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碧城吧 关注:1,261贴子:588
  • 6回复贴,共1

吕碧城及其研究 (转贴,作者 傅瑛 )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傅瑛的博客



1楼2008-06-20 13:39回复
    内容提要:吕碧城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重要的皖籍女作家。在被历史遗忘多年之后,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有关吕碧城的研究正在启动。本文作者在进行深入研究与考证之后,就吕碧城生平及有关评述文章发表意见,强调女性文学研究特别需要具备平静科学的眼光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关键词:吕碧城 中国女性 近现代历史 旌德


    2楼2008-06-20 13:39
    回复
      2025-08-20 05:09: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吕碧城,原名吕贤锡,字圣因,又字兰清,法号宝莲,祖籍安徽省旌德县庙首乡,1883年出生于一个仕宦之家。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她有过名扬一时的辉煌,但很快又被急剧变动的社会历史所疏远,以至于今天即便是在她的故乡安徽,吕碧城这个名字也显得那么陌生。然而,她毕竟曾经是国内外公众眼中的焦点人物,毕竟是一个在绝大多数妇女尚困守家庭的历史时代,率先走向社会独立谋生的先驱者,毕竟是曾经以飞扬的文采表现了近代中国女性才华的“这一个”,身处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转折关头,她的足迹、她的命运、她的歌唱,都烙印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表现了近代中国女性面对即将打开的现代历史大门时,情不自禁的激动、犹疑、进取、无奈与彷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人文研究领域的扩展,吕碧城的名字又开始进入读者的视野,但如何以平静的、科学的眼光打量这位传奇女性,摒弃一切猎奇的、盲目抬高或贬低的评价方式,依然是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

      2003年,是吕碧城离开这个世界的甲子之祭。为纪念女士,笔者拜读了大量有关研究资料,发现几乎所有介绍吕碧城的文章都提到她少年时代不幸而又幸运的传奇遭际,——父亲早逝,恶族逼产,母亲挟弱女远走他乡,不得已投靠在塘沽为官的舅父,继而为求学故又从舅父家出走,得到天津《大公报》英敛之先生的赏识与提携,终于一举成名。许多文章在介绍中强调了吕碧城作为近三百年来词家殿军的非凡文采,强调了她与秋瑾及《中国女报》的关系,并藉此突出她的进步性,而关于她终生未婚、富甲一方、常年漫游欧美、最终皈依佛门的记述,则使这一女子的生平更具吸引力。

      然而,如此的介绍显然忽略了许多重要问题,也留下不少讹误。比如吕碧城为什么能够突然成名,又为什么在历史进程中匆匆消失?吕碧城的文采何以形成,又为什么终不能进入新文学的阵列?再比如,她是否真正突破了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特别是在中国妇女解放的历程中,吕碧城究竟起到什么作用?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都要求我们深入到吕碧城身后,更多地研读她的生存环境,她的家族、她的亲人、她的时代、她的人生选择的背景。


      3楼2008-06-20 14:06
      回复
        一、关于吕碧城的家世

        首先,吕碧城的故乡是在旌德县的庙首乡,而非有些文章所注芜湖[1]。庙首虽然没有芜湖的名气,但它实在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研究对象。一旦走进这块土地,我们就可以发现一切发生在吕碧城身上的“偶然”,似乎都有了必然的答案。庙首地处安徽省旌德县西乡。这里北接人文荟萃的泾川,东临徽文化发祥地绩溪,南面徽文化中心所在地歙州,自古以来,书院林立,学风淳厚,曾经是安徽近现代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基地,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包世臣等多次到此游学。祖居庙首的吕氏家族一代代学人辈出,仅清乾隆至光绪百余年间,就有四人先后出任滇学政、湘学政、闽正考,并两度出任晋学政,其中之一即吕碧城之父吕凤歧[2]。千百年来,封建传统文化深深浸润了这块土地,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宗族之中不断有人外出为官,庙首吕氏又有对于山外世界的相当多的了解,因此这里农业经济虽然一向发达,但仍不乏外出闯荡事业的有志之士。这两方面的特征对于吕碧城后来的生活道路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特殊意义。

        其次,我们还需要关注吕碧城幼年生活的时代,特别是她所身处的文学环境。有清一代,随着传统文学的发展和女学的兴起,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已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据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记载,中国前现代女作家凡4000余人,而明清两代就有3750余人,占中国古代女作家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特别是清代女作家更多,约3500余家,正所谓“超轶前代,数逾三千”。自嘉庆至宣统百余年间,女子诗词专集层出不穷,仅著名选集就有《香咳集》、《国朝闺阁诗抄》、《随园女弟子诗选》、《百家闺秀词》、《闺秀词抄》等等,至于女作家私人刻书则数不胜数。这些女作家一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理直气壮地提出:“有志女子自当从经史子传取益,几见哲后、圣母、贤妻、淑媛有一不从经史子传中来者乎?[3]”由于中国传统诗论与女学主张最为相近,加之封闭环境中的中国女性特别需要情感的抒发,因此诗词的写作自然而然成为他们首选的写作体裁。仅在吕碧城故乡前后左近,史籍记载的女性诗词作家,就有休宁汪蕴玉、歙州金若兰、何佩玉、泾川吴醉青、毕素梅、宣州毕幽兰、旌德刘素、太平崔巧云等等,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氛浓郁的环境之中,身为书香门第女子,吕碧城及其姐妹具有相当的文学修养就是必然之事了。

        当然,对吕碧城一生道路选择起到重要作用的还有她的父亲吕凤歧。这位别号“石柱山人”的儒生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而后任职翰林院,张之洞入主山西后,吕凤歧出任山西学政使。据《山大往事》记载,此时张之洞曾与吕凤歧共同开办著名的令德书院,“令德堂课士,仍为传统书院制,所延聘山长、分校都是对经史古学造诣颇深的儒生”,“其后通省人才多出于此”[4]。联想到吕碧城四姐妹的文才,吕凤歧的身影分明迭映其中,而进一步联想到吕碧城于新文学兴起之时反对白话文的坚决,又隐隐可以瞥见其父乃至张之洞的形象。令人遗憾的是,令德堂立足之后,吕凤歧很快离开山西,并且似乎再不曾做官,几年后因病去世,其中缘由尚有待考证。至于《严复集》第五卷注者将吕碧城创办并任校长的北洋女子公学归在吕父名下,则是一大失误。


        4楼2008-06-20 14:08
        回复


          IP属地:广东10楼2012-06-21 15:40
          回复
            没完啊。还有吗?


            IP属地:上海11楼2012-10-11 14:38
            回复
              顶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4-29 16: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