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吧 关注:2,561贴子:11,940
  • 11回复贴,共1

吴良镛:从梁思成为什么能够获得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谈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载《建筑学报》2010年第01期


IP属地:北京1楼2015-08-10 11:03回复
    吴良镛:从梁思成为什么能够获得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谈起
    2009年正值中国营造学社成立80周年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纪念大会。在这个大会上,令我想起了与中国营造学社与学社的主要成员梁思成先生有关的一些往事,在这里加以回顾,与在座的各位共同分享。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了中国自然科学奖。由清华大学申报的梁思成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参选了这次大奖。评选委员会的主持人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创建人,中国地震工程学奠基人刘恢先教授,我与东南大学的齐康教授为评委会的成员。评委会成员还有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那向谦教授。
    在大奖评审会议上,我代表清华大学具体说明了提出这一申请的原委。在这次会议上我提出,早在20世纪初,西方一些国家的学者,如英国人斯坦因,德国人勒考克、伯希曼,法国人伯希和等人,在对中亚地区和中国西北的探险与劫掠性研究中,涉及了不少中国古代建筑的内容,瑞典美术史家及汉学家喜仁龙,以及瑞士的西仁等,也在中国内地进行了一些中国建筑方面的考察与研究。这时候由东方人进行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也刚刚开始起步,一些日本人如常盘大定、关野贞、伊东忠太、竹岛卓一等人,开始展开了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


    IP属地:北京2楼2015-08-10 11:03
    回复
      2025-11-27 11:37: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奔赴内地,先到长沙,再经昆明,数千里颠沛流离,最后到达了四川宜宾的李庄。经过一路颠簸的梁思成先生这时患了脊椎硬化症,不能再从事野外勘察测绘工作,因而将工作的重点转入了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发掘与研究当中,并逐步将经过梳理厘清的部分逐一绘制成图,在既有资料的基础上,着手编著《中国建筑史》(教本),后来又编写了当时称作《中国美术史》(建筑篇)一书,在他的计划中还有《中国美术史》(雕塑篇),应当是梁思成在东北大学讲稿《中国雕塑史》的进一步深化,但材料一直在随时收集中,未及最后撰写完成。我在1945年从云南回来,在重庆中央研究院总部接待外地来渝办事人员的聚兴村初见梁先生,并一度作为当时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委员的梁先生的助手时,他曾亲自为我讲解了上文所提到的《中国美术史》(建筑篇)这个稿子。这一系列著作,说明梁先生所希望建构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学术体系已经明晰。
      基于这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1946年梁先生应耶鲁大学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梁先生带到美国去的英文稿《图像中国建筑史》当时就留在了美国,准备出版。这其中还有太多生动传奇的故事,在这里就不作详细的描述。幸而梁先生在当时就通过自我介绍结识了在美的费慰梅女士,所以费女士才有可能了解这部书的学术价值,并为后来寻找这部书的手稿做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努力。


      IP属地:北京4楼2015-08-10 11:05
      回复
        第一,这一成就(自然科学一等奖)是当时中国科学界、学术界的最高奖项,梁先生获奖,说明国家对梁先生所主导的中国古代建筑学术的充分肯定。直至今日,清华大学还没有第二个人获此殊荣;
        ———————————
        此文写于2010年,至今清华也无人再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是梁林一脉最有成就的。


        IP属地:北京来自iPad6楼2015-08-10 12:53
        收起回复
          国家最高科技奖属于荣誉性质,自然科学一等奖要难得多。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8-11 16:42
          收起回复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10-08 13:23
            回复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10-08 13:23
              回复
                好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10-14 00: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