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季年夏__ 谢谢你的信任。我就不跟你的贴了,这样可以多打一些字。
你现在还小,对待读书和知识这么认真,的确很难得,先给你点个赞

你问的问题我帮你总结一下,大致为三条。
1.《读者》、《意林》短篇类的杂志是否属于快餐文化,他们的价值何在,对于中学生而言利弊何如?
2.网络小说(暂将《盗墓笔记》归于此类,其特点类似)为什么有人嗤之以鼻,有人沉迷于此,他们到底是否有价值?
3.我推荐一些书给你。
首先,“存在即合理”,这句话我觉得很正确。万物的存在都有其价值和意义,而对于不同的参照系,或者说不同的价值观念而言,他们的意义和作用不同。也就是说,一些东西对一些人会有用,而对于另一些人可能毫无用处,这与人所处的环境以及需求有关。《意林》也好,《读者》也好,《盗墓笔记》也好,道理都一样。所以应该用包容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事物,以及每一本书。
明白了这个道理,接下来就好办。就找那些对自己有价值的书来读就好,其他都是扯淡。所谓的的“必读经典”,所谓的“名家推荐”,所谓的“垃圾书籍”都不要过于相信,你得知道,这些评论都是一些人站在他的立场上所做出的评判,携带了他的价值取向。因此,哪怕再多人推荐或者抨击,你也只要做为参考。有没有用,自己读了才算。除了做研究外,读书一定要奉行“实用主义”。
《读者》类的杂志是否属于快餐文化,这一点见仁见智。我认为可以适当地读,作为消遣,但不能将其作为自己的读物,也就是说,不要企图通过读其中的“心灵鸡汤”式的文章,明白什么道理。那些文章很肤浅,转身就忘。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互联网时代为我们带来了爆炸性的资讯,它们的特点同《读者》文章类似,短小、快捷、易读,人们只用几分钟就可以读完,并获得反馈。这样时间长的话,会使人养成中“浅阅读”习惯。也就是说,人们养成了一种习惯,只能集中精力地读几分钟,就想看到结尾,大脑就企图获得反馈。这样害处很大,因为书籍都是长篇的,不符合“浅阅读”阅读习惯。一个经常浅阅读的人,在读书的时候会变得非常没有耐心,总是想分分钟了事,然后换下一本。岂知越是长篇的经典书籍,价值越大,越需要耐心。然而习惯却改不过来了,因此我不赞同常读《读者》或网络心灵鸡汤。
接着,是网络小说。网络小说现在的境况是“人人批判,同时人人阅读“。并且随着互联网发展,网络小说产业在逐年膨胀,好奇怪的现象。