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伏徵君墓 秦朝博士伏生之墓。位于魏桥镇寄驾冢村西南,为汉代墓葬。相传唐太宗东征高丽,曾寄驾于此,又易名寄驾冢。墓葬几经破坏,面目全非,现墓封土直径45米,残高2米,有“徵君伏生墓”、“伏生墓序”碑石两通。1980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梁邹侯墓 位于邹平县城南安家村西南,属汉代墓葬。梁邹侯,名武虎,系汉初功臣,汉高帝六年封为梁邹侯,死后葬于此。封土已于1956年取土铲平。1980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马骕墓 位于邹平镇韩坊村西500米处青龙山下,为清初著名史学家马骕之墓。墓址封土高1米,长8米,宽8米,未开掘。原有石碑一通,1956年兴修水利时毁。1980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景范墓 位于邹平西南相公山下,为五代后周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景范之墓。相公山由此得名。墓基不大,墓前原有景范神道碑,有翁仲、石马、碑碣。1955年农田基本建设时,墓被挖掘,封土铲平。1980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陈仲子墓 位于长山城内十字街东北侧,为战国时齐人陈仲子墓。陈仲子为齐国世家,隐居於陵,曾辞楚王重金相聘,为人灌园,死后葬于此,原有墓碑一通,后遭破坏。墓址封土,1958年被铲平,1968年拆毁。
(6)成瓘墓 位于邹平镇柳泉村西。成瓘,字肃中,号篛园,著有《篛园日札》、《篛园医说》等书。1958年墓土被毁,但墓碑尚存。
(7)大省古墓群 位于苑城乡大省村东南约300米处。1979年,省博物馆会同地、县考古人员挖掘墓葬9座,出土青铜器12件,陶器10件,贝2枚,内有铜鼎、铜舟、铜鉴、铜匜、陶罐、陶壶等。有4座断定为春秋墓葬。
(2)梁邹侯墓 位于邹平县城南安家村西南,属汉代墓葬。梁邹侯,名武虎,系汉初功臣,汉高帝六年封为梁邹侯,死后葬于此。封土已于1956年取土铲平。1980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马骕墓 位于邹平镇韩坊村西500米处青龙山下,为清初著名史学家马骕之墓。墓址封土高1米,长8米,宽8米,未开掘。原有石碑一通,1956年兴修水利时毁。1980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景范墓 位于邹平西南相公山下,为五代后周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景范之墓。相公山由此得名。墓基不大,墓前原有景范神道碑,有翁仲、石马、碑碣。1955年农田基本建设时,墓被挖掘,封土铲平。1980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陈仲子墓 位于长山城内十字街东北侧,为战国时齐人陈仲子墓。陈仲子为齐国世家,隐居於陵,曾辞楚王重金相聘,为人灌园,死后葬于此,原有墓碑一通,后遭破坏。墓址封土,1958年被铲平,1968年拆毁。
(6)成瓘墓 位于邹平镇柳泉村西。成瓘,字肃中,号篛园,著有《篛园日札》、《篛园医说》等书。1958年墓土被毁,但墓碑尚存。
(7)大省古墓群 位于苑城乡大省村东南约300米处。1979年,省博物馆会同地、县考古人员挖掘墓葬9座,出土青铜器12件,陶器10件,贝2枚,内有铜鼎、铜舟、铜鉴、铜匜、陶罐、陶壶等。有4座断定为春秋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