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空战远非像数据那样简单直接。
在实际使用中,当一个飞行器的转弯半径固定时,速度越高所需的G值值也越大。这里有一个公式:导弹的转弯半径 约= 导弹速度的平方 除以 导弹法向方向的过载G值
所以,假设目标及以0.8马赫的速度作9G的闪避机动,则1枚以3马赫飞行的导弹必须要承受126G的过载才能跟着目标已相同的回转半径转弯。当然,现代导弹并不是跟着目标转弯,而是由引导系统制定“截取捷径”的。但是即便如此,导弹由于自身速度很大,所以仍然必须承受高于目标机速倍的G值。
另外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导弹的动力。由于导弹体积限制,自身携带燃烧是远远低于其最大射程的。实际上绝大部分导弹(特别是中程导弹)在接敌之前早就把燃料烧光了。在最初把燃料用光后,接下来的飞行过程都是靠惯性飞行的。所以,导弹这时候是处于一个能量持续递减的状态,随着能量减小,其机动性必然大幅降低。比如说美国早期对AIM-7麻雀的测试中发现,导弹在飞行60km后仍然能够保持控制,但此时的导弹机动性已经低到只能对付非机动目标了。
因此要规避号称拥有数十G过载的导弹,目标机本身并不需要数十G过载,只要有适当的预警信息指引,在适当位置和时间作8G以下的机动,就足以对付绝大部分空空导弹了。
对于导弹的命中和目标的闪避来说,除了自身性能的高低,双方互相接战时刻的时间、位置、速度、信息获取都对其有决定性影响。
给你列举几个例子:
AIM-9L 最大可用G值表明15—35G,但是接战目标最大G值却必须限定在5G之内。
R-73 标榜40G,但接战目标最大G值不过12G(这种水平已经让R-73当初足以称自己领先同行10年了)
像AIM-120这样的中程导弹,由于射程的原因,面临的困难更艰巨。但即便如此,AIM-120不负众望,仍然拥有11G左右的接战G值。所以于同类导弹相比,AIM-120还是算得上很先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