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
资讯
视频
图片
知道
文库
贴吧
地图
采购
进入贴吧
全吧搜索
吧内搜索
搜贴
搜人
进吧
搜标签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
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可签
7
级以上的吧
50
个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
0
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
补签
。
连续签到:
天 累计签到:
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17日
漏签
0
天
剑指江山吧
关注:
2,032
贴子:
239,641
看贴
图片
吧主推荐
视频
游戏
11
回复贴,共
1
页
<返回剑指江山吧
>0< 加载中...
(天涯转帖)香港十大劲歌金曲30年
取消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道梦江湖泪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天涯上的帖子,【怪我过分着迷,换来爱过你那各样后遗】香港十大劲歌金曲30年;楼主大体介绍了粤语流行曲的发展历史,也介绍了各个时期的歌手乐队,楼主应算是很资深的粤语歌迷也有一定的年纪,很能把多方面的资料八卦串联在一起,读来也颇有趣,但总感觉有不少地方还是值得商榷,自己也说不太上来,所以转帖过来大家一起分析分析。感谢原楼主的精彩文章,擅自转载还请见谅
送TA礼物
IP属地:北京
1楼
2015-10-01 21:50
回复
道梦江湖泪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1985 雅皮隐者(3)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入香港流行乐坛,林子祥已经成为跨越多个时代的殿堂级巨星,他是香港流行音乐从英文歌过渡到中文歌的亲历者,也是香港流行音乐黄金期到衰落期的见证者。
很多资料说早期的“玉石乐队”是林子祥组建的,这个说法很不靠谱。“玉石乐队”(JADE)成立于1975年,最初中文名不叫“玉石”,而是叫“翡翠”。1975年年底,“翡翠乐队”受邀到“佳艺”电视台去做节目,因为“无线”有个“翡翠台”,为避免误会,乐队名称改为“玉石乐队”。这只乐队主要唱英文歌,最早的主音歌手是张武孝(大AL),而林子祥经常在节目中客串主音,这样就被观众误认为是乐队成员。当时林子祥是回香港探亲的,他在美国过了四年无所事事的生活,靠拿失业辅助金生活,没想到在香港找到了饭碗。
“玉石乐队”的人员变动极大,成立之初的低音吉他杨乔兴后来做过“新艺宝”唱片的音乐总监,张国荣在这家公司的很多大碟都是他监制的,而后期的主音歌手郑子固也担任过香港“飞碟”唱片的音乐总监。虽然乐队在1977年就宣告结束,但他们却创造了历史:1976年,“玉石乐队”将Beatles的著名歌曲全新演绎,出版了一张《Beatles Jade》,这是华人乐队的一个创举。
在客串“玉石乐队”之后,林子祥也由唱英文歌转而唱中文歌,1980年度第三届“香港十大中文金曲”中他作曲的《在水中央》和《分分钟需要你》都获得了“金曲”,几年之后,他的《创作歌集》从1984年一直卖到1985年,堪称当时香港乐坛原创音乐的标杆。
林子祥是香港流行乐坛非常少见的创作型艺术家。香港有一个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CASH),这个协会陆陆续续设置了一些奖项,有的是从专业角度评出来的,由创作人提名投票选出,也有的是由协会的版权费分派系统统计出来的,其中的“音乐成就大奖”有些类似于“终身成就奖”,它会颁发给具有杰出音乐才华及对香港乐坛有重大贡献的音乐家。前七届获奖者都是作词作曲人,2003年,林子祥成为第一个获奖的歌手,这是对他音乐创作才华的肯定。
虽然能自己作词作曲,但若论林子祥的翻唱与改编,恐怕除了邓丽君难逢敌手。与其他歌手纯粹将欧美、日韩的热门歌曲拿来填词重唱不同,林子祥的翻唱已近出神入化之境。
我们来看看他翻唱的歌曲:
《偷得浮生半日闲》,翻唱自艾尔顿·约翰(Elton John)爵士,这位7次格莱美奖、4次全英音乐奖以及奥斯卡奖和金球奖的获得者,就是个活着的“神”,介绍他需要列举流行音乐史上无数个“第一”;
《国旗》,翻唱自爱尔兰音乐剧艺术家康姆·威尔金森,他最有名的身份是在音乐剧《悲惨世界》中饰演冉·阿让,2013版《悲惨世界》中那位仁慈主教的扮演者就是他;
《友爱长存》,翻唱自莎拉·布莱曼,这首歌的原作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主题歌《永远的朋友》;
《终于胜利》,翻唱自7次格莱美奖获得者、摇滚名人堂、创作人名人堂的入选者比吉斯(Bee Gees)乐队;
《上瘾》,翻唱自8次格莱美奖获得者、史上最伟大的摇滚女王蒂娜·特纳;
《孤身旅者》,翻唱自15项格莱美奖获得者、被誉为“西洋音乐教父”的大卫·佛斯特;
《我要走天涯》,翻唱自获得过5个格莱美奖、发行了5张Top 10专辑、6张金唱片和3张白金唱片的Peter Yarrow(Peter,Paul & Mary);
《梦里灵犀一点通》,翻唱自英国杰出的流行灵魂乐歌手比利·欧生(Billy Ocean)
《夕阳》,翻唱自“警察乐队”的前主唱兼贝斯手、英国乐坛的常青树斯汀;
《我爱你》,翻唱自6次格莱美奖获得者比利·乔尔(Billy Joel);
《松一松》,翻唱自1953年成立、竟然至今还没有解散的老爷级黑人灵魂音乐合唱团The Drifters;
《爱到发烧》,翻唱自1982年获得格莱美音乐奖最佳R&B奖提名奖的美国乐队DAZZ;
《敢爱敢做》,翻唱自美国最负盛名的摇滚团体之一的“杰斐逊飞机”乐队;
《仍是爱着我吗》,翻唱自“芝城之光”乐队;
《结伴同航》,翻唱自上世纪80年代美国最顶尖的R&B组合Atlantic Starr,它的原作是一首男女对唱的情歌,而且是当年中国人学英语必听的英文歌之一;
《紧靠一起》,翻唱自后摇滚乐黑人音乐时期最佳民歌手之一的Ben. E. King,这首歌是电影《伴我同行》的主题歌;
《你在何方》,翻唱自在乐坛有一代传奇民谣女伶美誉的民谣女歌手Janis Ian;
《千亿个夜晚》,翻唱自迈克尔·杰克逊的三哥杰梅因·杰克逊;
《阿Lam日记》,翻唱自拉丁音乐团体“迈阿密之音”合唱团;
《成吉思汗》,翻唱自1979年欧洲歌唱大赛中的一支德国流行乐队;
《花街70号》,翻唱自蓝调布鲁斯歌手Robert Cray;
《深夜里》,翻唱自法国二人组合David & Jonathan;
《午夜摇摆》,翻唱自拉丁摇滚乐队Santana。
在翻唱作品中,也许这首歌是内地歌迷最熟悉的,它是英国动画片《雪人》(《The Snowman》)里的插曲,翻唱为《再等一个晚上》。此外,林子祥的《何时何地》也是动画片的主题曲,那部动画片是1986年的《美国鼠谭》。
以上翻唱作品,起码原先就是歌曲,只不过需要重新填词,但林子祥还玩出了新花样,他把原先没词的外国曲子当成歌给唱了。他将一首德国舞曲填词翻唱为《亚里巴巴》,另两首更出人意料,他将肯尼·基的《回家》和爵士萨克斯手David Sanborn的《Goodbye》填上了词,改编成了《蒲公英》和《可以吗》。
IP属地:北京
9楼
2015-10-01 21:57
回复
收起回复
2025-08-17 22:31: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道梦江湖泪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1991 四大天王:香港乐坛被低估和忽略的歌手们(2)
不知道现在有多少歌迷记得张立基这个名字,他是在1986年出道的,1990年成绩不错,获得了当年“香港十大劲歌金曲”的“最佳音乐录像带演出奖”——从名称上看,这奖肯定是扯淡,但对新人来说,能分到猪肉就算不错了——获奖歌曲《Electric Girl》在内地的受欢迎程度,虽说比不上《每天爱你多一些》《一起走过的日子》,怎么也比《再会了》《不可不信缘》强得多,但这样一位很有潜质的歌手,竟然销声匿迹了。
歌迷们分析说,张立基生不逢时,碰上了同样走舞曲路线的杜德伟。
这话有点道理,却不全对。
对的方面,是杜德伟确实太强;不对的方面,是杜德伟也生不逢时。
走同样路线的歌手多了,归根结底要靠实力说话。
我们都知道“无线”在1983年举办了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其实,在1978年就搞过类似的活动,那时叫“业余歌唱大赛”,第一届的评委有林子祥、罗文、徐小凤等歌星。那一年的参赛者就有杜德伟,其他的参赛者也许很多歌迷都想不到:蔡枫华和周华健,周华健正是那一届的冠军。
7年之后,杜德伟又参加了“无线”举办的第四届“新秀唱歌大赛”,得了冠军,苏永康、李克勤和周慧敏都是那届的“新人”。
冠军的名头说出来唬人,表面上很有光环,但实际上也不算很高的起点,比如第二届的冠军吕方很快走下坡路了,第三届的张卫健好多年连专辑都没的出。说杜德伟比张立基起点好,不在夺冠与否,而在于张立基出道后还要去日本学习进修,相反,杜德伟是家传的手艺。
杜德伟的妈妈是张露,那是和周璇、白光、李香兰、姚莉齐名的上海滩歌后,他的爸爸奥立(Ollie Delfino)是乐队领班兼鼓手,所以媒体戏称杜德伟生下来呼出的第一口气就和音乐相连。“天赋”和“家学”这两样东西当然很重要,可金庸笔下的大侠们无数次地告诉我们,机缘巧合的奇遇更能让人脱胎换骨,若不能在山沟里捡到一本绝学秘笈,至少也要遇到人参雪莲、大蟒大雕之类的高档货。
杜德伟就有这样的机遇,1980年,张露移居加拿大,把18岁的杜德伟带去了,就在这里,杜德伟交了很多黑人朋友,从他们那里学到了灵魂音乐和舞蹈。
有遗传基因垫底,再加上加拿大的特殊音乐经历,张立基和杜德伟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不是走舞曲路线和对手撞车就一定不行,关键要看对手的实力,更关键的是对手的制作公司竟然出人意料地为他找了个好搭档:叶蒨文。
回顾香港流行音乐,真正做到稳定而且有市场的男女对唱组合,大概只有张智霖、许秋怡,他们能组在一起,是因为两人的唱腔和声音太合,单拿出来特色都不明显,合在一起就能“讲故事”。但杜德伟的唱腔太过西化,发声、节奏这些技术活儿全受黑人音乐影响,曲风又是当时少见的R&B,能和他搭的人太少。
为什么叶蒨文可以?我们有时候得承认,身边确实有这样的人,天赋和悟性超好,其实根本没学过,但就是啥活儿都敢接。叶蒨文就是天生吃这行饭的人,不识谱,可能那会儿也没什么曲风的概念,小品小调能唱,大歌也能应付,只要有调儿就敢唱。珍妮·杰克逊的《Love Will Never Do》唱起来并不容易,偏巧叶蒨文从小在加拿大长大,对这一路歌大概应该很熟悉,对杜德伟那一路唱腔更不陌生,就这样两人搭在了一起,将这首歌翻唱成了《信自己》。
IP属地:北京
36楼
2015-10-01 22:08
回复
收起回复
道梦江湖泪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1991 四大天王:香港乐坛被低估和忽略的歌手们(3)
《信自己》有可能是香港流行音乐史上男女歌手最成功的合作了:杜德伟的唱腔里有很多细小的转音和滑音,叶蒨文喜欢用拖腔,尾音还喜欢处理成挑音,两个人在节奏和气息控制上又都是一流高手,他们把各自的技巧用在了这首歌上,让它的音符细节非常丰富。后来,这首歌还有刘德华、李宇春的独唱版本,和陈慧琳与陈小春、方力申与邓丽欣的合唱版本,这些版本告诉我们这首歌为什么只有杜德伟和叶蒨文的合作是经典——没有发声的技巧和对气息的控制,唱这歌只能硬顶,说白了,基本靠喊。
既然杜德伟和叶蒨文的唱法搭得这么好,为什么不能像张智霖、许秋怡一样合作下去?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答案,但最终的那个,可能最不像正确答案:没歌。
适合杜德伟的歌可能很多,叶蒨文能驾驭的也有很多,但他们能合作的只有《信自己》这一首。原曲《Love Will Never Do》本来就是珍妮·杰克逊一人用两个声部唱出来的,改成合唱很容易,天上很难再掉下来同样一首歌,这是其一。
更主要的原因是,它是快歌,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叶蒨文唱腔上的很多毛病。
叶蒨文的唱腔最有特点的是她的尾音处理,可能她习惯和喜欢这种唱法,什么歌儿都用,但未必任何曲风都适合,有些作品尾音拖得很不舒服。在《信自己》这种节奏风格下,没有时间让她用拖腔,只能把尾音挑得点到为止、若隐若现,和杜德伟的转音和滑音对着唱,这歌儿就成了。
如果给两人找歌,就必须得满足两人的特点:考虑杜德伟的曲风,慢歌首先枪毙了;唱快歌的话,拍子、节奏,甚至咬字都要照顾到叶蒨文,否则她的唱腔是把双刃剑,稍不合适就捏不到一起,这样的歌太难找了。要知道,叶蒨文比梅艳芳还大了两岁——进入上世纪90年代,梅艳芳的气息和音准都出问题了,可以理解的是,这主要是她的身体原因造成的——1991年的时候,叶蒨文已经30岁,《信自己》这路歌固然可以掩盖她的很多毛病,可再唱下去,她的破绽会越来越多,比如她后来和陈奕迅合唱过一次,那个版本的唯一作用就是用来缅怀了。
“能唱”和“唱好”是两个概念,要想唱好,嗓子、技巧、情感缺一不可,嗓子和一部分技巧是要身体做保证的。梅艳芳在身体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可以用情感弥补,依然可以把歌演绎得有味道,而叶蒨文走的路正相反,她属于硬件条件好,可以用嗓子和技巧推动情感,但硬件条件下降时呢?一年之后,她的《情人知己》又获奖,现场演唱就有些吃力了。这也就是她后来和林子祥合作的原因,慢歌可以让叶蒨文的气息控制和技巧发挥更有空间,而林子祥的唱腔和声音的厚度可以托起她——这个时候,杜德伟那路歌是无论如何没法照顾叶蒨文的了。所以,只要年龄增长,适合杜德伟和叶蒨文的歌就很难找。
既然找不到合适的歌儿,那么,能不能找作曲家专门为他们做歌呢?
想法是对,但没法操作,因为杜德伟玩儿的是R&B。现在这路歌烂大街了,很多歌手不在句尾哼个“Yeah”好像就不会喘气似的,可在那个年代,杜德伟这一路歌东西还很不普及。能做这种曲子的人,香港也不是没有,不过,这位作曲家正在帮林忆莲。
IP属地:北京
37楼
2015-10-01 22:09
回复
收起回复
道梦江湖泪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1991 四大天王:香港乐坛被低估和忽略的歌手们(6)
走下坡路的标志就是所谓的“四大天王”,这是1992年才出现的奇怪名词,但在1991年度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实际是在1992年初举办)上,这四个人已经聚齐了。
当年何勇撂下“四大天王三小丑”的说法,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且不说这话是不是炒作,就内容来说还真就是那么回事——几位“天王”的死忠粉丝又会吵翻了,郭天王的歌迷说他舞蹈好,黎天王的歌迷说他气质佳,刘天王的歌迷说他是劳模,张天王的歌迷说他人品好,歌迷们合起伙来说他们都有进步,影视歌全面发展,为香港音乐乃至中国音乐在亚洲的辉煌地位贡献力量——不带这么没头脑的,当年封“四大天王”的时候就是冲着“歌”这一项封的,否则为啥不把周润发也拉进来?“四大天王”的电影演到奥斯卡去,歌这一项没过关,当年就不应该封“天王”,所谓“天王”就都是扯淡。
可他们的歌到底怎么样呢?在早期,有人唱歌总找不到Key,有人找的特准,因为他就一个Key;有的人唱了几十张专辑竟然一直徘徊在初级水平,但不知道的是在初级水平里也忽高忽低这是怎么做到的;后来,这些人确实有进步,几年之后有的学会气息了,有的学会咽音了,有的终于能做到不“飘”了……可我们要问的是,这不应该是几年之前做“天王”的时候就该会的吗,不然你们凭什么叫“天王”?据向雪怀回忆,有次张国荣很认真地问他:“走音这么难,怎么还有这么多人会走音?”
是呀,真正有资格叫“歌手”的,走音比不走音难多了,可走音的歌手一抓一大把,2014年《我是歌手2》中,韩磊说了一句话:“我是歌手”四个字,关键是“是”。这年头儿,似是而非的太多了,不仅仅是事儿,还有人。
现在的粉丝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他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你们不认可?那就是不尊重人”——这种腔调在网络上不新鲜,可惜是个错误的逻辑。
人的尊重是基于独立与自由平等上的人格尊重,而这里说的是对工作成绩的评价,每一个为坚持理想而付出汗水的人,我们必须给以掌声,但这不等于对成绩的肯定和褒扬,况且,这和人格有什么关系呢——是的,他们很努力,但这年头儿有不努力的人吗?做到他们的地位,努力工作不是正常行为而且是最低要求吗?以有些人有限的天分,能唱到今天已经是个天大的奇迹。如果我们相信奇迹的存在同时也愿意夸大努力的功效,恐怕也许必须承认:母猪一定会上树。
就在1991年,主流外的尹光竟然在香港开了三次演唱会,而且开在红馆。尹光被称为“庙街歌王”,是在上世纪70年代唱粤语歌的一位谐趣歌手,和许冠杰是同时期。如果说许冠杰是粤语歌领域的赵本山的话,他就相当于乡下的脏口二人转演员,歌曲题材上市井味很浓,歌词有些粗鄙,从来不入大雅之堂,唱片店也没人卖这路货,只能在当时庙街这种文化层次不高的地方才能找到。就这样一位歌手竟然也可以在红馆开个唱,当年便有乐评人慨叹:香港流行乐坛青黄不接了。
可是,李克勤、杜德伟、刘锡明以及这一两年内灌录唱片、但限于篇幅无法过多介绍的黄凯芹、许志安、苏永康、吴国敬等人,难道都是唱歌跑调的?
20多年后的今天,曾经在90年代追捧“四大天王”的我们,回想起这个古怪的称呼时会发现,它真不是什么好词儿,对此,位列“天王”的人也许最有发言权。
黎明曾平淡却不失意味地说:“四大天王作为一个名称,会永远存在。但我觉得它是用来开玩笑,用来挖苦人,用来玩耍的。”他接下来又说:“(因为四大天王)香港的乐坛也因此失去了一些可能性。”
20年后看来,这句话黎明说的对,但他没说出下一句话:也许,正是因为有了“四大天王”和同年出现的另一个人,香港粤语流行乐坛才得以苟延残喘几年,否则,它的衰落应该是加速度的。
1992年出现的这“另一个人”,她叫王菲。
顺便说个八卦,其实也不是八卦,关于吴国敬
现在的歌迷有谁记得他?
可香港流行乐坛有太多太多吴国敬这样的例子。
下面我要介绍的,是王菲之后,被冤杀的女歌手们。
IP属地:北京
40楼
2015-10-01 22:11
回复(2)
收起回复
道梦江湖泪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天涯的帖子就更新到1992年,往后的不知是还没有写还是没有发表完,等待以后有更新了再接着补充转载,再次感谢原帖作者
IP属地:北京
45楼
2015-10-01 23:10
回复
收起回复
道梦江湖泪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看这些粤语音乐史或者黄志华的博客后,自己更加的混乱了,有个问题始终搞不太清,但这个问题又很关键。粤语流行曲到底怎么定义,什么样的歌曲才真正算是粤语流行曲,对曲或词甚至编曲有什么限制要求,用粤语俚语方言写成的就是粤语流行曲?(转载帖子许冠杰部分有提到此方面内容,自我感觉有待商榷);
还有就是粤剧 粤曲 小曲 粤语小调 粤语流行曲这几个很容易混淆的概念到底怎么去区分,彼此之间又有何关联影响,影响又有多大,这些问题越看越了解越糊涂,至少有一定应该能肯定,多数人一般认为的粤语流行曲是由粤剧粤曲演变过来的,这个观点肯定是错的,但粤剧粤曲肯定对粤语流行曲有影响,这个影响有多大怎么去理解就一知半解了。
再有就是很多文章观点还是未能很好的解释为何1974年会是粤语流行曲的始年(一般如此认为),1974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人们就突然接受了粤语流行曲,《铁塔凌云》也是之前的作品,之前为何没能产生影响,而到1974年就发生如此大改变
IP属地:北京
46楼
2015-10-01 23:30
回复(13)
收起回复
道梦江湖泪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除了周聰,也介紹一下另一位五十年代頗重要的音樂創作人──胡文森。胡文森也是來自粵曲界的,但一直喜歡吸收西方電影及音樂方面的文化。估計他是受到《快樂伴侶》等粵語流行曲的啟發,也曾嘗試採用AABA曲式來創作曲詞,他作曲作詞,芳艷芬主唱的《秋月》(1954)比較馳名,後來有鄭少秋及鄭錦昌灌唱的版本。另一首同是他包辦曲詞,鄭幗寶主唱的《櫻花處處開》(1955),不但採用了AABA曲式,歌調中還採用了不少三連音,在五十年代之中,顯得甚是前衛。其歌詞如下:
富士山,富士山。
山嶺高處千仞,山徑錯落縱橫
望遠景,多高山,無盡處,多山彎,山彎過復有山。
山裏峰壑幽邃,山內不辨東南,
瑞雪花,積山中,雲共雨,遮山峰,風吹過雲未散。
櫻花,花開璀璨。櫻花,花開燦爛。
櫻花,吐盡芳華,無限無限。
花放巧襯春日,花落鳥未知還,
並蒂花,一枝枝,情伴侶,相偎依。
花陰處人倦懶。
處處,櫻花璀璨,處處,櫻花燦爛,
處處,吐盡鮮紅,無限無限。
都市車馬喧鬧,馬路曲直縱橫,
並蒂花,一枝枝,情伴侶,相偎依。
貪歡愛忘夕旦。
當中須唱三連音節拍的字句,都以下加底線的方式作標示,以便讀者識別。胡文森這首歌詞,純是寫景,用字則頗優雅。
傳俗不傳雅 記得《飛哥跌落坑渠》多過記得《秋月》
可惜,五十年代的粵語歌,往往是「傳俗不傳雅」,每當人們提及五六十年代的粵語流行歌曲,首先想到的一般會是《飛哥跌落坑渠》等詼諧鬼馬的曲詞,而像胡文森上述的兩首原創作品《秋月》或《櫻花處處開》,是絕少會想得起的。
碰巧的是,《飛哥跌落坑渠》這首來自電影《兩傻遊地獄》(1958,電影原聲唱片則是1959)的插曲,也是胡文森的作品,是他據西曲《Three Coins in a Fountain》填的詞。歌詞是這樣的:
飛哥跌落坑渠,飛女睇見流淚,
似醤鴨臭腥攻鼻,飛女夾硬扶住佢。
飛哥跌落坑渠,飛女心痛流淚,
臭夾壓嗰啲腥味,飛女索着唔順氣。
索嘢索着阿摩尼,跳舞好似隻蟛蜞,
應該跌落坑渠,百厭終歸會跌跛,
你嘅錯阿飛之累,一跤慣直唔順氣。
蠄渠氣,難下氣,難下氣。
這首諧謔之詞,也許是唱出了草根階層憎厭阿飛的心聲,不久便膾炙人口!
五十年代後期,粵語文化有兩大要事。一是邵氏電影公司設粵語片部,一是香港商業電台開台。
邵氏的粵語片組,捧出青春玉女林鳳,並為她拍了不少青春歌舞電影,影片中的歌曲之創作,出現罕有的跨界合作,作曲的是來自國語時代曲界的知名作曲家梁樂音、李厚襄,寫歌詞的則是原本來自粵曲界的吳一嘯。這個跨界組合,寫的電影歌曲超過半百,而且不少是以先詞後曲的形式來寫的。不過,林鳳這批青春歌舞電影,最流行的電影歌曲卻是舊曲新詞《榴槤飄香》,而這首歌常被視為俚俗,當然這也可以作為「傳俗不傳雅」的證據之一。
香港商業電台於1959年8月26日開台,恰是第一批粵語時代曲唱片面世的七年之後。該台啟播後,一方面開啟了粵語廣告歌曲的風氣,一方面又掀起了廣播劇歌曲的熱潮。其中已獲考證出是面世於1962年六月的《勁草嬌花》是代表之作:
我願似花嬌美,願明月皎潔常圓,
看芳草青青,那堪嬌花快謝,明月不常圓。
我亦愛花嬌美,莫提落花最淒酸,
那春風輕吹,青青芳草滿地,為何又偷自怨?
落花令人魂欲斷,桃李爭春競誰艷。
自覺是苦也是甜,捱盡相思腸斷。
你莫說花嬌美,奈何落花最淒酸,
看嬌花生嬌,那比芳草翠綠,同來度春日暖。
《勁草嬌花》 曲:方植 詞:周聰
這首《勁草嬌花》可說是周聰寫詞十年詞藝成熟後的佳作。
IP属地:北京
50楼
2015-10-02 13:25
回复
收起回复
2025-08-17 22:25: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道梦江湖泪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其實1960年代,粵語流行曲受到的排擠力量更大,地位更見低微。這是因為香港的經濟有所發展,城市化和現代化的步伐都急速了,更關鍵的是西方流行文化的影響力,在那一段殖民時代的日子也變得非常大,讀「番書」長大的年青人都趨之若鶩,卻鄙夷較傳統的音樂文化。
歌賽不設「粵語流行曲組」的六十年代
人們也許難以想像得到,由星島報業於1960年開始舉辦的「業餘歌唱大賽」,一直沒有設立「粵語流行曲組」,卻有「歐西流行歌曲組」、「國語流行歌曲組」以及後來陸續增設的「古典歌曲組」、「歌唱合奏組」(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樂隊」、「組合」)及「歐西民歌合奏組」等等。
原創風氣方面,1960年代是比1950年代弱了不少。值得一提的是,在1952年一馬當先推出首批粵語時代曲唱片的和聲唱片公司,在六十年代初的三十三轉唱片時代,也曾推出過一批含不少原創歌曲的粵語流行曲唱片。這裏且選一首《良宵真可愛》作為代表。這首歌曲,據知曾用作商業二台某節目的背景主題音樂。而在王家衛的電影作品中,亦出現過多次,如《阿飛正傳》(1990)、《墮落天使》(1995)以及《一代宗師》(2013)的香港影碟版。這首歌估計面世於1963年,歌詞如下:
良宵真可愛景色,步園中心歡欣看,
看那新月上晶晶光輝罩綠楊。
婆娑絲絲柳添嬌,望籬中花爭開放,
縷縷飄幽香芬芳馥郁遠溢揚。
良宵真可愛景色,步園中心歡欣看,
看那新月上晶晶光輝罩銀塘。
池中鴛鴦戲波光,畫圖般今宵景況,
更聽風吹送惜青春輕快調唱。
倍惹情動,芳心若醉,
暗裏想和唱輕鬆歌一闋《會郎》。
良宵真可愛景色,令儂春心花般放,
更愛好歌音休教一刻輕溜往。
意暢神蕩,歌音靜聽,
那禁得技癢低聲歌一闋《會郎》。
良宵真可愛景色,月兒多嬌花爭放,
最愛好春宵不教一刻輕溜往。
《良宵真可愛》 曲:新丁 詞:盧迅
《良宵真可愛》也算是一首雅詞,結果自然又是「傳俗不傳雅」,知者寥寥。要多得後來有王家衛大導演的青睞,用到他的電影作品中,這才多了人留意到它。
六十年代極知名的原創粵語電影歌曲要數《一水隔天涯》和《女殺手》,俱面世於1966年,不過人們一般不認為《女殺手》有甚麼可稱道之處。至於《一水隔天涯》,是以先詞後曲再改詞的形式寫成的。
六十年代後期,已在流行音樂圈子中闖蕩有年的黃霑,有機會為若干粵語片創作歌曲,這裏選錄一首他為電影《青春玫瑰》(首映於1968年2月3日,陳寶珠、胡楓主演)寫的歌曲,其曲調是採用AABA曲式來創作的:
不褪色的玫瑰,不似桃花妖媚,
永遠高貴美麗,玉潔冰清放光輝。
不褪色的玫瑰,不怕暴風猛雷,
永遠高貴美麗,玉潔冰清最明媚。
清幽發芬芳,純潔綻蓓蕾,
蘊藏着熱愛,等待愛人歸。
不褪色的玫瑰,經過雨打風吹,
更覺高貴美麗,玉潔冰清最明媚。
《不褪色的玫瑰》 曲詞:黃霑
大家可會懷疑:這是黃霑的詞作?
其實,1960年代的粵語片歌曲,其創作權力主要還是由粵曲界的音樂人把持。但這些粵曲人不時會做一些試圖摩登的實驗。比如上述的《女殺手》。又如1966年8月面世的電影《彩色青春》,其中的原創歌曲,亦屬這種實驗。兩年後的1968年8月,由蕭芳芳主演的《花樣的年華》,更出現女子流行樂隊唱粵語歌的場面,但現實中流行樂隊唱粵語歌,卻是七年後的1975年的事了。再說,《花樣的年華》之中女子流行樂隊唱粵語歌的場面,也屬粵曲人的另一回試圖摩登的實驗,採用的創作方式依然是先詞後曲呢!
IP属地:北京
51楼
2015-10-02 13:26
回复
收起回复
道梦江湖泪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黄志华博文:許冠傑@1974……
過兩天,就是2014年了。對於粵語流行曲而言,2014年該是個值得慶祝慶祝的年份,因為四十年前的1974年,年頭面世的電視劇《啼笑因緣》主題曲,年尾面世的電影《鬼馬雙星》主題曲及插曲《雙星情歌》,都獲視為使粵語流行曲走向康莊大道的里程碑。雖然,四十年後的今天,粵語流行曲看來又走到一個低谷之中,恐怕並沒有甚麼好心情去慶祝這四十周年,但即使不慶祝,回看一下四十年來走過的路,意義還是不小的吧?
事實上,單是重溫一下許冠傑唱電影歌曲的歷程,相信也可以讓我們得到很多啟發。
1974年4月初,許冠傑主演的國語片《小英雄大鬧唐人街》上映。片中插曲是顧嘉煇作曲的,歌詞卻是國語混雜英語,高唱「我彈琵琶you play guitar」,而且成了電影廣告的賣點。不過歌曲壓根兒沒有流行過。
是年七月,仙杜拉已因《啼笑因緣》當紅得很。許氏兄弟的《鬼馬雙星》卻才開鏡。這個七月的月中,許冠傑主演的另一部國語片《綽頭狀元》正式上畫,導演不忘讓他大展歌喉,而且是串燒地唱粵語、國語、英文歌。粵語部份,唱的是由黃霑填的惡搞版《一水隔天涯》。國語片而有粵語歌聲,真是風水輪流轉,在此之前,是只有粵語片中有國語歌的。
惡搞版《一水隔天涯》反應不俗,再鑑於《啼笑因緣》主題曲所向披靡,許冠文決定他們拍的粵語片要有粵語唱的主題曲插曲,由此造就了許冠傑唱粵語歌的勳業。
時勢也造就英雄。那幾年,許冠傑順風順水,他唱的和寫的歌,即使曾有認為太俚俗或指教人搵丁等的指摘,很快就被視而不見。
我們還有另一些「視而不見」。七十年代之後,粵語流行歌曲已成功去粵曲化,進入「現代」時期,其中一個特點就是歌曲務須先曲後詞。
我們「視而不見」的乃是,從1974年的《鬼馬雙星》至1978年的《賣身契》,許冠傑的不少電影歌曲或唱片歌曲創作,不少都有先詞後曲的成份。
若問如何得知?最直接的莫如從許氏兄弟或黎彼得近年的訪問之中得知。當然,如果富於經驗的話,從旋律的線條或結構也能看出端倪。
就拿電影《鬼馬雙星》的主題曲來說,現在筆者已可以很肯定地說,其副歌「人生如賭博,贏輸都冇時定。贏咗得餐笑,輸光唔駛興」是先有了歌詞,再譜上旋律來唱的。由於《鬼馬雙星》總體的曲式是AABA,主歌當是先曲後詞的,旋律寫得很流暢,結構也緊密,因此,副歌雖是詞先出曲後出,有了上述的因素來「掩護」,一般歌迷是不會意識到其中有作法上的差別的,只感到整首歌一氣呵成,吸引力非凡。
又如《半斤八兩》的插曲《浪子心聲》,近年黎彼得在多個訪問中都「解密」地說,主歌是先寫了一段詞來譜曲的,副歌是在廟街見到兩句合用的詞句,拿將過來譜曲而成的。得知這事實後,再哼唱一下副歌:「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那「強」字一個字唱四個音,對呀,這樣的拖腔模式,一般是先詞後曲的粵語歌才見到的。但當年誰也沒想過原來會是先詞後曲的,更不會想到許冠傑這樣走在時代前端,卻能大膽繼承傳統的先詞後曲方式來寫摩登的粵語歌,還能優美得大家一點都不察覺。
只有那麼幾年,俚俗不是問題,先詞後曲不是問題,歌曲依然大紅特紅!歷史會重演嗎?
IP属地:北京
54楼
2015-10-02 13:39
回复
收起回复
道梦江湖泪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黄志华博文:K歌.Band潮.音樂社
這陣子才知道假音人陳浩峰有首歌叫《唱K回憶錄》,而這樣也才省思起進念兩三年前也有部叫《唱K回憶錄》的舞台劇,並曾「載譽重演」。
兩年前的九月十七日,本報曾訪問過陳浩峰,文章標題是「不唱K的日子,我們唱K去」。當中曾說:「『其實,現在一個二十五歲的人,很可能已經不是很知道梅艷芳、張國榮是甚麼人。』記憶的消亡,他認為,更加要提出那些曾經存在過,並值得留下點甚麼的東西。」
其實K歌這重要的一頁香港流行文化史,已有不少粵語歌詞為它留下印記。即使不知道有陳浩峰那首較冷門的《唱K回憶錄》,陳奕迅的《K歌之王》知者應仍不少。何況近年的粵語詞人喜作「詞史」,香港流行文化的點滴變遷,只要有心,都可從粵語歌詞中找出痕跡。詞人都是過來人,寫起這些變遷,常見感慨甚深。
香港的流行音樂,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那一回band潮,波瀾壯闊及影響深遠之處,跟九十年代的K歌潮絕對難分軒輊。但那時的過來人能寫詞的卻不多,所以,為六十年代那次band潮留下印記的粵語歌詞,幾乎找不到。筆者倒是非常記得,過來人林振強填過一首《開路先鋒》讓林子祥來唱。所謂開路先鋒,就是指六十年代那一群熱衷玩band唱英文歌的樂壇先輩。
K歌是唱他人生產的商品音樂,難談得上創意。六十年代band潮,年輕人個個一心向西,玩唱英文歌,作也作英文歌,英文歌與搖滾音樂至高無上。
或曰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香港是有過一段頗長的歲月,年輕人時興用粵語去寫、去唱,去電台演唱,而伴奏音樂也是這些年輕人自行玩奏的。那是上世紀三十及四十年代的事情!那批年輕人到了五十年代,都成了有名的音樂家、詞人、名伶、名導演等等,不可謂影響不深,重要之處絕對能跟六十年代band潮與九十年代K歌潮相提並論。
說清楚些,那時他們去寫去唱的,不是流行曲,而是粵曲或粵曲小曲。當年他們紛紛組成音樂社音樂團等,絡繹不絕的排隊去香港唯一的一間電台作「特備演出」,那時《華僑日報》每有音樂社音樂團作「特備演出」,更會以整版篇幅刊載該晚演唱的曲詞,可以看到,曲詞大多是全新創作的!這樣的粵語唱作文化,何等璀璨!
我們當然不會認為他們唱的是「流行曲」,但這明明又是當時香港的一種流行音樂文化。見到這些景象,筆者開始有些明白,為甚麼香港的粵語流行曲發展,比上海的國語時代曲發展遲那麼多。而問題重點應該是,三四十年代的香港有自己的粵語流行音樂文化風尚,根本不需要今天我們那種叫作流行曲的東西。
五十年代開始,南來的國語時代曲,西來的歐西流行曲,兩路並進,「迫使」香港也要發展粵語流行曲,當年的音樂社音樂團潮流,漸漸消亡湮沒,只見過五十年代後期的時候有過來人陳倉穀曾為文憶述,但描繪出來的圖景已頗多走樣。至於印記這音樂社潮流的「詞史」,一首都沒有!
說來,香港的粵曲、粵劇史,向來沒見多花一筆去記述這些曾經非常蓬勃的音樂社潮流。也許,相對來說,那確是當時的「流行音樂」,不該記在粵曲、粵劇史上!
音樂社潮流文化這一頁歷史也真可憐復可哀。但願有一天港人能為之作《音樂社回憶錄》。
IP属地:北京
56楼
2015-10-02 13:55
回复
收起回复
道梦江湖泪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黄志华博文:四十年前蘇翁的前衛粵語歌詞
「煙雨濛濛春風輕輕,恍惚凡塵中的仙境,春光來臨繁花放,楊柳青青。花縱無言一雙雙,清溪無言水盈盈,今宵良辰能相對,情意溫馨。誰願看一朝春去太無情,空嘆春歸不復認!風雨刧後,冷落寂寥,飄花飛絮冷靜。應記難常的美夢,珍惜難常的春景,休教良辰平白失去,懷念溫馨。」
1973年初的粵語歌詞,用到「的」字,是傾向以國語遣詞用字,比後來那些文言歌詞如《啼笑因緣》、《雙星情歌》前衛。
這首《煙雨濛濛》,其實顧嘉煇的曲更前衛,主歌是C調,副歌卻轉到相隔大三度的降A調去。七十年代的原創粵語歌,都很難找到另一首是這樣轉調的。再說,歌曲還要不落俗套地不在大調主音do上結束,卻空懸在mi音上,讓音樂來接手完成終結的感覺,這些也不是一般流行曲所能見到的。
當詞與曲都太前衛,超越了聽眾的口味,不流行應是正常的。此所以,《煙雨濛濛》雖然是無線翡翠劇場首部推出的劇集的主題曲,也是無綫第一首用粵語唱的電視劇歌曲,流行程度差強人意,以至人們一提起無綫第一首用粵語唱的電視劇歌曲,竟然只想起約一年之後面世的《啼笑因緣》,不復知有《煙雨濛濛》了。
四十年前的前衛粵語電視歌,真生不逢時。由於電視台不願花費,要編導自行解決歌曲錄製的支出。相信因此,唱片公司推出這首歌曲時,是寧願不標榜它是電視劇集主題曲。
《煙雨濛濛》是蘇翁填詞的。從梨園跨界填寫流行曲的詞家之中,蘇翁看來一直都很好運氣,不少由他填詞的歌曲都非常受歡迎,像六十年代後期蕭芳芳唱的電影歌《郁親手就聽打》(1967,原名《夜總會之歌》)、七十年代的《禪院鐘聲》(1970,首唱者為尹飛燕)、《悲秋風》(1971,原名《秋風吹謝了春紅》)、《分飛燕》(1973,原名《囑咐話兒莫厭煩》)、《天涯孤客》(1976)等等。當時如果有流行榜,肯定是連續很多個星期位居榜首之勢。不過他填電視歌卻沒有葉紹德的好運,他填的《煙雨濛濛》,明明是第一首用粵語唱的電視劇歌曲,幾被遺忘!
大抵,蘇翁只能怪自己那一次走得前了。反而葉紹德卻一直認為填寫粵語歌「一係用口語一係用文言,唔應該用國語」。
看看上面提及的蘇翁「紅」歌,除了《郁親手就聽打》,便全是文言的一路的,是很突出的現象。要說箇中原因,應是當時後生一代的音樂人「去粵曲化」的大業未竟,而喜歡聽粵語流行曲的人還是以一直愛聽粵劇粵曲或老一派的粵語流行曲的人為主。又或者可以說,其時粵劇粵曲文化的「主體性」,仍涉足在粵語流行曲的國度而不去。
蘇翁的粵語歌詞創作,一直都有嘗試新派一點的寫法,比如1971年時填給鄭少秋唱的《愛人結婚了》,便是使用國語的,取材也甚新穎,寫到類似題材的粵語歌,少說也要到十年之後,才有張德蘭唱的《陪你一起不是我》(1981)、徐小鳳唱的《婚紗背後》(1986)。當年蘇翁在世時,還常常叫筆者留意某詞某詞,那又是他的新派嘗試之作。
康文署的中國戲曲節於六月初會有一個講座講「粵劇編創夢──蘇翁」,這兒筆者搶先說說蘇翁的粵語歌創作夢──在粵語歌毫無地位之時,卻不時想着新派一點的寫法。
IP属地:北京
57楼
2015-10-02 14:43
回复
收起回复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贴吧热议榜
1
BLG遭TES剃光头,傻豆危矣!
2803830
2
女子踹男友下河致死,仅判5年半
2769790
3
投降是对的,明末销量暴涨
2599492
4
JieJie离开iG,BLG该换打野了
2390796
5
炫神光速变脸猛吹TheShy
2259530
6
大的来了!《古剑奇谭》新作公布
2048200
7
非人哉电影给观众整了坨大的
1598112
8
小米司机超速致4死赔偿时拿贫困证
1164743
9
87岁书画家被娇妻卷走20亿
957880
10
萌战吧第九届挺好萌:吹邦大决战
914613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