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李村街有家孙记熟肉店,当家的叫孙玉琦,和妻子刘氏一块经营。或许是肉品制作技艺不高,或许是经营技巧不够,尽管一天到晚非常辛苦,生意却一直不温不火,特别到了夏秋天气,卖不完的肉经常容易变质。
生意不好,心情就不好,两口子经常拌嘴。有一天,两口子又发生口角,孙玉琦气头之下失去理智,顺手抓起家传的盘秤给摔了,秤杆磕在桌角上,折为两截。
指望做营生的重要物件坏了,孙玉琦很懊恼。冷静下来,他跟妻子商量,咱不再抬杠了,眼前最要紧的是先买杆秤。刘氏提议说最好买宿驾窑老胡家的。
孙玉琦匆匆吃了午饭,拿起那杆摔坏的盘秤出门了。
孙玉琦来到胡家,老匠人看了那杆盘秤,拿在手上仔细端详一番,说:“这秤修是能修,但恐怕会失准啊。”
“那就重新定制一杆。”
“何须定制,现成的几十杆,随便你挑。”
孙玉琦嗫嚅:“我想定制一杆……少一两的。”
胡老先生眯起眼睛久久地看着他。
孙玉琦仰起头来:“我出两倍价钱,而且这杆旧秤也一并相送——它可是乌木的呀!”
胡老先生沉吟半晌,说:“那,三天后来家取吧。”
回到家后,夫妻二人当夜无话,刘氏却辗转反侧,一夜无眠,次日一大早去了娘家。
几天后,刘氏从娘家回来,和丈夫讨论起振兴肉店的想法。他们把肉店搬到了西寨门外那棵大皂角树下,孙玉琦听取一个老学究的意见,给肉店改了个响亮的名字“飘香肉铺”,请本地书家杨国栋写了个牌匾;刘氏听取从陕西回来的哥哥的介绍,改进了肉品加工工艺,并增加了散酒供应项目,扩大了营业范围;肉店对面是赵姓财主开的茶坊,免费给路人提供茶水,过往的客流比较大,离此不远有警察所,治安也好。从此,肉店生意日益红火,两口子整天乐呵呵地迎来送往。一天,胡老先生踱到店门口,看着孙玉琦意味深长地一笑:“孙掌柜,生意好啊!恭喜发财!”孙玉琦慌忙割了块好肉相送:“同喜同喜!”
几年下来,银子着实赚了不少,孙玉琦把这个店铺连同后院都买了下来,还把父母接到镇上
享福。
有个雨天打烊早了些,夫妻二人闲话,说到投机处,孙玉琦对刘氏说:“这几年虽然挣了钱,但我有块心病一直没敢对你说——我琢磨了多天,咱得换一杆秤了,咱们……咱们……用的那杆秤是缺两秤!”
刘氏听罢“嗤”地一笑:“亏你现在才迷糊过来。照你原先那想法,位置再好,牌子再响,也是白搭,客人们又不是傻子,生意只会越做越糟!”遂走出店门,从石家杂货店借回一杆盘秤,两秤一校,自家的秤竟然是称重十七两一斤的!
原来,那天刘氏见丈夫三五里地却去了老半天,而且没有当即把秤买回来,就觉得里面有文章。翌日她去娘家前先去了胡老先生家。胡老先生如实讲述了她丈夫的意图,并明确表示要遵守祖规坚决不做假秤,但又不便过多争执就假意答应了,要来取秤的话,还是正常的秤,只是要给他一个心理上的满足。
刘氏听了胡老先生的话,向胡老先生表示感谢,但还是坚持要定制一杆秤,只是这杆盘秤要多一两的,而且不要让丈夫知道了。胡老先生被刘氏的善良感动,坚持不收一文钱,将孙玉琦给的秤款原数奉还,盘秤免费相送,仍由孙玉琦如期取走。
听了刘氏的回忆,孙玉琦无地自容,感慨地说:“还是不换的好,还是不换的好。我如今明白了,咱们能有今天,全靠这盘秤的秘密了。”
生意不好,心情就不好,两口子经常拌嘴。有一天,两口子又发生口角,孙玉琦气头之下失去理智,顺手抓起家传的盘秤给摔了,秤杆磕在桌角上,折为两截。
指望做营生的重要物件坏了,孙玉琦很懊恼。冷静下来,他跟妻子商量,咱不再抬杠了,眼前最要紧的是先买杆秤。刘氏提议说最好买宿驾窑老胡家的。
孙玉琦匆匆吃了午饭,拿起那杆摔坏的盘秤出门了。
孙玉琦来到胡家,老匠人看了那杆盘秤,拿在手上仔细端详一番,说:“这秤修是能修,但恐怕会失准啊。”
“那就重新定制一杆。”
“何须定制,现成的几十杆,随便你挑。”
孙玉琦嗫嚅:“我想定制一杆……少一两的。”
胡老先生眯起眼睛久久地看着他。
孙玉琦仰起头来:“我出两倍价钱,而且这杆旧秤也一并相送——它可是乌木的呀!”
胡老先生沉吟半晌,说:“那,三天后来家取吧。”
回到家后,夫妻二人当夜无话,刘氏却辗转反侧,一夜无眠,次日一大早去了娘家。
几天后,刘氏从娘家回来,和丈夫讨论起振兴肉店的想法。他们把肉店搬到了西寨门外那棵大皂角树下,孙玉琦听取一个老学究的意见,给肉店改了个响亮的名字“飘香肉铺”,请本地书家杨国栋写了个牌匾;刘氏听取从陕西回来的哥哥的介绍,改进了肉品加工工艺,并增加了散酒供应项目,扩大了营业范围;肉店对面是赵姓财主开的茶坊,免费给路人提供茶水,过往的客流比较大,离此不远有警察所,治安也好。从此,肉店生意日益红火,两口子整天乐呵呵地迎来送往。一天,胡老先生踱到店门口,看着孙玉琦意味深长地一笑:“孙掌柜,生意好啊!恭喜发财!”孙玉琦慌忙割了块好肉相送:“同喜同喜!”
几年下来,银子着实赚了不少,孙玉琦把这个店铺连同后院都买了下来,还把父母接到镇上
享福。
有个雨天打烊早了些,夫妻二人闲话,说到投机处,孙玉琦对刘氏说:“这几年虽然挣了钱,但我有块心病一直没敢对你说——我琢磨了多天,咱得换一杆秤了,咱们……咱们……用的那杆秤是缺两秤!”
刘氏听罢“嗤”地一笑:“亏你现在才迷糊过来。照你原先那想法,位置再好,牌子再响,也是白搭,客人们又不是傻子,生意只会越做越糟!”遂走出店门,从石家杂货店借回一杆盘秤,两秤一校,自家的秤竟然是称重十七两一斤的!
原来,那天刘氏见丈夫三五里地却去了老半天,而且没有当即把秤买回来,就觉得里面有文章。翌日她去娘家前先去了胡老先生家。胡老先生如实讲述了她丈夫的意图,并明确表示要遵守祖规坚决不做假秤,但又不便过多争执就假意答应了,要来取秤的话,还是正常的秤,只是要给他一个心理上的满足。
刘氏听了胡老先生的话,向胡老先生表示感谢,但还是坚持要定制一杆秤,只是这杆盘秤要多一两的,而且不要让丈夫知道了。胡老先生被刘氏的善良感动,坚持不收一文钱,将孙玉琦给的秤款原数奉还,盘秤免费相送,仍由孙玉琦如期取走。
听了刘氏的回忆,孙玉琦无地自容,感慨地说:“还是不换的好,还是不换的好。我如今明白了,咱们能有今天,全靠这盘秤的秘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