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刀叶子吧 关注:10贴子:405
  • 2回复贴,共1

[转帖]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出处无考  

这段话描述的应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境界。  

玉的光芒是凛于内而非形于外的。雍容自若的神采,豁达潇洒的风度,不露锋芒,不事张扬,无大悲大喜,无偏执激狂,生命的状态在这里呈现出一种成熟的圆润。  

佛家有一个词,圆融,是跟这种成熟的圆润颇为相似的境界。是以佛家讲求戒嗔、戒痴、戒贪,无欲无求,尔后能不动声色、不滞于心。  

谦谦君子的圆润亦同此理。  

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是需要修炼的。修炼是一个很奇妙的词语,人生在世实质上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只不过并不是人人都可以修成正果。修成佛、修成仙是尘世之人遥不可及的梦想,但磨去棱角、收敛光华、修成谦谦君子却并非太难的事情。容人之量是修成谦谦君子的前提。斤斤计较、小肚鸡肠修不成君子,开阔的心胸、通透的眼光,才是君子的气量。  

于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人,荣损得失面前,总能一笑置之。正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谦谦君子亲切柔和,少了无拘无束的冲动莽撞,却也少了率性率真的刚猛豪放。正如一个人磨砺的过程一样,成熟的获得是以天真童趣的无可追回为代价的。  

当然,“情深不寿,强极则辱”的背后,似乎也透着一种淡淡的无奈。试想,人活一世,谁人不想追求恒久?只是恒久不可强求,于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何尝不是一种迂回的战术、以求得宛转的余地?谁能说这种淡淡的无奈不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1楼2008-06-17 20:03回复
    玉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很特珠的地位。从人性角度来讲,君子如玉。玉的坚韧、温和、细腻和人性有着极大的一致性。孔子说“君子比德于玉焉”。在他看来,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种品性和象征。《五经通义》诠释道:“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这样说来,所谓仁义礼智信五德,玉都具备了,所以《诗经》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记载。以物譬人,故而“古之君子必佩玉”。


    4楼2008-06-17 20:11
    回复
      2025-11-09 15:35: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世人总是很看重玉。玉石、玉佩、玉坠等一直是尊贵的象征。同样是石头,人们为什么会贵玉贱珉呢?倒不是因为玉稀少而珉多,珉也所产不多。只是因为玉具有多种品格,可以比拟多种美德。所以,长期以来玉一直被世人视为石头中的君子。所以为世人特别是君子所贵重。


        孔子曾经具体地分析了玉石之所以尊贵的品质,具体来说有:玉的表面温润有光泽,可以看作君它的仁;玉的质地细密而坚硬,可以看作它的贵;玉有棱角而不伤人,可以看作它的义;玉可以垂挂于胸前,谦恭卑下,可以看作它的礼;玉叩之其声清越悠长,终了时戛然而止,可以看作它的乐;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真实不虚假,可以看作它的忠;玉的色彩全部呈现在外,可以看作它的信。

       玉更有一种品格,气如白虹,是天的颜色精神出现在山川,是地的灵气作为圭璋不借外物就可以通行天下,可以看作它的德。天下的人们都贵重,可以看作它的道。


         “试玉要烧三日满。”诗人说,真正的玉石,烧了三天也不发热烫手,经得住考验。我喜欢金庸在《书剑恩仇录》里的两句关于玉的话:


         “刚者易折,
         强极则辱。
         谦谦君子,
         温润如玉。”


         这两句话是我的座右铭。它让我懂得思考,懂得柔韧,懂得谦让,懂得礼仪,懂得尊严,懂得自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我一生的方向。


      5楼2008-06-17 20: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