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秋的诗里开始有生活的影子,开始有触摸得到的生活。整体诗意饱满。
第一节:“怀抱虚弱的夜色”,可想见,北方秋收的季节,月亮透过云层洒下淡淡清辉;
“它滔滔心事已泼入江河”,夜色璀璨,这句“泼入”用得让人眼前一亮。前两句切入虽然传统,但也不失美感。
那么“小灯昏黄”,“我开始登场”。“我抱着它”,个人觉得,“我”是在抱着很多,除了月色,可是季节、江河、这个晚上、甚至是自我。这句可以看出病秋的个人经验的代入,升级成为一位母亲之后,如祥光所说,一位母亲必然不自觉地具有了母性情怀,她可以对世界敞开胸怀。
第二节:进入自然。“撕裂声”从表相来解,是月下剥玉米;从隐相分析,可以是自我的思索和一种觉醒。
“一粒粒金黄的星光堆满”----这个画面感比较鲜明,因为北方农家秋收过后,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玉米被编成长辫子挂在屋檐下。金黄代表着秋天和果实,既然如“星光”,那必闪耀。哈哈,既然如此,我略作改动:“看窗前一粒粒金黄的星光闪耀”。
第三节:仍在递进。唯一不解的是:“剖开一地隐藏的自由”,不知这一地隐藏自由,隐藏着什么样的意象。或许是种子、或许是新一季土地上各种的可能,又或许是“我”在整个过程中的遐想以及诗意的联想。不得而知。
这一句:“翻飞又平静,这季节。”,这是对前三节的注解又像总结。相信这是诗人写至此处的诗感。又或者是为尾节过渡。单独放了一节,估计病秋有自己的想法。
尾节:情绪上转折得有点厉害。“变老、失声痛哭”让人觉得与之前的铺垫有点点脱节。(个人感觉,不知各位怎么看)。
“而昏黄的夜空下,垂坠的果实
已敛去饱满的思绪”---------------夜空下,又回到诗人开头的联想。垂缀的果实,敛去饱满的思绪,也像是诗人的个人感受。代表一首诗的结束,也代表夜晚的真正到来。
如果单单是果实,为什么不让它“垂坠的果实,已敞开饱满的思绪”呢?哈,所以可见,最后一句诗人代入更多的是个人当下的感受吧?
胡说八道一番。整体看,病秋的诗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之前的多虚构,慢慢补充进了一些生活细节,而且用词也开始朴实、平常。这个变化应该既有人生阶段的变化产生的影响,也有诗人有意识地改变所为吧。我想说,我喜欢这个变化。
希望大家能一直写诗,并且开心地写,不为任何地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