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过分低估建立“军校”体系的制度阻力
“军校”作为穿越文主角扭转战略劣势的利器之一,往往可以批量产出合格的军事指挥员,在军事素养方面碾压敌人,并维系主角对武装力量的绝对控制权。
广义的“军校”,中国早已有之。普遍认为,北宋仁宗年间所开武学,应为传统中原“军校”的奠基者。此后,历代王朝在这一制度上断断续续,时而重视,旋即弃之,并未如文官科举制那样积土成山、蔚为壮观。
其实,这并非因为古代统治者鼠目寸光,恰恰相反,正因为历代统治阶层极端重视武装力量体系的运作、重视军事指挥人员的作用,才在“军校”这个问题上反复迟疑、疑虑重重。
通过与工业时代的近代“军校”体系相比较,我们很容易得出中国古人对此缺乏热情的原因:
1、“军校”大批量、成规模的产出具备专一军事技能的人才集团。
在近代工业文明中,复杂的军事工业系统、后勤保障体系抵消了专业军事人才的个人作用,使其不能凭借专业知识威胁资本统治阶层的既得利益;
但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条件下,统治阶层无法有效整合、控制这个数量庞大的专门技术群体,很容易“士流于野,而自立”,这显然对中央集权体制构成威胁
2、“军校”不仅产出专业知识,更产出“专业思想”。
从近代军校体系产生之日起,军校就成为社会最活跃、最具颠覆性、最激烈的思想的培养中心。国家暴力机器的预备役执行者们,在集体生活中,几乎必然碰撞出超传统的观念精神。这从西点军校,或清末各武备学堂的历史中可清晰印证。
这种激进思想的集中培育模式,显然对极权主义大一统体制构成巨大威胁。
3、“军校”需要强大的对口接受能力。
近代工业文明中,先进工业国均建立了庞大的常备军体制、复杂的军工复合体产业链以及包罗万象的军情参治系统,这一整套国家暴力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吸收“军校”的量产“成品”。
但王朝时代的中国,国家暴力机器停留在“为王前驱,齐民拣兵”的阶段,无法长时间、持续性的批量吸收“军校”产出,必然造成专业人才淤积。而这些专业人才的特殊性,对国家统治阶级时刻存在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