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秦统一六国后的公元前221年,分天
江南宋城 — 赣州 (75张) 下为36郡,赣南属九江郡。公元前214年,秦发大军50万分五军南下五岭,其中一军驻守庾岭界,设立南壄县,隶属九江郡。这是赣州境内建立政权之始。
江南宋城 — 赣州 (75张) 下为36郡,赣南属九江郡。公元前214年,秦发大军50万分五军南下五岭,其中一军驻守庾岭界,设立南壄县,隶属九江郡。这是赣州境内建立政权之始。
江南宋城 — 赣州 (75张) 下为36郡,赣南属九江郡。公元前214年,秦发大军50万分五军南下五岭,其中一军驻守庾岭界,设立南壄县,隶属九江郡。这是赣州境内建立政权之始。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赣州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南壄属楚。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四年),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南壄县隶属之。前202年(汉高祖五年),汉灭楚,赣州开始被西汉王朝所管辖。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置豫章郡,治南昌县,辖18县,其中赣南3县隶之:南壄县(约辖今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赣县(约辖今章贡区、赣县、兴国等地)、雩都县(约辖今于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安远、寻乌等地)。其中赣县、雩都县为新增设县。[7] 9~23年(西汉末年),改豫章郡为九江郡,赣南3县隶之。25年(东汉建武元年),九江郡复名豫章郡,南壄改为南野,赣南3县仍隶之。200年(建安五年),分豫章郡置庐陵郡,赣南3县隶庐陵郡。[7]
新世纪大桥236年(三国吴嘉禾五年),析庐陵郡置南部都尉,隶扬州,治于都。领雩都、赣县、平阳(由赣县分出,即今兴国)、阳都、揭阳(析于都白鹿营地置阳都,析阳都陂阳地置陂阳县,随后改为揭阳)、南安(由南野分出,约辖今南康、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南野(约辖今大余、上犹、崇义等地)7县。[7] 280年(晋太康元年),改南安为南康,改阳都为宁都,改平阳为平固。282年(晋太康三年),撤销庐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郡治雩都,将南野并入南康领6县。[7] 284年(晋太康五年),改揭阳为陂阳。289年(晋太康十年),赣县移县治于葛姥城(今章贡区虎岗一带)。291年(元康元年),南康郡改属江州都督府。349年(永和五年),郡治从雩都迁至赣县(章、贡两水间,今章贡区)。[7] 550年(南朝梁大宝元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581年(南朝陈太建十三年),大余改隶广东东衡州安远郡。
赣州宋城墙975年(宋开宝八年),改昭信军为军州。976年(大平兴国元年),改军州复为虔州。[8] 982年(大平兴国七年),从赣县分出潋江镇7乡及庐陵泰和部分辖地置兴国县,从于都分出县东南6乡于九州镇置会昌县,虔州辖13县。990年(淳化元年),以虔州原辖南康、大余、上犹3县另置南安军,治大余。虔州领10县,为赣南分设两个政区之始。[8] 1121年(宣和三年),龙南县改名为虔南。1153年(绍兴二十三年),校书郎董德元以“虔”字为虎头,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奏请改名,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且保留虔字的底部“文”,故称为赣),赣州名始此。同时,虔化县改名为宁都,虔南县复名为龙南。
赣州宋城墙975年(宋开宝八年),改昭信军为军州。976年(大平兴国元年),改军州复为虔州。[8] 982年(大平兴国七年),从赣县分出潋江镇7乡及庐陵泰和部分辖地置兴国县,从于都分出县东南6乡于九州镇置会昌县,虔州辖13县。990年(淳化元年),以虔州原辖南康、大余、上犹3县另置南安军,治大余。虔州领10县,为赣南分设两个政区之始。[8] 1121年(宣和三年),龙南县改名为虔南。1153年(绍兴二十三年),校书郎董德元以“虔”字为虎头,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奏请改名,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且保留虔字的底部“文”,故称为赣),赣州名始此。同时,虔化县改名为宁都,虔南县复名为龙南。
章江新区府均属岭北道。1477年(成化十三年),设分巡岭北道于赣州,赣州、南安2府属之。1494年(弘治七年),置南赣巡抚都察院于赣州,称虔院。1516年(正德十一年),置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辖江西的南安、赣州,广东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1517年(正德十二年),从上犹、南康、大余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崇义县,属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领4县:大余、南康、上犹、崇义。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增设分守岭北、岭东、岭南、漳南4道,统于虔院。岭北巡、守两道治赣州,赣州、南安2府隶之。1569年(隆庆三年),从安远、信丰、龙南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定南县,隶赣州府。1576年(万历四年),以安远县原辖寻乌等15堡另置长宁县,隶赣州府。至此,赣州府领12县,南安府领4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