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个月在《剩余价值的核心是什么》中说了一些关于剩余价值的话,发现很多有志于研究社会现象本源驱动力的同学们还是没有看懂。我觉得,这个不懂,不是大家不
好学习,而是语言学家翻译马克思的时候,用词过于文雅了。现在的马主义大拿们又都忙着挣钱去了,并没有人真正的来讲一讲马主义特别是
在他的政冶经济学部分中,马核心思想到底是什么。我准备用几个月时间,成系列的讲一讲,尽我自已的能力。我不是专门研究马主义的,我
实际上自认为是一个中国古典辨证学的门徒,但这与马主义在很多方面殊途同归。
价值如何体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价值,但价值究竟是什么,这个词怎么样来解?说不明白这个词,很多的定义就是空中楼阁。
我在上篇文章《剩余价值的核心是什么》中讲,商品的交换价格就是商品的真正价值,被很多人吐槽,这次我就从这里开始讲,详细解释
一下。
第一:商品的真正含义就是拿出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第二:价值就是用这个劳动产品能换到什么东西。
第三:换到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是这件商品的价格。
为什么在这里叫价格不叫价值了,因为货币出现了。在货币出现以前,你拿出来的东西比如是10斤麦子,你用10麦子换了一只兔子
,那就只兔子就是麦子的价值;你用麦子换了10斤大米,10大米就是麦子的价值;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需要一种中间物来简化交易程序,提
高交换效率,货币就产生了,由此看来,货币就代表了价值,货币的量度-价格,就作为一种价值的的中间交换代表而产生了。
再说价格的量度是由什么决定的。既然价格的量度是你在用10斤麦子进行交换的过程中产生的,那么价格就代表了麦子的价值。如
果你认为亏,你就不会换,你换了,交换价格就代表了麦子的真正价值。
假设第二年10斤麦子假设换不到10斤大米了,只能换5斤,那不是你的劳动价值下降了,而是你的交换价值下降了,交换价值下降
的原因有很多,我在下面结合现代社会分析再说。假设第一年你换到了一两银子,而第二年还是换一两银子,但是大米只能换五斤了,那就是
大米的交换价值上升了,而不是麦子的交换价值下降了。
说到这里,结论产生。交换价格就是人们所承认的交换物品的真正价值(至于这个价值是通过什么途径出来的,这个不重要,重要
的是必须有价值,而且只要有价值就可以。)
上面从定义上解释了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下面,从名词和现代社会的角度来代入分析一下。这个是破解所谓的需求是价格决定因素的关键
直接解释。
我发现,很多人研究价值的时候,困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认为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的价值也
即价格,呵呵,这可实在是一个美妙的误会,马如果爬出来,一定痛呼不已,竟然没把这事说清楚,给需求决定价格的歪论留下了空间。
在这里,我把价值分为两部分来解释。一是生产价值,二是交换价值,两者既关联,又有区别。生产价值取决于自身付出的劳动,交换价
值取决于社会的平均劳动。
兴个例子,A国用百人天的劳动价值生产了一辆汽车,想去和B国交换其用样用百人天的劳动价值生产的一吨水果,正常情况下应该是等价
交换吧?可是B国说了,C国生产一辆汽车只用50人天,我要和C国换,我只用500公斤的水果就能换到,我不和你A国换,A国想,水果还是要吃
,那我也换半吨的水果吧。这就是生产价值与交换价值不等价,为什么不等价,因为交换价值取决于同等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
而不是生产者的生产价值。以我在前文所说的,“商品的交换价格就是商品的真正价值”,既是此道理,所说的真正价值,既是指商品的交换
价值,在现代社会,人们生产出物品,目的就是为了交换的,自用的非常少,所以,商品的真正价值也就是交换价值本身。至于实际生产价值
超出了交换价值,那只能证明你的生产效率不合格而已,于交换价值无关。
所以说,商品的真正价值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实应该指明是社会平均的),商品的交换原则,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的等价交换。
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之中,并不产生任何价值。
现代社会在商品交换过程之中产生的种种貌似不合理,实质只是由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
再讲一讲关于产品溢价,也就是西方经济学常说的需求决定价值论。其实还可以用上面的例子来解。
B国想用半吨水果换C国的一辆汽车,从生产价值上来说,是等价交换了。可C国不干,C国说,我现在不是很想吃水果,我要换你一吨,B
国说不干,你生产一辆汽车才用50人天,我一吨水果100人天呢,C国就说,那我便宜点,900公斤吧,要不你就只能和A国换,你还得用1吨,B
国没办法,也只能接受900公斤的交换价格。这个例子说明,需求度确实影响了实际产生的交换价格,但这种影响仍然是在劳动价值框架内产生
的,真正的决定性因素,价值的真正决定性因素,仍然是生产者的生产时间。
至于说,只有A国能生产汽车,就想和B国换二吨水果,不然不换!!那这不是正常商品交换,这是垄断价格,连美英这种典型的资本主义
国家都要拆分对内垄断企业了,因为垄断是破坏商品交换的根基的,对经济基础也是一种催毁。
好学习,而是语言学家翻译马克思的时候,用词过于文雅了。现在的马主义大拿们又都忙着挣钱去了,并没有人真正的来讲一讲马主义特别是
在他的政冶经济学部分中,马核心思想到底是什么。我准备用几个月时间,成系列的讲一讲,尽我自已的能力。我不是专门研究马主义的,我
实际上自认为是一个中国古典辨证学的门徒,但这与马主义在很多方面殊途同归。
价值如何体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价值,但价值究竟是什么,这个词怎么样来解?说不明白这个词,很多的定义就是空中楼阁。
我在上篇文章《剩余价值的核心是什么》中讲,商品的交换价格就是商品的真正价值,被很多人吐槽,这次我就从这里开始讲,详细解释
一下。
第一:商品的真正含义就是拿出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第二:价值就是用这个劳动产品能换到什么东西。
第三:换到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是这件商品的价格。
为什么在这里叫价格不叫价值了,因为货币出现了。在货币出现以前,你拿出来的东西比如是10斤麦子,你用10麦子换了一只兔子
,那就只兔子就是麦子的价值;你用麦子换了10斤大米,10大米就是麦子的价值;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需要一种中间物来简化交易程序,提
高交换效率,货币就产生了,由此看来,货币就代表了价值,货币的量度-价格,就作为一种价值的的中间交换代表而产生了。
再说价格的量度是由什么决定的。既然价格的量度是你在用10斤麦子进行交换的过程中产生的,那么价格就代表了麦子的价值。如
果你认为亏,你就不会换,你换了,交换价格就代表了麦子的真正价值。
假设第二年10斤麦子假设换不到10斤大米了,只能换5斤,那不是你的劳动价值下降了,而是你的交换价值下降了,交换价值下降
的原因有很多,我在下面结合现代社会分析再说。假设第一年你换到了一两银子,而第二年还是换一两银子,但是大米只能换五斤了,那就是
大米的交换价值上升了,而不是麦子的交换价值下降了。
说到这里,结论产生。交换价格就是人们所承认的交换物品的真正价值(至于这个价值是通过什么途径出来的,这个不重要,重要
的是必须有价值,而且只要有价值就可以。)
上面从定义上解释了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下面,从名词和现代社会的角度来代入分析一下。这个是破解所谓的需求是价格决定因素的关键
直接解释。
我发现,很多人研究价值的时候,困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认为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的价值也
即价格,呵呵,这可实在是一个美妙的误会,马如果爬出来,一定痛呼不已,竟然没把这事说清楚,给需求决定价格的歪论留下了空间。
在这里,我把价值分为两部分来解释。一是生产价值,二是交换价值,两者既关联,又有区别。生产价值取决于自身付出的劳动,交换价
值取决于社会的平均劳动。
兴个例子,A国用百人天的劳动价值生产了一辆汽车,想去和B国交换其用样用百人天的劳动价值生产的一吨水果,正常情况下应该是等价
交换吧?可是B国说了,C国生产一辆汽车只用50人天,我要和C国换,我只用500公斤的水果就能换到,我不和你A国换,A国想,水果还是要吃
,那我也换半吨的水果吧。这就是生产价值与交换价值不等价,为什么不等价,因为交换价值取决于同等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
而不是生产者的生产价值。以我在前文所说的,“商品的交换价格就是商品的真正价值”,既是此道理,所说的真正价值,既是指商品的交换
价值,在现代社会,人们生产出物品,目的就是为了交换的,自用的非常少,所以,商品的真正价值也就是交换价值本身。至于实际生产价值
超出了交换价值,那只能证明你的生产效率不合格而已,于交换价值无关。
所以说,商品的真正价值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实应该指明是社会平均的),商品的交换原则,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的等价交换。
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之中,并不产生任何价值。
现代社会在商品交换过程之中产生的种种貌似不合理,实质只是由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
再讲一讲关于产品溢价,也就是西方经济学常说的需求决定价值论。其实还可以用上面的例子来解。
B国想用半吨水果换C国的一辆汽车,从生产价值上来说,是等价交换了。可C国不干,C国说,我现在不是很想吃水果,我要换你一吨,B
国说不干,你生产一辆汽车才用50人天,我一吨水果100人天呢,C国就说,那我便宜点,900公斤吧,要不你就只能和A国换,你还得用1吨,B
国没办法,也只能接受900公斤的交换价格。这个例子说明,需求度确实影响了实际产生的交换价格,但这种影响仍然是在劳动价值框架内产生
的,真正的决定性因素,价值的真正决定性因素,仍然是生产者的生产时间。
至于说,只有A国能生产汽车,就想和B国换二吨水果,不然不换!!那这不是正常商品交换,这是垄断价格,连美英这种典型的资本主义
国家都要拆分对内垄断企业了,因为垄断是破坏商品交换的根基的,对经济基础也是一种催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