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涡河两岸万顷沃土,孕育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尤其是明清以来,这里药材交易日益繁荣,客商云集、荟萃南北的文化,使曲艺这种传承民间文艺的重要形式在这里得到空前发展。清末民初,亳州成为全国曲艺活动的“中心”之一,曾有“要得相、亳州走一趟”之说(意思是要得曲艺真谛,须到亳州学习)。这里曾出现一批优秀的民间曲艺艺术家,赵春轩(绰号赵邪子)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这位被誉为“曲坛怪才”的“赵派大鼓”创始人以其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高超的演技享誉江淮、红遍中原,并成为亳州乃至全省最有影响的曲艺演员之一。
风格独特的曲坛“常青树”
赵春轩,谯城区城西南郭庄人,生于1918年,自幼家贫,12岁从蚌埠著名大鼓艺人张合立学艺。他虽未上过学,但记忆力出众,悟性极高,再加上刻苦学习,十七八岁便唱响淮河两岸。尤其是他“打起铜板撂起来,听了一遍记下来,看到以后编出来”的技艺,被曲艺界公认为“绝活”。据老艺人介绍,至今没见过打鼓板超过他的。
1940年,日本占领蚌埠,赵春轩回到家乡亳州,应邀在城区顺河街坐棚演出,以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精彩的演出迅速唱红,人气超过当时被誉为“大鼓状元”的曹德明,使曹从顺河街转到北门口演出,以致在圈内曾有“赵(罩)砍曹(槽)”之说。1941年小奈集3月18日庙会,赵春轩以“大鼓”对过了“大戏”而名声大振。在以后的艺术实践中,他博采众长、大胆创新,形成了既有东部大鼓闪板夺词、抑扬顿挫、喝断截舍的特色,又有亳州大鼓大腔大韵、字清板稳的独特艺术风格,被曲艺界称为“赵派大鼓”,几十年来一直引领亳州大鼓的发展,成为淮北大鼓的主流。赵春轩的演唱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在亳州拥有一大批“鼓谜”。至今他演唱的书目仍是50岁以上人的街谈巷议的话题。现在民间还流传着,“赵邪子打板——撂得高”的歇后语和“赵邪子没有钱,好给马俊缠”(马俊是赵春轩创作的一个长篇鼓书中的主人翁)、“收完麦、锄好地,去听邪子汉八义”等顺口溜。
解放后赵春轩担任了亳县曲艺队队长,1956年、1958年他先后在阜阳地区和全省的会演中夺得第一名。以后,他长期活跃在亳州的曲艺舞台上,被誉为亳州曲坛的“常青树”。
风格独特的曲坛“常青树”
赵春轩,谯城区城西南郭庄人,生于1918年,自幼家贫,12岁从蚌埠著名大鼓艺人张合立学艺。他虽未上过学,但记忆力出众,悟性极高,再加上刻苦学习,十七八岁便唱响淮河两岸。尤其是他“打起铜板撂起来,听了一遍记下来,看到以后编出来”的技艺,被曲艺界公认为“绝活”。据老艺人介绍,至今没见过打鼓板超过他的。
1940年,日本占领蚌埠,赵春轩回到家乡亳州,应邀在城区顺河街坐棚演出,以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精彩的演出迅速唱红,人气超过当时被誉为“大鼓状元”的曹德明,使曹从顺河街转到北门口演出,以致在圈内曾有“赵(罩)砍曹(槽)”之说。1941年小奈集3月18日庙会,赵春轩以“大鼓”对过了“大戏”而名声大振。在以后的艺术实践中,他博采众长、大胆创新,形成了既有东部大鼓闪板夺词、抑扬顿挫、喝断截舍的特色,又有亳州大鼓大腔大韵、字清板稳的独特艺术风格,被曲艺界称为“赵派大鼓”,几十年来一直引领亳州大鼓的发展,成为淮北大鼓的主流。赵春轩的演唱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在亳州拥有一大批“鼓谜”。至今他演唱的书目仍是50岁以上人的街谈巷议的话题。现在民间还流传着,“赵邪子打板——撂得高”的歇后语和“赵邪子没有钱,好给马俊缠”(马俊是赵春轩创作的一个长篇鼓书中的主人翁)、“收完麦、锄好地,去听邪子汉八义”等顺口溜。
解放后赵春轩担任了亳县曲艺队队长,1956年、1958年他先后在阜阳地区和全省的会演中夺得第一名。以后,他长期活跃在亳州的曲艺舞台上,被誉为亳州曲坛的“常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