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一流传千古的名句和其所蕴含的高妙绝尘的爱情境界曾经被多少痴男怨女所吟咏传唱。可是,又有谁知道,这字字珠玑的爱情绝句却是中唐诗人元稹始乱终弃后的一腔忏悔之词。
(一)
唐贞元十六年,二十二岁的元稹在蒲州作地方官时,爱上了一位年轻貌美、名叫崔莺莺的女子,曾写了《古艳词二首》向这位女子求爱:
春来频到宋东家,垂袖开怀待好风。莺藏柳暗无人语,惟有墙花满树红。(之一)
深夜无人草树光,娇莺不语趁阴藏。等闲识得浮花片,流出单门前赚阮郎。(之二)
元稹在诗中以小巧玲珑、漂亮可爱的黄莺鸟代指意中人崔莺莺。《莺莺传》说:“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能非语犯之。”崔莺莺是一个爱好文学并有较高文学素养、含蓄典雅的庄重女子。元稹投其所好,采用这种含蓄婉转、情意绵绵的求爱方式,自然就赢得了她的芳心。真可谓“揄扬陶令金缘酒,结托萧娘只在诗。”正是这两首诗玉成了他们的爱情。元稹在随后写的《莺莺传》就描绘了他们相爱之初夜晚幽会的情景:
殷红浅碧旧衣裳,取次枕头黯淡妆。夜合带烟笼晓日,牡丹经雨泣残阳。低迷隐笑原非笑,散漫清香不似香。频动横波娇不语,等闲教见小儿郎。
美好的初恋,不仅朦胧纯洁,而且真挚热烈,让他们饱尝了初涉爱河的无比甜蜜和幸福,因而难舍难分。元稹在他们相爱第二年写的《会真诗三十韵》,就描写了他们海誓山盟的爱恋情景:
……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留连时有限,缱绻意难终。慢脸合愁态,芳词誓素衷。赠环明运合,留结表心词。…….
海可枯,石可烂,唯有他们缱绻缠绵的爱情永远不会变,如膝似胶的感情将他们美好甜蜜的爱情推向了高潮。
然而,就在元稹二十四岁金榜题名、春风得意之时,却没有珍惜他们这份纯洁美好、来之不易的爱情,开始对崔莺莺不满起来:
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愿为庭红槿枝。七月七日一相见,相见故心终不移。那能朝开暮飞去,一任东西南北飞。分不两相守,恨不两相思。对面且如此,背面当可知。春风撩乱伯劳语,况是此时抛去时。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君情既诀绝,妾意已参差。借/如生死别,安得长苦悲。
真是时位移人也!此时的元稹已非同昔日可比。所以与莺莺相见时心不在焉,语无伦次,前矛后盾。他先说自己希望有牛郎织女那样忠贞不渝的爱情,接着又说“分不两相守,恨不两相思。”从中可以看出,“不相守”、“不相思”的也包括自己在内。这显然与前面的“希望”相矛盾。而实际上,是他自己单方面不忠的表现。因此,在莺莺“握手苦相问”时,他“竟不言后期”。这便彻底暴露了元稹自己负心的真面目。
变心也罢,抛弃也罢,人世间历来炎凉如此,谁能过分苛求元稹?但是,元稹非但不愿承认自己的负心妄义之举,而且还挖空心思为自己找理由,找借口,竟然反诬崔莺莺的清白:
噫春水之将泮,何余怀之独结。有美一人,于焉旷绝。一日不见,比一日于三秋,况三年之旷别。水得风兮小而已波,笋在苍穹高不见节。矧桃李之当春,竟众人而攀折。我自顾悠悠而若云,又安得能保君啧啧之如雪?感破镜之分明,睹泪痕之如血。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能后他人之终不我夺。已矣哉!织女别黄姑,一年一度暂相见,彼此隔河何事无!
诗中,元稹竟然大言不惭地把自己装扮成一个道貌岸然的痴情公子,把自己的忘情负义全推到崔莺莺的身上,理由竟是“我自顾悠悠而若云,又安能保君啧啧之如雪。”“一年一度暂相见,彼此隔河何事无。”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己打了自己的耳光。如此卑鄙行径实是可恶,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所以元稹的为人历来都受到后人无情的批判。
元稹以极其卑劣的手段抛弃了崔莺莺,转眼之间就作了权高势重,当时为京兆尹韦夏卿的乘龙快婿。也许他在新婚幸福、官场得意之时,能心安理得、自欺欺人地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莺莺的痛苦之上。然而,诚如一位哲人所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逃脱,惟有良心的惩罚是永远都逃脱不了的。更何况,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元稹二十五岁时与韦丛结婚,六年后,韦丛意外死去。韦丛死后的第二年,元稹还京途“经华州,宿于敷水驿。宦官仇士良后至,与元稹争上厅,刘士元以鞭击伤其面。”事后,唐宪宗非但没有惩处宦官的猖狂,反而把元稹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
(一)
唐贞元十六年,二十二岁的元稹在蒲州作地方官时,爱上了一位年轻貌美、名叫崔莺莺的女子,曾写了《古艳词二首》向这位女子求爱:
春来频到宋东家,垂袖开怀待好风。莺藏柳暗无人语,惟有墙花满树红。(之一)
深夜无人草树光,娇莺不语趁阴藏。等闲识得浮花片,流出单门前赚阮郎。(之二)
元稹在诗中以小巧玲珑、漂亮可爱的黄莺鸟代指意中人崔莺莺。《莺莺传》说:“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能非语犯之。”崔莺莺是一个爱好文学并有较高文学素养、含蓄典雅的庄重女子。元稹投其所好,采用这种含蓄婉转、情意绵绵的求爱方式,自然就赢得了她的芳心。真可谓“揄扬陶令金缘酒,结托萧娘只在诗。”正是这两首诗玉成了他们的爱情。元稹在随后写的《莺莺传》就描绘了他们相爱之初夜晚幽会的情景:
殷红浅碧旧衣裳,取次枕头黯淡妆。夜合带烟笼晓日,牡丹经雨泣残阳。低迷隐笑原非笑,散漫清香不似香。频动横波娇不语,等闲教见小儿郎。
美好的初恋,不仅朦胧纯洁,而且真挚热烈,让他们饱尝了初涉爱河的无比甜蜜和幸福,因而难舍难分。元稹在他们相爱第二年写的《会真诗三十韵》,就描写了他们海誓山盟的爱恋情景:
……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留连时有限,缱绻意难终。慢脸合愁态,芳词誓素衷。赠环明运合,留结表心词。…….
海可枯,石可烂,唯有他们缱绻缠绵的爱情永远不会变,如膝似胶的感情将他们美好甜蜜的爱情推向了高潮。
然而,就在元稹二十四岁金榜题名、春风得意之时,却没有珍惜他们这份纯洁美好、来之不易的爱情,开始对崔莺莺不满起来:
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愿为庭红槿枝。七月七日一相见,相见故心终不移。那能朝开暮飞去,一任东西南北飞。分不两相守,恨不两相思。对面且如此,背面当可知。春风撩乱伯劳语,况是此时抛去时。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君情既诀绝,妾意已参差。借/如生死别,安得长苦悲。
真是时位移人也!此时的元稹已非同昔日可比。所以与莺莺相见时心不在焉,语无伦次,前矛后盾。他先说自己希望有牛郎织女那样忠贞不渝的爱情,接着又说“分不两相守,恨不两相思。”从中可以看出,“不相守”、“不相思”的也包括自己在内。这显然与前面的“希望”相矛盾。而实际上,是他自己单方面不忠的表现。因此,在莺莺“握手苦相问”时,他“竟不言后期”。这便彻底暴露了元稹自己负心的真面目。
变心也罢,抛弃也罢,人世间历来炎凉如此,谁能过分苛求元稹?但是,元稹非但不愿承认自己的负心妄义之举,而且还挖空心思为自己找理由,找借口,竟然反诬崔莺莺的清白:
噫春水之将泮,何余怀之独结。有美一人,于焉旷绝。一日不见,比一日于三秋,况三年之旷别。水得风兮小而已波,笋在苍穹高不见节。矧桃李之当春,竟众人而攀折。我自顾悠悠而若云,又安得能保君啧啧之如雪?感破镜之分明,睹泪痕之如血。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能后他人之终不我夺。已矣哉!织女别黄姑,一年一度暂相见,彼此隔河何事无!
诗中,元稹竟然大言不惭地把自己装扮成一个道貌岸然的痴情公子,把自己的忘情负义全推到崔莺莺的身上,理由竟是“我自顾悠悠而若云,又安能保君啧啧之如雪。”“一年一度暂相见,彼此隔河何事无。”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己打了自己的耳光。如此卑鄙行径实是可恶,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所以元稹的为人历来都受到后人无情的批判。
元稹以极其卑劣的手段抛弃了崔莺莺,转眼之间就作了权高势重,当时为京兆尹韦夏卿的乘龙快婿。也许他在新婚幸福、官场得意之时,能心安理得、自欺欺人地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莺莺的痛苦之上。然而,诚如一位哲人所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逃脱,惟有良心的惩罚是永远都逃脱不了的。更何况,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元稹二十五岁时与韦丛结婚,六年后,韦丛意外死去。韦丛死后的第二年,元稹还京途“经华州,宿于敷水驿。宦官仇士良后至,与元稹争上厅,刘士元以鞭击伤其面。”事后,唐宪宗非但没有惩处宦官的猖狂,反而把元稹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