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摇过市”的流动广告
晋中日报 2015-09-19 02:16:24
龟速行驶影响交通、高音喇叭污染听觉、形形色色的内容真假难辨……这些都是流动广告给人们留下的印象。近段时间以来,街面流动广告在我市悄然兴起,一队人身穿统一服装排成整齐队伍游走于街市,或是车身罩上广告外衣在闹市中不断穿梭,这种简单的宣传方式虽受到企业的追捧,但却给城市带来交通添堵、噪音扰民、环境卫生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影响城市形象,也引起市民的强烈反感。
现象一:走走停停路添堵
“迎两节,大促销。全场特卖,机会难得。”手举广告牌,行走在大街小巷,人走到哪里,广告就到哪里……这种以人为载体的“人体广告牌”宣传形式虽然为商家扩大了宣传面,但是影响城市形象不说,更成为交通事故的巨大隐患。9月15日,在市城区顺城街记者看到,由10余人组成的列队,身着统一服装,每人肩扛一块广告牌,边走边向市民散发广告传单,引来不少市民围观。这支流动广告队伍缓慢行驶在机动车道右侧,走走停停,过往车辆均放缓了车速,纷纷避让。
除了人体流动广告牌,市民不时可见由电动三轮车改装成的流动广告车在街市中穿梭游走。每逢开业或节假日,这些在车身两侧悬挂和张贴各种宣传海报的电动车就会在大街小巷穿行。为了宣传效果,司机往往将车开得很慢,在人多的地方有时还会在路边停一停,以致影响交通秩序。采访中记者看到,几辆电动车结伴缓慢行驶在快车道,驾驶员翘着二郎腿,好不自在,全然不顾其他车辆的正常行驶。市民对此怨声载道,“这种流动广告车走得慢,车队长,车辆被堵在后面不好超车,只能缓慢跟在车队后面。”不仅如此,这些车辆均经过改装,车体装有大块广告牌,对驾驶员的视线产生遮挡,司机在行驶过程中随意穿梭,可谓险象环生。不仅如此,流动广告所经之处,不少行人和驾驶员都由不得被五颜六色的广告画面所吸引,不由自主看上几眼,分散了注意力,安全隐患较大。
针对这些流动广告车低速行驶、走走停停的行为,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流动广告车行进缓慢,阻碍交通,交警会对其进行疏导。如果流动广告车存在涉牌涉证等交通违法行为,交警部门将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采取相应措施。
现象二:“想唱就唱”嗓门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人体广告牌”还是流动广告车,均配有高音喇叭,不断播放着商家促销的广告语,以提高宣传效果,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家住市城区西苑巷的杨女士向记者反映,电动三轮广告车车身小,可以在小街小巷随意穿梭,因此时常在居民住宅区出没,大喇叭重复放着一些广告宣传语,吵得人不能正常休息。许多市民表示,商家扩大宣传本无可厚非,但不当的宣传方式却往往惊扰了市民的正常生活,噪音污染引得大家反感。
“整天嚷嚷着新店开业、商场促销、楼盘活动,吵得人心烦。”在市城区经纬路,改装成广告车的电动三轮车车顶安装一个红色的大喇叭,车身两侧悬挂着广告海报。大喇叭发出的轰鸣声,惹得附近路人怒视,“这些流动广告车丝毫不考虑群众的感受,充斥着高分贝的声音,内容单一,想播就播,不分时间和地点,噪音很是刺耳,与城市文明形象格格不入,无形中对商家也产生了厌烦情绪”。虽然在某一处的影响时间不长,但这种情况连续数日发生,也让人不堪其扰。
同时记者留意到,在繁华路段,商家在流动宣传中还会发放大量宣传单,更有甚者朝行驶的自行车上丢放宣传单,等人群散去,宣传单遍地,市容环境大打折扣。
现象三:真假难辨扰人心
记者观察发现,在市区一些繁华路段及小街巷,不时可见流动广告车穿梭游走,有时甚至可以看见好几辆车同时在同一个路段上行驶。这些“广告车”的车身后贴满了形形色色的广告。由于缺乏规范管理,广告内容五花八门,所发布的商品信息也难辨真假。一位三轮车师傅称,商家给付一点的“宣传费”后,他们便会在街道上进行宣传,广告牌由商家制作,至于内容的真实性他们也无从知晓。
前段时间,市民李丽娜循着流动广告所宣传的内容来到一家家具卖场,可经过仔细询问,店内实际促销方案与广告所言相差甚远,她顿时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广告车的流动宣传相比于街头纸质的广告单页,更能吸引人们注意,印象更加深刻,但是内容把关形形色色,真假难辨,消费者还是要多留个心眼。”
流动广告内容包罗万象,是否经过相关部门审批登记呢?记者了解到,按照《户外广告登记管理规定》,利用交通工具发布户外广告必须到工商部门办理登记,工商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书面审查,重点审查其内容,对符合规定的予以核准登记审批。然而记者采访发现,街道上绝大多数的流动广告仅是商家与车辆、广告人员达成了协议。
传播文明 引领风尚
毋庸置疑,混乱的街头流动广告负面影响非常突出。一方面车速缓慢,严重影响了交通;另一方面配置的高音喇叭制造了城市噪声,严重扰民。这与城市的文明形象格格不入。商家在追寻自身利益的同时忽视了肩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让不文明宣传走入了城市的大街小巷。
广告宣传,绝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考量,它体现的是企业核心文化,传递的社会文明新风,应该为城市添彩,不应成为“流动的城市伤疤”。记者认为,相关部门应联合行动,形成一个“拳头”,加强对流动广告的监督检查,使流动广告趋于规范化,还市民安宁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