話文字,仲重唔重要呢?系某個時段,我系覺得唔太重要。因為由於粵語口語本身就有好多變調,好多白話字的本字的發音,同口語中的讀音就截然不同。而導致,大量的變調后的文字,應用于生活中(去到香港行街,你就會發覺得到)。再而,白話本身就有部分 訓讀 字(該字只有發音,無正字,就用一個音近意同的字代替)。又由於香港英文文化深入當地社會,仲額外產生好多音譯的字出來(純粹由外語發音翻譯過來,再用一個近音字代替)。所以好多時候我地見到甚至運用的白話字就完全系另外一個字了。
一路以為,白話本字就由學者研究者們去研讀,普通人用翻約定俗成的文字就可以了。就算你寫錯,都唔重要。直到最近,我忽然覺得,作為一種語言,如果自己本身都唔注重本身文字的傳承,甘何來說服人地,你系一個自古有之歷史呢?
唔知道大家大家有咩意見呢?都來發表一下啊?尤其系有機會系香港學習中文的朋友,你地又點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