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干预的几个严重问题
近来,国家以及一些社会团体都立足于向灾区提供心理援助志愿服务。同时,国家还通过主要媒体发布了关于启动心理干预机制的公告。但是,随着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各地的志愿团体针对灾区的志愿服务,显得一片热火朝天,但是,随之而来的严重问题也必然紧跟其上。那么,由我们从以下几点开始分析:
第一,灾民的责任感下降。
在5月30日四川电视台播报的一则新闻当中,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群灾区在安置点煮面条,而这时候,他们对着镜头说了一段话:“ 我们还缺少一些东西。比如……。”当然,我把后面的比如的内容省略去了。
另外一则新闻,则来源于当地的志愿者所反馈的信息。当时,有一群四川灾民到一个超市买东西,在挑完一些高昂价格的物品去结帐的时候,这群人说:“我们是灾民,我们没有钱,你们就便宜一点。”
这二则信息,一则来源于正规途径,另一则来源于小道新闻。真实性我们首先不去考虑它的程度是多少。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公众责任感的下降。”从这一点上来理解,我们看到了一种观念充满灾区民众的内心里:“因为我是一个灾民,所以,我需要这些东西是合理的。”这也意味着,他们的获取心理,是一种灾后的自以为是。他们觉得这个社会应该提供一切他们所希望拥有的,或者是他们觉得他们应该拥有的东西应该由社会来提供。
这段时间,各地的捐款捐物活动依然在进行中。一些晚会动用了不少明星,这使得人们在热泪益益的时候,便心生感动,怜悯,将自己的一部分财物捐献了出去。我们并不是否定我们需要去为他们捐款捐物。我们提到的是,来源于社会各处的支持,再加上国家的援助活动,会使得民众自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更多。这好比一个人,天天吃肉,他总想再试试天鹅肉的味道。因为一般的肉味他们已经尝过了,更何况这些肉是无偿的。所以,当人满足于一种欲望的时候,便觉得其他的东西更具备吸引力。
当年丽江地震的时候,全国各地的捐款捐物也是持续供给,这使得当地的一些民众自认为这是合理的获取,而不再积极面对灾情,只采用等待的心理来接受别人的帮助。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种责任的下降。面对灾情,各地的民众都积极投入到支持活动中。但是,我们却只注重到了人们的现实性问题,却没有留意到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都是在无条件给予缓助。虽然从社会理论上来说,大灾之后的仁义之举是合乎 情理的。但是,我们不能说只授人以鱼而不授人以渔。但是,当一个群体只想要鱼,而不想要渔的时候,这就是问题所在了。我们感叹国家政府在这一灾情面前的大义之举,而这种大义,却使得民众产生了依赖感。从这一段的新闻播报来看,更多的,我们所做的,只是给予了民众物质上的满足,却没有从心理角度对他们提供基础支持。我们不能说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也不能说国家在处理这样的事情上有错误。相反,我们应该说:“我们没有做到位。”
如果一个人想要一辆自行车,社会给予了;接着这个人想要一辆三轮车,社会给予了;那么,我相信,他会想着,如果他有一辆跑车他会有多么幸福。而如果社会觉得我们的行为就是大义之举,那么,这是一种愚蠢的想法。从各地所反馈的信息来看,到目前为止,人们依然没有留意到,在灾后对成年人进行的心理支持当中,不仅仅包含着对心理创伤的疏导,同时,还包括着对现实性问题的解决——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去关注如何引导别人能够投入到正常的生活当中来。如果我们觉得,现在是灾情严重的时期,我们不需要考虑这样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更想想另外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才是合适的?我们什么时候介入才是合适的?援助所应该包括是哪些方面?只是物质上的满足吗?”对于这种道义上的负性强化,会减弱人的责任感,人的积极性,却在负性角度来鼓励了他们的等待,他们的守望。我们所给予,只是物质上的满足,却没有从精神上让一个人在灾后树立起坚强的一面。而我们时常在电视里看到:“我们和你们在一起,你们要坚强。”而这种坚强,我想,它不应该是坚强地等待援助,而是在接受援助的时候,能够理性地思考问题。
近来,国家以及一些社会团体都立足于向灾区提供心理援助志愿服务。同时,国家还通过主要媒体发布了关于启动心理干预机制的公告。但是,随着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各地的志愿团体针对灾区的志愿服务,显得一片热火朝天,但是,随之而来的严重问题也必然紧跟其上。那么,由我们从以下几点开始分析:
第一,灾民的责任感下降。
在5月30日四川电视台播报的一则新闻当中,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群灾区在安置点煮面条,而这时候,他们对着镜头说了一段话:“ 我们还缺少一些东西。比如……。”当然,我把后面的比如的内容省略去了。
另外一则新闻,则来源于当地的志愿者所反馈的信息。当时,有一群四川灾民到一个超市买东西,在挑完一些高昂价格的物品去结帐的时候,这群人说:“我们是灾民,我们没有钱,你们就便宜一点。”
这二则信息,一则来源于正规途径,另一则来源于小道新闻。真实性我们首先不去考虑它的程度是多少。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公众责任感的下降。”从这一点上来理解,我们看到了一种观念充满灾区民众的内心里:“因为我是一个灾民,所以,我需要这些东西是合理的。”这也意味着,他们的获取心理,是一种灾后的自以为是。他们觉得这个社会应该提供一切他们所希望拥有的,或者是他们觉得他们应该拥有的东西应该由社会来提供。
这段时间,各地的捐款捐物活动依然在进行中。一些晚会动用了不少明星,这使得人们在热泪益益的时候,便心生感动,怜悯,将自己的一部分财物捐献了出去。我们并不是否定我们需要去为他们捐款捐物。我们提到的是,来源于社会各处的支持,再加上国家的援助活动,会使得民众自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更多。这好比一个人,天天吃肉,他总想再试试天鹅肉的味道。因为一般的肉味他们已经尝过了,更何况这些肉是无偿的。所以,当人满足于一种欲望的时候,便觉得其他的东西更具备吸引力。
当年丽江地震的时候,全国各地的捐款捐物也是持续供给,这使得当地的一些民众自认为这是合理的获取,而不再积极面对灾情,只采用等待的心理来接受别人的帮助。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种责任的下降。面对灾情,各地的民众都积极投入到支持活动中。但是,我们却只注重到了人们的现实性问题,却没有留意到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都是在无条件给予缓助。虽然从社会理论上来说,大灾之后的仁义之举是合乎 情理的。但是,我们不能说只授人以鱼而不授人以渔。但是,当一个群体只想要鱼,而不想要渔的时候,这就是问题所在了。我们感叹国家政府在这一灾情面前的大义之举,而这种大义,却使得民众产生了依赖感。从这一段的新闻播报来看,更多的,我们所做的,只是给予了民众物质上的满足,却没有从心理角度对他们提供基础支持。我们不能说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也不能说国家在处理这样的事情上有错误。相反,我们应该说:“我们没有做到位。”
如果一个人想要一辆自行车,社会给予了;接着这个人想要一辆三轮车,社会给予了;那么,我相信,他会想着,如果他有一辆跑车他会有多么幸福。而如果社会觉得我们的行为就是大义之举,那么,这是一种愚蠢的想法。从各地所反馈的信息来看,到目前为止,人们依然没有留意到,在灾后对成年人进行的心理支持当中,不仅仅包含着对心理创伤的疏导,同时,还包括着对现实性问题的解决——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去关注如何引导别人能够投入到正常的生活当中来。如果我们觉得,现在是灾情严重的时期,我们不需要考虑这样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更想想另外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才是合适的?我们什么时候介入才是合适的?援助所应该包括是哪些方面?只是物质上的满足吗?”对于这种道义上的负性强化,会减弱人的责任感,人的积极性,却在负性角度来鼓励了他们的等待,他们的守望。我们所给予,只是物质上的满足,却没有从精神上让一个人在灾后树立起坚强的一面。而我们时常在电视里看到:“我们和你们在一起,你们要坚强。”而这种坚强,我想,它不应该是坚强地等待援助,而是在接受援助的时候,能够理性地思考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