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一段导演自己的心声
——2005年2月28日,美国《影片》杂志,贝尔纳多·贝尔托鲁奇
在拍摄《末代皇帝》期间,每当我进紫禁城(故宫)时,我都感到,我是在目睹夺取另一座宫殿,即冬宫的奇迹。
我看到这成千的中国旅游者的脸,他们在揣摩这建筑,这静寂,这空荡的空间。他们中有汉族,有满族,有哈萨克族,有蒙族,他们来自这辽阔祖国的各个角落,眼中充满天真无邪的好奇在观看。然后呢?我知道他们找到了什么:除了帝宫的一片空寂外,别无他物。
正因为中国的形象是重压着地的命运,因此,一个形象是不能在一夜之间就抹掉的。皇帝本人就是一个原型形象。一年复一年,这超级农民象征性地犁地、收获、获准进入紫禁城的内府;进入天坛、进入这个至今仍被视为“宇宙中心”的地方,把全中国人民的命运放在自己肩上。
……
影片的主要思想是一个人在他的记记中经历一番旅行,其间他不时重新思考他的人生。我想用色斑来使其视觉化。我认为,他的每段人生都可以用一种颜色来象征。比如,他在紫禁城中度过的那段就用最大的暖色,圆为这宫殿对于他来说,既是某种保护壳,也是某种监狱。然后,随着故事的深入,我们就发现了新的颜色,新的色调。
首先是一个布克照明的观念问题。我想用光来进行对比。在紫禁城,溥仪从未获得过阳光的直照,他总是处在阴影中。在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终同外界隔绝的,稍后,当他从老师庄斯敦那儿学到的东西愈多,我们就愈来愈多地感到阳光照着他了。光与影的博斗也就逐渐展开了,就像意识和无意识在你身上展开了搏斗一样。在满洲国那部分故事中,当他被日本人充当傀儡皇帝,而他自己也梦想着重返自己的帝国时,阴影几乎又笼罩了整个画面,就像又回到了他童年时代一样,后来,在监狱中,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愈是他懂得许多事情时,光和影也愈来愈趋向平衡,他应该在光和影完美无缺的平衡中,在平稳的色调中了结你的一生。我只希望能够实现这一设想。
——2005年2月28日,美国《影片》杂志,贝尔纳多·贝尔托鲁奇
在拍摄《末代皇帝》期间,每当我进紫禁城(故宫)时,我都感到,我是在目睹夺取另一座宫殿,即冬宫的奇迹。
我看到这成千的中国旅游者的脸,他们在揣摩这建筑,这静寂,这空荡的空间。他们中有汉族,有满族,有哈萨克族,有蒙族,他们来自这辽阔祖国的各个角落,眼中充满天真无邪的好奇在观看。然后呢?我知道他们找到了什么:除了帝宫的一片空寂外,别无他物。
正因为中国的形象是重压着地的命运,因此,一个形象是不能在一夜之间就抹掉的。皇帝本人就是一个原型形象。一年复一年,这超级农民象征性地犁地、收获、获准进入紫禁城的内府;进入天坛、进入这个至今仍被视为“宇宙中心”的地方,把全中国人民的命运放在自己肩上。
……
影片的主要思想是一个人在他的记记中经历一番旅行,其间他不时重新思考他的人生。我想用色斑来使其视觉化。我认为,他的每段人生都可以用一种颜色来象征。比如,他在紫禁城中度过的那段就用最大的暖色,圆为这宫殿对于他来说,既是某种保护壳,也是某种监狱。然后,随着故事的深入,我们就发现了新的颜色,新的色调。
首先是一个布克照明的观念问题。我想用光来进行对比。在紫禁城,溥仪从未获得过阳光的直照,他总是处在阴影中。在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终同外界隔绝的,稍后,当他从老师庄斯敦那儿学到的东西愈多,我们就愈来愈多地感到阳光照着他了。光与影的博斗也就逐渐展开了,就像意识和无意识在你身上展开了搏斗一样。在满洲国那部分故事中,当他被日本人充当傀儡皇帝,而他自己也梦想着重返自己的帝国时,阴影几乎又笼罩了整个画面,就像又回到了他童年时代一样,后来,在监狱中,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愈是他懂得许多事情时,光和影也愈来愈趋向平衡,他应该在光和影完美无缺的平衡中,在平稳的色调中了结你的一生。我只希望能够实现这一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