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吧 关注:733,593贴子:5,177,383
  • 2回复贴,共1

关于心理干预的几个严重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心理干预的几个严重问题
近来,国家以及一些社会团体都立足于向灾区提供心理援助志愿服务。同时,国家还通过主要媒体发布了关于启动心理干预机制的公告。但是,随着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各地的志愿团体针对灾区的志愿服务,显得一片热火朝天,但是,随之而来的严重问题也必然紧跟其上。那么,由我们从以下几点开始分析:
第一,灾民的责任感下降。
在5月30日四川电视台播报的一则新闻当中,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群灾区在安置点煮面条,而这时候,他们对着镜头说了一段话:“ 我们还缺少一些东西。比如……。”当然,我把后面的比如的内容省略去了。
另外一则新闻,则来源于当地的志愿者所反馈的信息。当时,有一群四川灾民到一个超市买东西,在挑完一些高昂价格的物品去结帐的时候,这群人说:“我们是灾民,我们没有钱,你们就便宜一点。”
这二则信息,一则来源于正规途径,另一则来源于小道新闻。真实性我们首先不去考虑它的程度是多少。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公众责任感的下降。”从这一点上来理解,我们看到了一种观念充满灾区民众的内心里:“因为我是一个灾民,所以,我需要这些东西是合理的。”这也意味着,他们的获取心理,是一种灾后的自以为是。他们觉得这个社会应该提供一切他们所希望拥有的,或者是他们觉得他们应该拥有的东西应该由社会来提供。
这段时间,各地的捐款捐物活动依然在进行中。一些晚会动用了不少明星,这使得人们在热泪益益的时候,便心生感动,怜悯,将自己的一部分财物捐献了出去。我们并不是否定我们需要去为他们捐款捐物。我们提到的是,来源于社会各处的支持,再加上国家的援助活动,会使得民众自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更多。这好比一个人,天天吃肉,他总想再试试天鹅肉的味道。因为一般的肉味他们已经尝过了,更何况这些肉是无偿的。所以,当人满足于一种欲望的时候,便觉得其他的东西更具备吸引力。
当年丽江地震的时候,全国各地的捐款捐物也是持续供给,这使得当地的一些民众自认为这是合理的获取,而不再积极面对灾情,只采用等待的心理来接受别人的帮助。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种责任的下降。面对灾情,各地的民众都积极投入到支持活动中。但是,我们却只注重到了人们的现实性问题,却没有留意到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都是在无条件给予缓助。虽然从社会理论上来说,大灾之后的仁义之举是合乎 情理的。但是,我们不能说只授人以鱼而不授人以渔。但是,当一个群体只想要鱼,而不想要渔的时候,这就是问题所在了。我们感叹国家政府在这一灾情面前的大义之举,而这种大义,却使得民众产生了依赖感。从这一段的新闻播报来看,更多的,我们所做的,只是给予了民众物质上的满足,却没有从心理角度对他们提供基础支持。我们不能说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也不能说国家在处理这样的事情上有错误。相反,我们应该说:“我们没有做到位。”
如果一个人想要一辆自行车,社会给予了;接着这个人想要一辆三轮车,社会给予了;那么,我相信,他会想着,如果他有一辆跑车他会有多么幸福。而如果社会觉得我们的行为就是大义之举,那么,这是一种愚蠢的想法。从各地所反馈的信息来看,到目前为止,人们依然没有留意到,在灾后对成年人进行的心理支持当中,不仅仅包含着对心理创伤的疏导,同时,还包括着对现实性问题的解决——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去关注如何引导别人能够投入到正常的生活当中来。如果我们觉得,现在是灾情严重的时期,我们不需要考虑这样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更想想另外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才是合适的?我们什么时候介入才是合适的?援助所应该包括是哪些方面?只是物质上的满足吗?”对于这种道义上的负性强化,会减弱人的责任感,人的积极性,却在负性角度来鼓励了他们的等待,他们的守望。我们所给予,只是物质上的满足,却没有从精神上让一个人在灾后树立起坚强的一面。而我们时常在电视里看到:“我们和你们在一起,你们要坚强。”而这种坚强,我想,它不应该是坚强地等待援助,而是在接受援助的时候,能够理性地思考问题。



IP属地:广东1楼2008-06-02 13:10回复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这是一个母亲,失去了丈夫,她九岁的女儿左臂坏死需要截肢。而在这时候,那几名志愿者显得非常无力于这位母亲的悲伤与绝望。从新闻播报到新闻结束,我们未曾发现志愿者有形成有效的心理援助。他们只是帮助着她抬抬女儿,端端水,拥抱一个这位母亲。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有效的心理方面的帮助。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应该注意到:“成年人的悲伤,成年人的问题,成年人所要面临的问题,不会比儿童更少。”面对着生活,成年人会考虑到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同时,也就意味着会受到心理问题的更大影响。而这些,却被媒介的影响所淡化了。我们不得不在此提示民众,儿童心理问题的确是会严重,但是,不见得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就会轻了。因此,如果国家的政策把重心偏向了儿童群体,那么,其他志愿团体,更应该关注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我们如果只想依靠专家来处理这些问题,却不对志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培训,那么,这种志愿服务,相当于只是一些体力活动。对于灾区群体的帮助的有效性,意义性,肯定会下降。
    而对于从灾区返回的志愿者来说,本身也受到了灾情的影响,被心理问题所影响。而这些,虽然有一些专家提到了关于如何疏导这部分人的心理问题。而我们,却忽略了一点:“在进入灾区之前,我们需要对志愿者提供什么样的心理免疫?”至少从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看到有效的心理免疫措施。由于灾难发生得太过于突然,很多解放军,武警官兵,消防战士,医疗人员,工程人员进入了灾区。那么,从创伤后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上来说,这些人,在灾后所要面临的心理问题,是非常严重的。而我们对于这样的群体,是否已经忽略了一部分呢?我们只关注了灾区民众,却没有将心理干预机制覆盖到这些群体当中,这不得不让我们沉思。
    同时,我们还忽略了另一个群体。从美国的911事件,印尼的海啸事件,再到今年的四川地区的重灾。我们都忽略了非灾区民众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这一灾难发生之后,各地的咨询申请者当中,PTSD(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率比任何时间都会高。而我们的干预机制当中,把这一群体排除在外了。
    民众对国家的心理干预机制的理解具有片面性,原因主要在于国家并没有深入解释关于这一机制的作用是什么,运作方式是什么,包括的内容是什么,服务的群体是什么等等。把精力集中于灾区的群体,这是合理的。但是,一个社会性的机制,不应该只包括一个地区的民众。相反,它应该是有一个有效,系统的机制。当然,如果从经济效益上来说,要把所有的资源分散于各地的话,它的效益肯定是降低了。但是,如果我们的前的是:“一个以片区为基本工作单位的系统,能够向本地区提供更加有效,持续的保护。”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把这一机制发展为全国性的。否则的话,只依靠于有限的力量来完成一项大工程,所起的作用,我们可以质疑一下。
    第四,对于心理援助志愿团体的分析。
    5月底,旅游卫视与国家主要部门联合发布公告,对到海南地区的儿童提供心理援助帮助。招募全国各地的心理专业志愿者。5月底,深圳,广州地区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士成立了心理援助志愿团体。同样的时间段内,全国各主要城市开展了数量不少的心理援助招募公告。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也是一种将社会力量集中于一点,重点出击的良好意愿。但是,我们却应该时时警惕这种良好意愿下的严重问题。我们在注重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其他问题。前面提到了一些。而现在,我们准备来看看这些心理援助志愿活动的问题所在。
    首先,这是一种零散性的志愿活动。立足于心理援助,招募社会力量来完成心理援助的工作。这是无可厚非的。关键在于:“怎么样运作。”我们虽然可以由一些管理人员来完成人力协调的工作,但是,面临的问题却不是管理的问题,而在于持续性的问题。这样的志愿活动,所要持续的时间是什么样的?要成立的目标是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是什么样的?如果它们只是一时兴起,那么,对于后续的问题怎么样解决是否具有了方案……归根结底,有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怎么样系统地运作。”
    


    IP属地:广东4楼2008-06-02 13:10
    回复
      2025-11-17 04:27: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但是,可以这样吗?明显是不可以的。
      从事过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都有一个明显的感受。理论上的东西,到了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作用非常小。真正起到作用的,是自己在接触实际工作之后,树立起的对别人的理解,对别人痛苦的感受,对别人的接纳,再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进一步完成分析,解释,引导,帮助的流程。而如果是靠专业,那么,我相信,在心理援助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中止了。而专业人员把问题专业化看待,这本身就是自我的一种误解,更是对心理援助的一种曲解,还是对自己的身份的一种高估。否则的话,只要每一个灾民都发上几套书,让他们自己去看完,甚至会比专业人员懂得要更多,而这并不意味着就解决了问题。因此,心理援助,从一些方面上来看,是需要专业性的学识,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则是需要一个充满着爱心,同时,对别人尊重,理解,关怀,关注,支持,帮助。而心理援助过程中的很多事情,却不是一个专业人员所能做到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所需要做的事情,不是仅仅靠专业人员来完成,而是靠社会各界的有心人士,在接受培训之后,将工作细分,各负其责,各解其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心理干预系统化,持久化。”否则,心理干预永远只是空谈。
      最后,我想对心理专业人员说一句:“我们所需要做的,很多。但是,所能做好的,很少。”即使是一个最专业的心理大 师,我相信他也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那么,对于一个心理专业的学员来说,他甚至一个问题也解决不了。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中的有一些人,本身所具备的素质,比一个专业人员要更高。而对于这样的人员,我们只需要进行培训,让他们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再工作细分到一些问题,那么,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进行培训,就会更加有效地利用社会人力资源,把事情解决得更好,更有效。同时,还能提供更长久的援助。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否则,仅靠国内目前几万人的心理专业人员,要想解决几百万人,甚至是涉及此次灾难间接影响下的人员,甚至是上亿。而由谁,来做心理援助?
      


      IP属地:广东6楼2008-06-02 13: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