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2 荷载作用下的M11图

图3 荷载作用下的M22图

图4 简支边界板主应力方向图

图5 固结边界板主应力方向图
图1为荷载组合下板的挠度图,板中最大变形为1.82/0.778mm,满足要求。图2为荷载组合下板的M11图,简支边界板在角点连线出现负弯矩板带,而固结边界板弯矩较为均匀,基本处于边界负弯矩跨中正弯矩手里形态;图3为荷载组合下板的M22图。以上可知除了 角点处应力集中,其他受力形态还是和简支固结构件相似。图4、图5则反映了异型板受力的主应力方向,通过主应力方向可以判断楼板出现裂缝的形态和半边负筋的排布原则。
墙柱
1.截面
说到截面,一般会涉及两个因素,一个是轴压比,另一个则是墙肢稳定性。这里想说的是请辩证的看待轴压比,一直记得在重庆实习时,屈总对轴压比的高见。(屈总是我遇见的第三位人生导师,那个年代出来的人,功底是扎实的,虽说接触时间不长,但印象深刻)轴压比超限,一般会想到的是加大面,但往往由于建筑功能限制,加厚会被建筑诟病,所以会想到加大混凝土标号,这里需要注意规范关于限值轴压比的真正内涵是什么。高规6.4.2条文说明指出,抗震设计中限值轴压比主要是保证柱的延性要求,而对于延性,往往就是材料越强越脆。所以不能一味的加大混凝土标号来满足轴压比的要求。
结构的艺术,在于辩证的看待手中的点滴,所谓高深,其一为高,登高望远,一览无遗,在于自我投资;其二为深,深思熟虑,不求甚解,在于思维方式。可见高深二字,或遥不可及,或触手可探。最近一直忧思短期内的自我规划,如何不急功近利却能勇猛精进,年轻人毕竟经历的少,万事莫能一帆风顺。另一方面,只有经过这一系列抉择与教训,才能懂得什么样的是最重要的,值得争取的。
2.纵筋
纵筋中的最小直径和最大间距 纵筋的相关规定都可以在规范中查阅,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主要需要注意的是规范对配筋率和直径要求的双控,上次就是用墙柱助手进行边缘构件设计,结果闹出了直径不满足的笑话。最大间距的话,规范貌似未做出相应规定,但我想按照框架柱的规定设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3.箍筋
和纵筋一样,箍筋也有着同样的注意点。约束边缘构件采取全部箍筋形式设计,构造边缘构件采取隔一拉一设计。两个重难点:重叠部分和计入墙体水平筋的问题。
4.墙柱助手
墙柱助手(雨夜屠夫)将墙柱施工图一下变得简单,如果模型前期调好,这步应该也没什么好说的,剩下的只是细心制图。软件让你我成为“傻瓜”之时,切勿沉沦,心中尚应对结构设计如初衷。
5.建模概要
剪力墙模型的调整还是挺讲技巧的,高手随便动两下就能调出漂亮的参数,菜鸟死磕也无济于事。这篇想在之后的章节写写画画。
未提供翼墙效应的墙肢建模 外围剪力墙由于建筑功能的限制,往往无翼墙或是无有效翼墙,下面三种不同处理方式对墙和梁受力的影响(实际长度翼墙,不建,柱代替)



由上图可知考虑无效翼墙的模型,墙肢和梁配筋会大很多,而以柱替代或是不建的结果是梁柱配筋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