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片段
再不会有比这更富于概括力的句子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从前的理解是:道这种世界存在之前的原初力量(上帝,神,佛,真主,
逻各斯)首先创造了包含一切存在的混沌一团的元物质,经过道的规定
催发成天与地(或阴与阳等等相对立统一的)物质,在这里加上一股迄今
无法理解的中气,调和一切对立的矛盾,使其成为独立循环的完整的三,
最后散发成万物,即一切存在的总和。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物质因何而组合,因何而分散,因何而自成一种
规律或无序,都有机的受到道的控制。也就是说,道不仅是缔造物质的力量,
而且是缔造规律的力量!比如:
水何以往下流?
那是因为重力的作用。
重力何以存在?
那是因为重力规律使它存在。
重力规律何以成为重力规律?
那就是因为道,道使它存在,所以它存在!
同样的道理,道使落花犹作风前舞,使百川东到海,使颜色成其为
颜色,声音成其为声音。道像神一样,先验的规定了种种自然规律并使
自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产生了人类及其社会,并规定了某种与自然规律
类似而又有所区别的社会规律。人类思想中的一大部分就是对这个我们
存在的自然以及社会的种种现象以及规律的描述。就比如对一颗树的树干
及其枝叶的描述。而道(终极力量)则是这颗大树的根部。
必须是多么宁静的灵魂,才能从星空中抓住某些颤人心魄的真理啊!
必须是多么激动的心,才能够在想象中画出一幅色彩斑斓的景象啊!
但不管如何,都难以用文字将它们表达。这正是我生活苦闷之一呵!
在孤独之中的人如同寒夜中的一颗独星,冷寂而清寒,却不改作为
本质的个性。人们可以在孤独中深切的感触到自己,像一颗星星那样清晰。
这一切在嘈杂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想象的。日常生活的感觉,犹如垃圾
上灰尘的气味……
种种的无可奈何:理想的幻觉对于现实的无奈,具体的人们对于人性
的无奈,社会的对于自然的无奈,苍生对于上天的无奈。上天安排这一切,
岂不同样是无可奈何?否则,亦无法想象其他的更为自然的更好的法子。
我对于世界的感觉,只是一句话:我能感受世界的一切,但无可奈何!
读哲人的作品,有时感觉只一读就明了,其实真正的感悟不可能产生
在读书的时候。那时属于感触另一个人的思想。凡不属于孤独的灵魂,产生
不了真的感悟。有时,我们在经历某一种平凡或特别的经验,抑或长期的思
索过程中,突然回忆起某一哲人表达过的思想并深以为然,产生了由衷的共
鸣了。则是真正的懂得或感悟了哲人的智慧。若是在读书时产生了共鸣,则
是由于对此道理早有所悟,而被哲人一语道破,天机与心机同时泻露,是属
于乍遇知己的感受。而人属于感悟的的状态极少,不过有如天空中突如其来
的一道闪电,此后或此生有可能再不复临。在那一刻,人得到了真理和智慧,
但伴随即永远的消失了。
我们有属于自己创造的知识,即是感悟在记忆中刻下的印痕。我们有接受
他人的知识,若对这些知识永远没有感悟的时刻,则相当于记住了对某一次
闪电的描绘,却没有真正的见过。闪电与智慧,都是永远属于上天的,幸运
的虔诚的宁静的灵魂,或许有机会真正经历,虽则一刹那,但已相当与永恒!
人生有两种极致的幸福是为上苍所赐。一种是人人皆可获得的性的幸福。
这种灵肉交融的状态使人们创造了延续肉体的生命。还有一种是纯粹在精神
上所达到的幸福。这种人达到个体心灵与万物同歌,人的渺小的精神世界与
天地共舞的境界与高度使无数天才产下了他们的精神之子——智慧与艺术的
花朵。这也是一种独立的生命。这种幸福,即是得到了信仰的感觉!
当一项事物激起了人的热烈的激情,使其心灵的钟声在这事物的空谷里
长久的激荡着,回响着,那么这个人的一生就属于它了。如果人在一生之中
尤其是早年得到了这样的豁然开朗的醒悟,那么命运对他来说是幸运的。就如
人某朝一日真正的爱上了一个人了,那么其他的异性对他来说都如同虚设。
我一生之中最想处于的境界,是要能够异常清晰但又是朦胧的感触世界。
我希望有一些时候那些奇妙的感觉会不期自来,将我渡到另一个世界中去。果
如此,我将用我的生命去书写这种感受。文字,有一种特别的能使人心灵宁静
的功能。我想这是大多数作家对之锲而不舍的最大原因吧!
文字组成的书,一个与现实相通又相隔的世界,对我而言是一个永远不会
停止摇晃的摇篮。我用它来装载自己那颗既未获得安慰,也未获得信仰的灵魂。
在书本的最深处,闪耀着一些如同孩童眼中的寒夜的星星才会具有的不可思议
的力量之光辉。在书里面,我仿佛常常能从中听到一股类似于母亲原始的摇篮
曲似的歌吟。艾米利。勃朗特写道:“风,吟着沉思的曲调;星,燃着柔和的
光焰。”这沉思的风和燃烧的星,它们最初来自于某些伟大的心灵,然后通过
一种书写的仪式融到书里面去了。
再不会有比这更富于概括力的句子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从前的理解是:道这种世界存在之前的原初力量(上帝,神,佛,真主,
逻各斯)首先创造了包含一切存在的混沌一团的元物质,经过道的规定
催发成天与地(或阴与阳等等相对立统一的)物质,在这里加上一股迄今
无法理解的中气,调和一切对立的矛盾,使其成为独立循环的完整的三,
最后散发成万物,即一切存在的总和。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物质因何而组合,因何而分散,因何而自成一种
规律或无序,都有机的受到道的控制。也就是说,道不仅是缔造物质的力量,
而且是缔造规律的力量!比如:
水何以往下流?
那是因为重力的作用。
重力何以存在?
那是因为重力规律使它存在。
重力规律何以成为重力规律?
那就是因为道,道使它存在,所以它存在!
同样的道理,道使落花犹作风前舞,使百川东到海,使颜色成其为
颜色,声音成其为声音。道像神一样,先验的规定了种种自然规律并使
自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产生了人类及其社会,并规定了某种与自然规律
类似而又有所区别的社会规律。人类思想中的一大部分就是对这个我们
存在的自然以及社会的种种现象以及规律的描述。就比如对一颗树的树干
及其枝叶的描述。而道(终极力量)则是这颗大树的根部。
必须是多么宁静的灵魂,才能从星空中抓住某些颤人心魄的真理啊!
必须是多么激动的心,才能够在想象中画出一幅色彩斑斓的景象啊!
但不管如何,都难以用文字将它们表达。这正是我生活苦闷之一呵!
在孤独之中的人如同寒夜中的一颗独星,冷寂而清寒,却不改作为
本质的个性。人们可以在孤独中深切的感触到自己,像一颗星星那样清晰。
这一切在嘈杂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想象的。日常生活的感觉,犹如垃圾
上灰尘的气味……
种种的无可奈何:理想的幻觉对于现实的无奈,具体的人们对于人性
的无奈,社会的对于自然的无奈,苍生对于上天的无奈。上天安排这一切,
岂不同样是无可奈何?否则,亦无法想象其他的更为自然的更好的法子。
我对于世界的感觉,只是一句话:我能感受世界的一切,但无可奈何!
读哲人的作品,有时感觉只一读就明了,其实真正的感悟不可能产生
在读书的时候。那时属于感触另一个人的思想。凡不属于孤独的灵魂,产生
不了真的感悟。有时,我们在经历某一种平凡或特别的经验,抑或长期的思
索过程中,突然回忆起某一哲人表达过的思想并深以为然,产生了由衷的共
鸣了。则是真正的懂得或感悟了哲人的智慧。若是在读书时产生了共鸣,则
是由于对此道理早有所悟,而被哲人一语道破,天机与心机同时泻露,是属
于乍遇知己的感受。而人属于感悟的的状态极少,不过有如天空中突如其来
的一道闪电,此后或此生有可能再不复临。在那一刻,人得到了真理和智慧,
但伴随即永远的消失了。
我们有属于自己创造的知识,即是感悟在记忆中刻下的印痕。我们有接受
他人的知识,若对这些知识永远没有感悟的时刻,则相当于记住了对某一次
闪电的描绘,却没有真正的见过。闪电与智慧,都是永远属于上天的,幸运
的虔诚的宁静的灵魂,或许有机会真正经历,虽则一刹那,但已相当与永恒!
人生有两种极致的幸福是为上苍所赐。一种是人人皆可获得的性的幸福。
这种灵肉交融的状态使人们创造了延续肉体的生命。还有一种是纯粹在精神
上所达到的幸福。这种人达到个体心灵与万物同歌,人的渺小的精神世界与
天地共舞的境界与高度使无数天才产下了他们的精神之子——智慧与艺术的
花朵。这也是一种独立的生命。这种幸福,即是得到了信仰的感觉!
当一项事物激起了人的热烈的激情,使其心灵的钟声在这事物的空谷里
长久的激荡着,回响着,那么这个人的一生就属于它了。如果人在一生之中
尤其是早年得到了这样的豁然开朗的醒悟,那么命运对他来说是幸运的。就如
人某朝一日真正的爱上了一个人了,那么其他的异性对他来说都如同虚设。
我一生之中最想处于的境界,是要能够异常清晰但又是朦胧的感触世界。
我希望有一些时候那些奇妙的感觉会不期自来,将我渡到另一个世界中去。果
如此,我将用我的生命去书写这种感受。文字,有一种特别的能使人心灵宁静
的功能。我想这是大多数作家对之锲而不舍的最大原因吧!
文字组成的书,一个与现实相通又相隔的世界,对我而言是一个永远不会
停止摇晃的摇篮。我用它来装载自己那颗既未获得安慰,也未获得信仰的灵魂。
在书本的最深处,闪耀着一些如同孩童眼中的寒夜的星星才会具有的不可思议
的力量之光辉。在书里面,我仿佛常常能从中听到一股类似于母亲原始的摇篮
曲似的歌吟。艾米利。勃朗特写道:“风,吟着沉思的曲调;星,燃着柔和的
光焰。”这沉思的风和燃烧的星,它们最初来自于某些伟大的心灵,然后通过
一种书写的仪式融到书里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