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心源心理咨询 www.xypsy.com
电话: 0371--66999909
震灾后心理重建工作
2008-5-17
1、 这次灾难的发生,大家都感受到震惊和心理压力,逐渐出现一些不舒服的症状,这是正常现象吗?请你为我们介绍一下地震之后可能出现的症状。
A:一般人在经历过大地震的压力之后,可能出现如下症状:
注意力变差-头昏眼花,感觉余震不断,做事会莫名其妙做错
容易紧张-多汗、脸颊潮红、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失眠、多梦
心情忧郁-没胃口、闷闷不乐、做任何事都没兴趣
退缩--不太想接触人群或做事
不断涌现有关地震的回忆和感觉
这些症状可能只维持几天就消失,并且随时间而减轻,不超过一个月。这是正常的"急性压力反应",不要耽心。 受灾户同胞,尤其家中有人罹难时,出现的反应可能较强,如:
不断被悲伤的回忆和情景所干扰
和地震相关的恶梦不断
经常感觉有余震而坐立不安
勾起地震回忆时,会引发强烈的心理痛苦和身体不适
对外界敏感-无法成眠、睡不深、易生气、易受惊吓、注意力不集中
试着逃避有关地震(或勾起地震回忆的)一切,不想说话或接近灾区
失忆现象-记不起地震前后发生的重要事件,甚至忘记个人基本资料
麻木感-觉得和别人有隔离感、失去喜欢的能力、对未来不抱希望 大多数人在自我调适后,症状可以恢复,不过有一部分会持续出现症状超过一个月以上就要接受专业治疗
2、听起来罹难者家属比较容易出现症状,还有那些人可能需要心理重建呢?
A:在家属里面,尤其是应在场而未在场的人,这一个月内容易出现"急性压力反应",应该及早处理这些心灵创伤。 其它容易出现症状的同胞,包括:地震受伤者、目击者、灾难现场抢救人员、提供支持的工作人员、搬运尸体的人员、对灾难经验敏感的人。
在这里要强调:个案的主观感受是判断心灵创伤的重要条件,必须仔细澄清其主观感受,有些个案可能藉由这次灾害唤起过去创伤经验,很可能个案自己在个性上有脆弱之处,这都是医师要考虑的方向。
3.心理重建要在什么时候开始比较适当呢?
A:依据各国的研究指出: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从灾难一发生就应该让震灾受伤者及家属接受初步的心理卫生教育,有症状时尽早接受他人的协助,减少疾病恶化的机会。严格说来,工作人员也应该在抢救前接受初步的心理卫生教育,以免在救人的同时,自己也承受不了压力而生病。我们国人的概念里,对心理疾病的接受度不高,大多怀着羞愧来求助于精神科医师,尤其在震灾后,多以惊吓过度或神鬼之说来解释,求诸民俗疗法和自我调适,如果症状持续,又不好意思开口求助于精神科医师,总觉得丢脸,加上亲朋好友有责备的举动,以及社会大众一般认为精神科医师只是开安眠药让人上瘾,让病情变成慢性,甚至更复杂,而影响个人及家庭幸福,实非民众之福。在此鼓励大家及早求助于专业,开放自己的胸襟有助心灵的成长及智慧的累积。
4.您刚才提到可以自我调适来预防疾病,我们应该怎么做?
A: 修饰或移除压力来源,如:暂时离开灵堂或灾区,深呼吸,回想自己的能力的确有限。 意隐藏感觉,试着向家人表达你的情绪,鼓励孩子一起分担此刻的悲伤,和亲友相聚一起,不要落单 放自己,和别人聊聊你发生了什么事,不要让"不好意思"阻止你心灵成长的机会 意避免谈论地震的事,如:所见、所闻、所思、所受,试着向亲友及工作人员表达你的需要 适度的运动及活动,这样可以消耗掉不必要的紧张焦虑,累了就睡觉;也许你不饿,但尽量让自己吃些东西以保持体力 在伤痛过后,想办法维持过去的正常生活,让小孩回到学校,参与活动 告诉自己目前已经安全了,现在的身体和心理反应是正常的,时间过去,大多会好转 情绪的痛苦会存在一段时间,但是可以忍受,不会时时萦绕着你,在平静的时刻来临,试着谈话或做事,可以增加痛苦忍受度 做些可以放松和快乐的事,记得善待自己 从事活动时要注意安全,这段期间比较容易出意外
5、如果我的亲友出现以上症状,我们可以怎样协助他们?
A: 尝试扮演一个良好的倾听者,给予情绪支持 了解疾病相关的信息 态度明确,不用去回避某些话题,提供正确的信息 不要试图用批评或责骂来帮助他们坚强,这种作法反映自己的焦虑 鼓励患者接受治疗,伤痛的抚平是需要时间、鼓励和关心的 必要时考虑接受家族咨询 培养一个态度:哀伤者有他们自己悲伤的方式,他们没有必要为了你而改变或修饰哀伤的方式,让他们觉得你只是想听听他们的失落、他们所爱的人的故事、他们的感受.
电话: 0371--66999909
震灾后心理重建工作
2008-5-17
1、 这次灾难的发生,大家都感受到震惊和心理压力,逐渐出现一些不舒服的症状,这是正常现象吗?请你为我们介绍一下地震之后可能出现的症状。
A:一般人在经历过大地震的压力之后,可能出现如下症状:
注意力变差-头昏眼花,感觉余震不断,做事会莫名其妙做错
容易紧张-多汗、脸颊潮红、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失眠、多梦
心情忧郁-没胃口、闷闷不乐、做任何事都没兴趣
退缩--不太想接触人群或做事
不断涌现有关地震的回忆和感觉
这些症状可能只维持几天就消失,并且随时间而减轻,不超过一个月。这是正常的"急性压力反应",不要耽心。 受灾户同胞,尤其家中有人罹难时,出现的反应可能较强,如:
不断被悲伤的回忆和情景所干扰
和地震相关的恶梦不断
经常感觉有余震而坐立不安
勾起地震回忆时,会引发强烈的心理痛苦和身体不适
对外界敏感-无法成眠、睡不深、易生气、易受惊吓、注意力不集中
试着逃避有关地震(或勾起地震回忆的)一切,不想说话或接近灾区
失忆现象-记不起地震前后发生的重要事件,甚至忘记个人基本资料
麻木感-觉得和别人有隔离感、失去喜欢的能力、对未来不抱希望 大多数人在自我调适后,症状可以恢复,不过有一部分会持续出现症状超过一个月以上就要接受专业治疗
2、听起来罹难者家属比较容易出现症状,还有那些人可能需要心理重建呢?
A:在家属里面,尤其是应在场而未在场的人,这一个月内容易出现"急性压力反应",应该及早处理这些心灵创伤。 其它容易出现症状的同胞,包括:地震受伤者、目击者、灾难现场抢救人员、提供支持的工作人员、搬运尸体的人员、对灾难经验敏感的人。
在这里要强调:个案的主观感受是判断心灵创伤的重要条件,必须仔细澄清其主观感受,有些个案可能藉由这次灾害唤起过去创伤经验,很可能个案自己在个性上有脆弱之处,这都是医师要考虑的方向。
3.心理重建要在什么时候开始比较适当呢?
A:依据各国的研究指出: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从灾难一发生就应该让震灾受伤者及家属接受初步的心理卫生教育,有症状时尽早接受他人的协助,减少疾病恶化的机会。严格说来,工作人员也应该在抢救前接受初步的心理卫生教育,以免在救人的同时,自己也承受不了压力而生病。我们国人的概念里,对心理疾病的接受度不高,大多怀着羞愧来求助于精神科医师,尤其在震灾后,多以惊吓过度或神鬼之说来解释,求诸民俗疗法和自我调适,如果症状持续,又不好意思开口求助于精神科医师,总觉得丢脸,加上亲朋好友有责备的举动,以及社会大众一般认为精神科医师只是开安眠药让人上瘾,让病情变成慢性,甚至更复杂,而影响个人及家庭幸福,实非民众之福。在此鼓励大家及早求助于专业,开放自己的胸襟有助心灵的成长及智慧的累积。
4.您刚才提到可以自我调适来预防疾病,我们应该怎么做?
A: 修饰或移除压力来源,如:暂时离开灵堂或灾区,深呼吸,回想自己的能力的确有限。 意隐藏感觉,试着向家人表达你的情绪,鼓励孩子一起分担此刻的悲伤,和亲友相聚一起,不要落单 放自己,和别人聊聊你发生了什么事,不要让"不好意思"阻止你心灵成长的机会 意避免谈论地震的事,如:所见、所闻、所思、所受,试着向亲友及工作人员表达你的需要 适度的运动及活动,这样可以消耗掉不必要的紧张焦虑,累了就睡觉;也许你不饿,但尽量让自己吃些东西以保持体力 在伤痛过后,想办法维持过去的正常生活,让小孩回到学校,参与活动 告诉自己目前已经安全了,现在的身体和心理反应是正常的,时间过去,大多会好转 情绪的痛苦会存在一段时间,但是可以忍受,不会时时萦绕着你,在平静的时刻来临,试着谈话或做事,可以增加痛苦忍受度 做些可以放松和快乐的事,记得善待自己 从事活动时要注意安全,这段期间比较容易出意外
5、如果我的亲友出现以上症状,我们可以怎样协助他们?
A: 尝试扮演一个良好的倾听者,给予情绪支持 了解疾病相关的信息 态度明确,不用去回避某些话题,提供正确的信息 不要试图用批评或责骂来帮助他们坚强,这种作法反映自己的焦虑 鼓励患者接受治疗,伤痛的抚平是需要时间、鼓励和关心的 必要时考虑接受家族咨询 培养一个态度:哀伤者有他们自己悲伤的方式,他们没有必要为了你而改变或修饰哀伤的方式,让他们觉得你只是想听听他们的失落、他们所爱的人的故事、他们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