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师附小到通天区中心国民学校(1908-1948)
自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始,遵照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的指令,全国上下掀起了创办新学的热潮。就在这一大背景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吉林省女子师范附属女子两等小学堂诞生了,这即是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前身。
吉林女子师范附属两等小学堂自诞生之日起,就泽被着名校的光华。学堂堂址设于魁星搂处,秉承着吉林大地的百年文脉。作为女子师范的实习基地,学堂不断充实着优秀的师范毕业生以为师资。
女师附小遵照《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规定,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化国民之民体”为宗旨,以“童年皆知做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开蒙童正规教育先河,为其时小学办学之楷模。
1937年,日伪进行学制改革,女师附小、永吉县第一高级小学、蒙古旗小学三校合并,改名为吉林市立新开门两级小学校。1938年,再次更名为吉林市立新开门国民学校和国民优级学校。1945年光复后,学校名为吉林市通天区两级小学校。1948年,吉林解放后,又改名为吉林市通天区中心国民学校。
历任校长有王文珊、赵恭福、张寿昌、郭增祺、高恩荣、王兆英、王亚洲、腾连率、李芳辰。
1948年”三九”吉林市第二次解放。我市的小学教育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接收、改造旧教育,肃清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及国民党”党化教育”的遗毒;建立民族的民主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从此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949年学校处于恢复整顿时期。在落实省的“整顿小学”的工作中,为“确定一批典型校”做示范,遵照吉林省文教厅东北第四次教育会议提出的”新型正规化”的指示精神,1952年2月“吉林市通天区第一完全小学校”改为“吉林省实验完全小学校”。由吉林省教育厅直接领导,校长由老区选派。学校在校长的带领下集中人力、物力,重点培养的办法,大力整顿与充实了教师队伍,增添了教学设备,整治了学校环境,开始了以新型正规化的小学教育实验工作。
1952年吉林省贯彻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会议精神和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提出十年内普及小学教育任务,明确在小学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学校在学习苏联的热潮中,为了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方面发展教育”方针,从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全方位地进行了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改革工作。1953年8月,学校建立了党支部,由校长郭仲天兼任党支部书记。学校同年秋,率先开始在一年级实行五年一贯制实验。在全面改革实验中出色地完成了小学教育新型正规化的使命,为省市小学教育的新发展树立了一个典型。
1954年省会迁至长春,吉林省立实验完全小学校,划归吉林市领导,改名为“吉林市实验小学”。1956年市局先后多次调整了学校校长,加强了学校领导,继续承担市的小学教育实验工作。在中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指导下,学校开始了探讨社会主义小学教育的实验工作。
1957年2月毛主席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是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校在新的方针指导下,先后开展了“保健班工作”、“六岁班的试验”、“学习黑山经验”和“五年制改革”等实验研究,磨练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育质量,扩大了学校声誉。
1963年我省在办典型校的基础上,确立了重点办好的105所小学,吉林市实验小学是其中之一。在中央“八字方针”指导下,学校总结了参加教育大革命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试行了《全日制小学工作条例》(草案)。根据“条例”提出的小学教育的任务,学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培育了新的校风,全面地提高了办学育人质量。使学校成为省市闻名的实验小学,并培养了一批独领风骚的一代名师 。
自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始,遵照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的指令,全国上下掀起了创办新学的热潮。就在这一大背景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吉林省女子师范附属女子两等小学堂诞生了,这即是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前身。
吉林女子师范附属两等小学堂自诞生之日起,就泽被着名校的光华。学堂堂址设于魁星搂处,秉承着吉林大地的百年文脉。作为女子师范的实习基地,学堂不断充实着优秀的师范毕业生以为师资。
女师附小遵照《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规定,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化国民之民体”为宗旨,以“童年皆知做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开蒙童正规教育先河,为其时小学办学之楷模。
1937年,日伪进行学制改革,女师附小、永吉县第一高级小学、蒙古旗小学三校合并,改名为吉林市立新开门两级小学校。1938年,再次更名为吉林市立新开门国民学校和国民优级学校。1945年光复后,学校名为吉林市通天区两级小学校。1948年,吉林解放后,又改名为吉林市通天区中心国民学校。
历任校长有王文珊、赵恭福、张寿昌、郭增祺、高恩荣、王兆英、王亚洲、腾连率、李芳辰。
1948年”三九”吉林市第二次解放。我市的小学教育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接收、改造旧教育,肃清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及国民党”党化教育”的遗毒;建立民族的民主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从此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949年学校处于恢复整顿时期。在落实省的“整顿小学”的工作中,为“确定一批典型校”做示范,遵照吉林省文教厅东北第四次教育会议提出的”新型正规化”的指示精神,1952年2月“吉林市通天区第一完全小学校”改为“吉林省实验完全小学校”。由吉林省教育厅直接领导,校长由老区选派。学校在校长的带领下集中人力、物力,重点培养的办法,大力整顿与充实了教师队伍,增添了教学设备,整治了学校环境,开始了以新型正规化的小学教育实验工作。
1952年吉林省贯彻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会议精神和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提出十年内普及小学教育任务,明确在小学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学校在学习苏联的热潮中,为了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方面发展教育”方针,从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全方位地进行了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改革工作。1953年8月,学校建立了党支部,由校长郭仲天兼任党支部书记。学校同年秋,率先开始在一年级实行五年一贯制实验。在全面改革实验中出色地完成了小学教育新型正规化的使命,为省市小学教育的新发展树立了一个典型。
1954年省会迁至长春,吉林省立实验完全小学校,划归吉林市领导,改名为“吉林市实验小学”。1956年市局先后多次调整了学校校长,加强了学校领导,继续承担市的小学教育实验工作。在中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指导下,学校开始了探讨社会主义小学教育的实验工作。
1957年2月毛主席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是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校在新的方针指导下,先后开展了“保健班工作”、“六岁班的试验”、“学习黑山经验”和“五年制改革”等实验研究,磨练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育质量,扩大了学校声誉。
1963年我省在办典型校的基础上,确立了重点办好的105所小学,吉林市实验小学是其中之一。在中央“八字方针”指导下,学校总结了参加教育大革命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试行了《全日制小学工作条例》(草案)。根据“条例”提出的小学教育的任务,学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培育了新的校风,全面地提高了办学育人质量。使学校成为省市闻名的实验小学,并培养了一批独领风骚的一代名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