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皇兴四年(470年),改为白水县,属邵上郡。孝昌年间(525—527年)撤邵上郡,于阳壶建邵郡,白水县分设为白水、青廉二县。
西魏大统三年(537年),改邵郡为邵州,改白水县为亳城县,与青廉县同属邵州。北周另置蒲原县。
隋大业初,废邵州,亳城、青廉和蒲原合为垣县,属绛郡。义宁元年(617年),在今古城镇置邵原郡,垣县分设为垣县、青廉、亳城三县属之。
唐武德元年(618年),属邵州。武德五年(622年),省亳城入垣县。贞观元年(627年),撤青廉入垣县。龙朔二年(662年),改属洛州。乾封二年(667年),还属绛州。天授二年(691年),又属洛州。长安二年(702年),还属绛州。贞元三年(787年),改属陕州。元和三年(808年),复属绛州。五代称垣县,属绛州。
北宋初年间,改名垣曲县,仍属绛州。金兴定四年(1220年),属翼州。元复属绛州。至元三年(1266年),撤垣曲并入绛县。至元十六年(1279年)复置。
羊洋漾
西魏大统三年(537年),改邵郡为邵州,改白水县为亳城县,与青廉县同属邵州。北周另置蒲原县。
隋大业初,废邵州,亳城、青廉和蒲原合为垣县,属绛郡。义宁元年(617年),在今古城镇置邵原郡,垣县分设为垣县、青廉、亳城三县属之。
唐武德元年(618年),属邵州。武德五年(622年),省亳城入垣县。贞观元年(627年),撤青廉入垣县。龙朔二年(662年),改属洛州。乾封二年(667年),还属绛州。天授二年(691年),又属洛州。长安二年(702年),还属绛州。贞元三年(787年),改属陕州。元和三年(808年),复属绛州。五代称垣县,属绛州。
北宋初年间,改名垣曲县,仍属绛州。金兴定四年(1220年),属翼州。元复属绛州。至元三年(1266年),撤垣曲并入绛县。至元十六年(1279年)复置。
羊洋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